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耶克II:“理性的自负”为什么很危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刘擎·西方现代思想

刘擎亲述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在上一讲结束的时候,我提到了哈耶克的一个概念,“理性的自负”,就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抱有过度的信心,相信理性能获得几乎完美的知识,从而构建出完美的社会规划,实现理想的人类生活。

哈耶克的这个概念有着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在20世纪,西方思想面对的两大核心问题就是,如何解释纳粹德国的灾难和苏联模式的失败。哈耶克正是依据“理性的自负”这个概念对这两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纳粹与苏联的历史和“理性的自负”有什么关系呢?哈耶克的回答有什么特别之处,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这一讲就来回答这几个问题。

纳粹是非理性的吗?

首先,哈耶克用“理性的自负”来解释德国和苏联的历史,这是与当时主流看法不同的另类观点。

在二战后期,西方主流观点认为,纳粹德国和苏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模式,苏联是超理性的,而纳粹是非理性的,两者相距甚远。但哈耶克认为,这两种模式的病根是同源的,都来源于“理性的自负”。具体表现就是,在经济领域中推行计划经济,在社会规划中依赖高度理性化的系统设计。

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了他的名著《通往奴役之路》,其中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批评已经非常有名了,但很多读者往往忽视了,这本书中还专门探讨了纳粹主义的思想起源。在此之前,流行的观点认为纳粹主义是一个没有思想深度的反理性运动,是一群疯狂之人的所作所为。哈耶克说,事实并非如此,纳粹主义有它深刻的思想起源,它其实是一种集体主义梦想的最高版本。

哈耶克分析指出,推崇组织计划的思想早在20世纪初就在德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引用1920年代德国出版的一部著作,里面这样写道:“普鲁士的观念”要求每个人都应当成为国家的公务员……未来的国家将是一种官吏治理的国家。将来是商业统治国家,还是国家统治商业:必须由德国来为全世界解决这个决定性的问题。

从1930年初期,德国就开始创建一套强有力的计划经济体制。包括建立一系列经济控制机构,通过垄断集团来控制企业,甚至直接由政府来规定商品价格等等。这种做法一度非常成功,在世界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创造了德国经济复兴的奇迹。但奇迹中隐藏着深刻的危险,比如农业的各个细微环节都受到了国家的控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发展停滞的状态。在进一步向战争经济转型之后,德国的经济体制最终随着战争失败而破产了。

哈耶克强调指出,这种规划模式表明,纳粹德国并不是疯狂的产物,在它的思想和实践中都包含着高度理性的部分,试图用理性的现代化来铲除所有非理性的东西。甚至在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中,纳粹的口号首先不是仇恨,而是用伪科学来证明犹太人是不符合秩序的存在,因此要被铲除。纳粹德国在道德和社会秩序上的“洁癖”都来自所谓科学理性,他们相信自己掌握了人类的终极知识,想要无限度地追求卓越。

充满诱惑的“理性的自负”

这里就体现出了哈耶克的第二个独到之处,和当时西方主流观点不同,他对纳粹德国的批判诊断首先不是道德指控,而是揭露它在认知上的错乱:纳粹的灾难不是一群疯子或恶魔造成的,其根源是对“理性”的错误认知,被“理性的自负”所诱惑。

在理性的自负下,人们追求的理想可能是极其崇高的,但理性的自负会让我们事与愿违。波普尔也曾说过,一些极权制度的设计者有着美好的愿望,也有敏锐的洞察力,但却因为陷入乌托邦的幻想,最终造成了灾难。爱因斯坦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通向地狱之路,是用善良的愿望铺成的。

既然“理性的自负”如此危险,那我们防范警惕就好了,对吗?这当然是最直接的反应,但哈耶克的告诫还要深刻得多。

哈耶克的《致命的自负》这本书中说到,理性的自负之所以致命,是因为我们很难逃脱一种诱惑,就是想用理性去做整体设计。因为这给了我们一种期望,用整体规划去摆脱和征服现代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和不安。但是,这是一个虚幻的期望。

“人类的必然无知”与自发秩序

在这里,我们就进入了哈耶克思想的深层。他告诫我们,必须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人类的必然无知”。这不是说人类什么都不知道,而是强调人类的知识总是有局限的,必然包含着无知的一面。

在哈耶克看来,理性有两个作用。第一就是追求知识。但是,理性并不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有句名言说,你知道的越多,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想用理性去穷尽知识,这就是理性的自负,是一种幻想。所以,理性有第二个作用,就是认识到理性知识本身的局限性,对此保持审慎和怀疑。

所以,计划经济的根本弊端,就是自负地认为人类能够获得充分的知识,设计完美的秩序。在哈耶克看来,这根本是不可行的。

可是,如果承认人类的必然无知,那么社会秩序又如何产生呢?

这就回到了上节课我们讲过的核心概念:自发秩序。

哈耶克指出,即使没有人为的整体设计,秩序也能够自然生成,自发演化,上一讲举了乡间小路、语言和法律的例子。但还有一个最为经典的自发秩序,就是市场中的价格机制。

商品应该如何定价呢,照理说,这和消费者的需求有很大关系。要合理定价,你就要了解这些需求。但消费者的需求千差万别,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很可能有不同的作用和价值,你不可能了解到每一个消费者的具体需求。没有充分的知识,怎么能够做出合理的定价呢?

哈耶克说,市场为这个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市场自发地提供了一个交换系统,把千差万别的需求汇聚起来,形成一个市场价格,能够对复杂的需求及时作出反应。在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没有经过刻意设计的秩序出现了,即使仍然没有人能够获得全部的信息和知识,但市场本身也能自发形成相对合适的价格。这就是自发秩序。

摇摆的“主流”

哈耶克对于20世纪思想的两大核心问题作出了独到的解释和批判,他的思想本身也在20世纪遭遇了波澜起伏的命运。

前面说过,在早期,哈耶克的观点是对主流思想的挑战,在思想界位于边缘的位置。在他和凯恩斯的论辩中,起初是凯恩斯占据上风,他的国家干预理论更受欢迎,因为当时西方社会刚刚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直到1970年代,哈耶克的声誉才有所好转。1974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那时发现,计划经济模式越来越清晰地暴露出它的弊端。到了1980年代,以里根和撒切尔执政为标志,放任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越来越盛行,哈耶克的声誉也随之提升。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一时间哈耶克的声名如日中天,他被看成一个理论先知,在几十年前就预言了苏联的末路,曾经边缘的哈耶克思想变成了新的主流。

然而,随着近三十年来随着西方社会的贫富差距拉大,经济增长放缓,人们又开始反思和批评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

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哈耶克的思想呢?

与不确定性共存

在我看来,哈耶克既不是异端,也不是先知。他的思想有深刻的洞见,但不应该被当作是教条。实际上,哈耶克自己也不是反对所有的计划。他当然明白,有意图地去规划和设计,这是人类意识本身就具有的特性。如果要强行否定这种特性,那才是最反自然的“人为设计”呢。

哈耶克真正要反对的“理性的自负”,是那种妄想能够彻底扫除无知的、全知全能式的计划方案。

恰恰是因为计划活动是不可消除的,所以我们才要防范滥用计划。哈耶克和波普尔都提醒我们要警惕理性,这不是因为理性不好,而恰恰是理性很好、很管用,所以才要特别警惕对它的夸大和滥用。

康德曾经说,人类的不成熟状态就是不敢公开大胆地运用理性。那么哈耶克则进一步揭示出,如果妄想用理性彻底征服无知,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这是人类的另一种不成熟。

人类真正的成熟,是在勇敢运用理性的同时,直面自己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的无知,勇敢地与不确定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