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毛姆承认自己受到莫泊桑影响很深,可以说莫泊桑是毛姆文学创作上的启蒙老师。他在自己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的《东西方》前言里,提到了很多作家,其中大谈特谈的有两位:莫泊桑和契诃夫。

在毛姆眼里,这二位无疑是他最喜爱的作家,对其写作的影响潜移默化,无法剥离。毛姆甚至说不喜欢他们俩的人就是承认自己是俗人。

这两位作家有什么样的魅力能够让毛姆对他们有如此高的评价呢?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极简主义又到底是什么?

说到莫泊桑,我现在还记得中学课本里的那个丢了闺蜜项链,不得不紧衣缩食省钱还债的教育局公务员的妻子,至今都只记得情节,忘记了有什么优美华丽的辞藻。

如今读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才发现,原来不是我不记得,是莫泊桑在写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任何的修饰,只是单纯的讲故事。

短篇小说《万卡》让我们知道契诃夫,记住了那个怀念自己爷爷的小男孩,而在中学,有一个更为讽刺一些的作品——《套中人》,那个永远活在“套”里的老师。

但是契诃夫的作品都是无头无尾的,没有铺垫,没有过渡,就像在生活中摘取了一个小片段,用最通俗的语言叙述出来一样。

毛姆认为莫泊桑是自然主义者,他总是不惜代价地写最真实的东西,可是他笔下的真实在我们现在看来似乎很肤浅。莫泊桑不分析人物,他很少去研究为什么他的人物会这么干。

莫泊桑说:“对我来说,小说里的心理学,就是显示一个人在生活中内在的样子,也就是小说必须包含的因素。生活本身引导一个人真实的内在。”

毛姆认为莫泊桑的小说人物纵容性欲来满足自尊,就像他们虽然不饿却还要去吃鱼子酱只因为鱼子酱贵而已。莫泊桑笔下唯一的人物情感都是来自贪婪的欲望。而且他并不对笔下的人物施予同情。

毛姆认为莫泊桑把自己看成普通人,不假装是个哲学家。莫泊桑擅长刻画人物,勾勒人物特点,性格鲜明。

他们看似简单,就是平常见到的普通人,故事背景也似乎很普通,没什么新奇,然而这些凡人小事通过莫泊桑的法眼能捕捉到生命和生活的意义。

在毛姆眼里,契诃夫的文学造诣迄今无人超越,他的作品总能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崇拜他的人有好的品味,不喜欢他的人就是凡夫俗子。

但契诃夫没有把小说讲得有趣的本领,他的故事似乎没有意义,甚至常常不正常。但他写得真诚,有打动人的情节。

莫泊桑、欧亨利和契诃夫,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他们的短篇小说各有千秋,相同点也不仅仅是都是短篇小说家。

莫泊桑叙事简练,契诃夫文风简洁,寥寥几页纸,把一个故事写得活灵活现,实在是考验文学功底。

毛姆从十五岁开始阅读莫泊桑。那时周末他会去巴黎,每次去他就会直奔书店,有一次他发现了放莫泊桑书的书架,立刻被深深吸引,于是每个去巴黎的整个下午,就在莫泊桑书架前度过,直到书店关门。

有时候也会用不多的零钱买一本简装本回去继续读。18岁时,他读完了所有莫泊桑的书,于是开始写作,模仿莫泊桑的风格技巧。

同样不喜欢写情节的契诃夫很不屑那些无稽地情节,他说:“为什么要把一个人安排在潜水艇里去北极?就是为了和这个世界调和吗?而此时他所爱的人正歇斯底里地从钟楼跳下去?

这些都不真实,现实中不会发生。所以应该写简单的事情。比如彼得是如何爱上玛利亚并结婚的,这就行了。”

在毛姆眼里,莫泊桑和契诃夫可以相互而视:一个看到人的肉体欲望,一个则更细微高贵地看穿人的灵魂。他们在写作上都努力做到客观。

他们的共识是:人生是沉闷的,无意义的,人是卑鄙的,愚蠢和可怜的。

从他们身可以看到,他们追求的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现在流行的极简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