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的强大力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3
2022年2月11日    星期五    晴

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埃默里大学的科学家做过一项实验,让小鼠接触一种甜甜的杏仁味物质——苯乙酮,再电击小鼠足部,每天电击五次,三天之后,小鼠开始对苯乙酮产生恐惧。十天后,让电击过的雄性小鼠交配,生下来的小鼠成年之后,闻到苯乙酮也会恐惧,虽然它们根本没有受过电击。而别的小鼠则完全不怕苯乙酮。也就是说,小鼠后天形成的某些习性,也会通过基因传给后代。不过,这个实验里,只有第二代和第三代的小鼠才表现得明显。第四代之后,则不再显著。

有科学家用类似的思路研究过饥荒对人类的影响,发现如果父辈经历过大饥荒,子一代患有精神问题和代谢紊乱的几率,要比父辈没经历过饥荒的人显著增高。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经历过自然灾害、饥荒的日子。我的父母都患了糖尿病,这是一种糖代谢异常的疾病。

我的父母也曾经历过贫穷的岁月,脑子里对“穷”“饿”充满了恐惧,因此,都特别节俭,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剩菜剩饭吃了一天又一天,连掉在地上的食物都会马上捡起来吃掉。要知道不管是哪种食物,只要掉在了地上,就有很多的脏东西粘在了上面,食物在地上呆的时间越多,那么食物本身的脏东西就越多。他们不会浪费一点食物。

其实,我们身上的很多问题,根源不在自己,而在父辈祖辈。父母的遗传基因对于我们的身体或者心理方面都会有着极大的影响。小孩的学习成绩好不好,最主要的原因是父母的学习,有些父母因为孩子学习不好而打小孩,是没有道理的,家长自己的基因不行,惩罚小孩是没有用处的。

这两天,被奥运冠军谷爱凌刷屏了,一下子全国人民都认识了这位传奇女孩。她3岁滑雪,9岁摘金,14岁已经拥有50块金牌。她是斯坦福学霸。她妈妈是北大、斯坦福毕业,硅谷大型VC/PE高管,曾是北大短道速滑队队员兼滑雪教练。爸爸哈佛毕业,据传是谷歌软件工程师,爷爷也是斯坦福大学毕业。姥姥冯国珍曾是高级工程师。不能不说是学霸家族基因的优势让她成为这个奥运季里最闪亮的明星。

一个人的基因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个人的人生走向,而且也决定了这个人的兴趣爱好。就像父亲学文科非常棒,儿子的理科很糟糕,这种学业上的偏好也是和遗传有关系的。我们喜欢一样东西,讨厌一样东西,可能都有一定的遗传。

像我,虽然对文学感兴趣,看了许多书,但是对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无论如何感不起兴趣,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复活》,是公认的伟大作品,我却总是难以体会到它的好。还有高尔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许多人被高尔基成长的这三部曲震撼得无以复加,而我一读就困,为了坚持读完,睡着过好几十次。

我从前不觉得这种事情是遗传。现在越来越倾向相信。我的父亲也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武侠小说,他从来不喜欢读国外的作品,我也如此,可能这些都源于遗传基因。我最早读金庸是10岁,读《射雕英雄传》,一捧在手里就被吸引了,然后一口气把金庸的小说读完了,接着又去读古龙、温瑞安等作家的武侠小说。那些年,这些小说陪伴我走过青春年少的时光。

一个阅读文学作品的人,要能够辨别一部作品的好坏,而一个人辨别力的匮乏并非因为学养,而是因为禀赋。换言之,因为基因。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就很容易去做一些培养兴趣的蠢事。只有当你身上本来就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种子,才可能被激活,如果没有种子,是没办法激活的。所以,兴趣是无法通过培养来获得的。

《加勒比海盗》那么风靡,我却丝毫无感,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很有可能是我对大海不感兴趣。我们家族祖祖辈辈都是生活在大山里面,对于山川河流的热爱是在骨子里面,只要看着绵延起伏的绿色山川,我就会非常愉快。我的基因里流着大山的血脉。

大海离我们祖先的生活太遥远,大海上发生的一切只是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生活了不相干。也许这种偏好就镌刻在基因里,流传到我的身上。而且我对吃海鲜都没有兴趣,觉得淡而无味。我在杭州学习的时候,大家一提吃海鲜就兴奋,请客吃饭就专门到海鲜馆,而到了北京,周围朋友也是,到北戴河去玩儿,大家就专门点海鲜吃,我却从来不觉得有什么好吃。

你觉得特别好的东西,可能别人看来烂成一团渣。别人觉得好的,你也看不上,这些偏好其实都是身体里基因发挥的巨大作用。你的父辈、祖辈、乃至无数代的祖先,曾经做过什么事情,就像烟熏墙壁一样留下了印记,这些印记一直在那里,在你的血液里、基因里深深影响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