1950年地主家搜出一借条,落款写着“朱德”,朱德听后:接来北京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1950年,负责清算封建地主阶级资产的小队在四川省一位地主家中搜出来了一张借条,本来不以为意的小队队员却在看到借款人的名字时目瞪口呆,上面赫然写着开国大元帅朱德总司令的名字。

在清算小队的逼问下,地主傅德辉承认这张借条的借款人确实是朱德总司令。小队长不敢轻易下结论,急忙将此事上报。

朱德听说了这件事后,急忙致电四川方面,将傅德辉接来了北京。

要被打倒的封建地主傅德辉和无产阶级的重要代表朱德总司令之间为何会有着一张借条?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地主家的一张旧借条

新中国建立后,全国各地“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喊得都特别带劲,毕竟劳苦大众已经被地主豪绅这些封建阶级压迫了上千年,一朝翻身做主人,自然扬眉吐气。

朱德的老家四川省自然也不例外,在长寿县的一位地主家里,一队负责“减租退押”的清算小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清算”工作,而这家的主人傅德辉略有些拘谨地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将自己家的账册全都搜出来,一条条的进行核对检查。

这时,小队中的一名队员从架子上摸到一个铁盒,打开一看,满满当当地装着一大盒各式各样的欠条,清算小队不禁对傅德辉露出了鄙夷的目光。

那个年代的地主,剥削压榨农民,其中一种方式便是放高利贷。农民们靠天吃饭,一不小心遇上个天灾人祸,一年的收成都会泡汤,不仅没法交地租,自己生活都成问题。

每到这时,家底殷实的地主便会趁机以各种名目放出高利贷,农民哪怕知道利息高,但迫于生计仍会选择从地主那里预支存粮当作来年的种子。地主由此赚 得 盆满钵满,只要利益在手就丝毫不顾及农民的死活。

清算小队的人大多也都是农民出身,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类事情,因此再看傅德辉这一盒子欠条就愈发目光不善了起来。

那目光宛如实质,刺得傅德辉脸上发烫,如芒背刺,他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却始终没能说出口。只能站在一旁不发一言。

突然,正在检查那盒欠条的一个队员拿起一份已经泛黄的借条,喊来队长,示意他来看。队长看完目光也变得惊疑不定起来,他打量了一下缩在一旁的傅德辉,再看手中的这张借条,始终有点难以相信。

因为在这张借条上,清清楚楚写着“借得傅德辉名下100大洋”,而借款人那里赫然写着“朱德”两个字。这可不得了啊!不过全中国重名重姓的何其多,谁能保证此“朱德”即彼“朱德”? 但如果他没记错的话,朱德总司令好像也是四川人吧?

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问问这当事人,虽然有了心理准备,但是在得到了肯定答复之后清算小队却更惊讶了。其中一位更是指着傅德辉嚷道:“你别胡说八道!总司令怎么会跟你一个旧地主扯上关系!”

面对小队员字字诛心的诘问,傅德辉却只呐呐不敢言。 最后为了证实这件事的真实性,清算小队还是将此事上报,消息一层层上传,直到呈上了朱德总司令的案子上。

一看到傅德辉这个名字,朱德顿时想起了自己确实有笔旧账还未曾归还,他急忙致电四川方面,叮嘱千万不要为难此人,还特意派了人来接傅德辉上北京。

这张借条究竟是怎么回事?傅德辉与朱德之间又有着哪些故事呢?

留学生涯,幸得相助

朱德出生于四川省的一个农民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但其父深有远见,认为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坚持送孩子上学堂学知识。

但后来科举被废除,朱德苦读多年却失去了出仕的机会,便和两位同窗在当地开设学堂,教书育人。

但清王朝的封建腐朽深深地刺激着朱德,1909年,他毅然选择投笔从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并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

从讲武堂毕业之后他跟随滇军开始了反清斗争,中国民国成立后,就一直留在讲武堂担任教官,但民国虽然成立,却一直饱受军阀倾轧的危害,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地位岌岌可危。

朱德看着各方互相争权夺利,却无一人真正为民主共和考虑,不禁心灰意冷。

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国内广泛传播,工人阶级开始在政治舞台崭露头角,这让朱德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

他迫不及待地找到陈独秀,严明自己也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为革命出一份力,却不料遭到拒绝。朱德并未气馁,已经中年的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出国留学!

出国的首选自然就是马克思的老家德国。 朱德家境不富裕,哪怕后来参军了也没有攒下什么钱。但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他将自己的家产尽数变卖,最终勉强凑齐了前往德国的路费和学费。

就这样朱德来到了德国哥根廷,他在这里不仅与周恩来总理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在他的推荐下加入了共产党,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常与一众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参加工人运动。

1925年,五卅惨案震惊海内外,身在德国的朱德等人得知后更是愤慨不已,迅速组织了工人游行运动声援国内工人。

但游行队伍被德国警察驱散,朱德还有其他几位共产党员也不幸被捕入狱。本来参加这类游行不是什么大事,最多找个理由关几天,朋友家里人来交点保释金就能走了。

朱德的情况却不同,因为之前积极参加各种工人运动,总是冲在第一线的朱德早已被德国警方盯上,虽然在其他同志的极力奔走下被放出了监狱,却也接到了自己被勒令出境的通知。

这可把朱德给愁坏了,自己在德国的学业还没有完成,难道就要功亏一篑地回国了吗?幸好组织上得知了他的情况后,决定推荐朱德前往苏联继续学习。

朱德心中刚松了口气,紧接着又开始发愁。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朱德本来就不富裕,在德国留学时也是半工半读,勉强够自己过活,压根就没什么积蓄,前往苏联的路费对他来说就是个很大的难题。

自己拿不出来,只能求助别人了。当时同在德国的留学生里,傅德辉的家境能排到中上,而且他这个人还十分仗义,古道热肠,谁有个困难他都会大方地接济一二。

虽然他出生在地主家庭,但从小接受新式教育长大,还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大学的化工系,在蔡元培的鼓励下自费到德国柏林大学留学深造。

傅德辉身上也丝毫没有旧地主的傲慢做派,当时的留学生们大多和朱德一样都是采取半工半读的方式留学,挣钱以供自己花销。

家境富裕的傅德辉也一样,他会凭借自己熟练的德语做些翻译之类的兼职工作,手头上就更加宽裕了。 因此在面对朱德这位同是四川老乡的求助时,傅德辉二话不说便借给了他100块大洋作为盘缠。

朱德对他的义举十分感激,急忙写下借条,表示以后自己一定归还。 傅德辉并不介意,他虽然从小接受新式教育长大,但心中依旧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信念。

但不介意归不介意,傅德辉还是欣然收下了这张借条,毕竟“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人人都有自尊心,不想被人看扁,因此傅德辉还留下了不少借条作为纪念。

朱德前往苏联时,傅德辉特意前来相送,二人在车站道别时,都未曾料到下次再见已是二十多年后。

广结善缘,终有福报

1926年,朱德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从苏联回国,参与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党代表。国共合作破裂后,北伐也失败,朱德身为共产党人遭到迫害,于1928年组织领导了湘南起义,领导四万余人前往井冈山与毛主席胜利会师。

这之后,朱德便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的革命道路。 他在德国留学时虽然考入了哲学系,但他业余时间一直在研究军事,后来到了苏联更是直接转为军事研究,凭借着自身的军事才能与后天的不懈努力,朱德多次带领我军取得战役的胜利。

1931年,学成归来的傅德辉选择了一条与朱德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实业救国。因为他所学的是化工专业,于是就应邀请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四川省与人合伙创办了一家水泥厂。

水泥厂创办初期,因为傅德辉的加盟,水泥厂出产的水泥质量好,产量也大,在当地很受欢迎,水泥厂发展得如火如荼。但好景不长,水泥厂就遇到了麻烦。

在那个外敌入侵、内政不稳的时代,我国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也受到了来自各方势力的冲击,尤其是封建势力与国外帝国主义的压迫。

当时有个外国厂商瞄准了傅德辉的水泥厂,准备进行收购。傅德辉在德国留学时虽然并未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对这些侵略自己国家的人也是无比愤恨的,就断然拒绝了这次收购。

谁知那位商人收购不成,便开始用各种方式对水泥厂进行打压,最后傅德辉的合伙人顶不住压力同意了,傅德辉因为这件事与其闹翻,散伙后回了自己老家。

傅德辉对实业救国之路再 不抱任何 期望,回老家后就开始背靠着偌大的祖产“坐吃山空”,成了个不问世事的“地主”,在家乡也没有人知道他居然是从德国留学回来的科学家。

国内战事不断,朱德领导军队辗转作战,傅德辉在老家偏安一隅,二人早已失去了联系,借条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后来随着共产党队伍的壮大,傅德辉其实也在一些人口中听到过朱德的名字,但因为重名的关系,他也不敢确定。 直到在几次重大胜利的战役后,从报纸上看到过了朱德本人照片才敢确定就是同在德国留学的那位朋友。

但傅德辉知晓了朱德的消息也并未想过去要回这笔钱,当初本就是信手帮忙,并不强求回报。更何况他家资丰厚,不缺这些钱,他将当初在德国收到的所有借条和家中的借条全都放在了一个铁盒子中,慢慢地淡忘了这件事。

直到1950年,这个铁盒子被清算小队翻出来,借条才得以重见天日,这段非同一般的友情也展现在了众人面前,被世人所知晓。

在朱德总司令的关照下,傅德辉来到了北京,不仅再次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还在朱德的陪同下参观了自己的母校北大以及一些工厂。

因为朱德深知国家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人才,而傅德辉在校成绩优异又曾留学德国学习化工,实在是国内难得一见、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农村深居简出实在埋没他的才能,就想着能不能将他“请出山”。

曾经年轻时谁没有鸿鹄之志?寒窗苦读十几年却回到村里当地主的傅德辉难道就没有过不甘心吗?当然不是!了解了国家现状后,傅德辉的一腔热血与抱负重新被唤起。

在北京经历了三个多月的系统学习后,傅德辉重新捡起了以前的老本行,带着朱德的举荐信回到了四川省,成为四川工业厅的化验室主任。后来被调往西南工业部,一直为我国化学工业方面的研究做贡献。

结语

这张借条,帮助了朱德总司令前往莫斯科留学,使其在苏联对马列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回国后便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中国的革命事业中。

二十多年后,这张借条又帮助傅德辉摆脱从前浑浑噩噩的地主生活,重新燃起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尽自己所能为国家建设 做出了 贡献。

战火纷飞的乱世中,一张小小的借条不仅体现出了雪中送炭的侠义和念念不忘的恩情,也让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结下了一段深刻的友谊。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