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家长第二课——《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听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新学期进入第二个月,学校继续从家校共育的角度出发,接力《新学期家长第一课》,于义方家长这个学校教学服务平台,请来了刘国学老师,针对一年级的家长,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题,给家长们上了一堂实用、深刻的学习课,不但帮助家长们分析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危害,并分析其原因,还列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力所能及的具体事项做了个测评,最后就如何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给出了合理化建议。

对此,家长们以实时收听收看、回看、做笔记、家庭内部讨论等多种形式对课堂内容进行学习,纷纷表达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根据刘老师给出的、孩子不能生活自理的5点原因:

1、家长的错误观念;2、父母及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3、家长粗暴的教育方式;4、孩子自尊心强,怕出错;5、孩子缺乏服务意识和劳动观念。

综述以上原因,刘老师指出:还是父母不恰当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造成孩子不能生活自理这一后果。

要转变原有的错误观念,就应先深刻认识到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危害。

美国现代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埃里克森认为,幼儿在1.5岁至4岁是培养自主感的重要阶段,幼儿在这一阶段开始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个性。反之,父母过分溺爱和保护或过分批评指责,可能会使幼儿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能力,从而产生一种羞耻感。

当幼儿长至6岁,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则主要是培养儿童的主动感。由于身体活动能力和语言的发展,儿童在这一阶段会把自己的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他们喜欢探索新环境,承担并学习掌握新的任务。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遇到的问题能给予妥善的处理,不仅能发展儿童的主动性,还能培养其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儿童就会对自己的活动产生内疚感。

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一样,都是孩子们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助力。

另外,刘老师也给出了3点建议:

1、家长要改变自己不正确的观念,不做“鸡妈妈”,不能事无巨细,包办代替;

2、从自我服务入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对孩子进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

3、“数一子过,不如奖一子功”。对孩子做的事应以鼓励为主,千万不要求责备。

最后,刘老师在家长课堂留的大作业:

第一阶段:家长要改变教育观念,让孩子意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帮助孩子养成初步生活自理习惯(整理出该由孩子自己完成的事情,记录孩子每天的进步)。

感在最后:教育,教育,育而不教或育而误教是目前常见的家庭教育问题。而生活自理,说小只是些琐事,说大却是事关孩子将来的心理健康和习惯养成的大事。

养育一个孩子,就像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只有足够的信任和耐心,才能创造这条漫长的成长之路上所必需的空间和时间。我们要做学习型父母,在学校帮助和支持下,和孩子一起,走稳人生第一步。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