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的原理与技巧》选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8

前些日子在浏览微博时无意中发现断桥老师的微博,知道了他的大作《忽悠的原理与技巧》,花时间看完,整理了一些重点,如下,比较长,长文恐惧症患者可以选择阅读加黑字体。

1.理性思维:事先确立一套规则和方法,严格遵循标准思考,这属于例行思维,切忌先有结论,再根据材料制造方法生拉硬扯。

2. 当心中先有结论时(先入为主),人们很容易将既定结论作为前提,再去寻找支持该结论的材料 。创设各种标准将毫无逻辑关联的材料硬扯到结论上,同时忽略或者否定相反的材料,在不断筛选信息、制造标准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逐渐强化自己的既定结论,这种现象叫做 证实偏见

3.模糊标准:成百上千条质疑,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他们是互相矛盾的,无法逻辑自洽,属于伪常识。

4. 陷阱逻辑:对于一个认知标准,如果一下子看不出问题所在,可以尝试使用该标准的逆否命题分析 。避免先入为主的误区,忽悠高手会营造气氛,诱导你产生错误的思维方式。

5.整体思维:不陷入碎片话的细枝末节, 从整体把握问题 ,补完整叙事框架,避免选择性取样。

6.质疑方提出耸人听闻的指控,目标是尽可能传播负面话题,以数量弥补质量,抛出成千上万个指控, 当信息数量超出旁观者的认知能力后,他们就难以专注于材料和逻辑本身

7.弱疑点串联起来并不能增强质疑力,因为弱疑点并不都互相独立,此外也没有考虑样本总数。 有可能存在选择性取样,类似“幸存者偏差”

8.知识盲点:人们不知道的知识,必须调动大量认知资源弥补,这很累,而人又是很懒惰的动物,他们会参考舆论传播中的材料与论断替代这个过程。

9.信息控制:伪常识并非由专家宣布,而是通过传播精心选择的材料完成, 控制了材料也就控制了观念 。他瞄准的是你的知识盲点和经验盲点,试图通过传播歪曲或片面的材料,屏蔽原始、干净、与自己预设结论相反的材料,诱导你得出错误结论。

破解信息控制很简单,只需给出 原始、完整的材料 即可。

当信息控制被揭穿时,忽悠者常见的几个手法:1. 转移议题 ,用更多、更细的谣言和伪逻辑论断进行轰炸,目的是让观众失去焦点。2. 制造区别 ,当某个标准被人指出是通过信息控制手法所制造的伪常识时,就模糊标准, 强调问题的特殊性

10.诉诸专业壁垒:专业领域是大多数人的知识盲点,难以独立验证错误,当出现这种情况,从发言者的履历和成就、记录、利益背景、原始性、对立面考量。四个标准: 中立性、权威性、公开性、署名

11.诉诸生活差异:是一套概率技巧,基于生活经验的叙述,总会符合一部分人的体验,瞄准人们的经验盲点,传播大量主观论断,自身经验被命中的这部分人就特别容易被骗。如何应对? 心态平和地了解和尊重他人的生活经验,不偏执,不理会不可证伪的指责,尊重证人、证据

12.被话语权:参与群众运动时,人们误认为自己获得了话语权,言论被周围人所认同和传播,并洋洋自得。其实他们绝大多数是被话语权的对象,信息源被恶意者所操纵,成了攻击别人的工具。

13.无限质疑:对被质疑者提出的事实,只要不符合自己的观念,就不停制造区别延续话题,转移细节,把水搅浑,转移话题,提出这些理由不需要任何智力,但是被质疑者却需要精力去反驳,骚扰被质疑者的生活,伤害被质疑者的尊严,才是构陷者的目标。

14.无限质疑的情形:在舆论中,恶意指控者能玩的花样很多,他不承认正规辟谣方式,攻击你的 证人(买通的)、证据(造假的) 。并不停地摆出自己的 “证言”(被他歪曲转述的当事人言论) “证据”(断章取义,屏蔽了辟谣与解释,或与结论无逻辑关联的材料) ,并要求你采取他的方式证明,比如出来走两步,接受他的测试之类的(其共同点是胜负标准主观,由构陷者说了算,或过程不可操作)。 一个议题不能持续时,他再抛出十个

15.信任链条的攻击:谁帮你证明,谁就是利益集团,抹黑对手,骚扰对方的生活圈,此时难以求真,因为 只有信任才有真相

16.群众运动和污名化:群众运动的重要特征是 划分阵营 ,忽悠者会极力将对方以团伙相称,如x黑,再煽动仇恨,将目标从追求真相变成打倒对方。污名化是 话语权手法 ,发起群众运动,起外号,污损对方形象贬低对方人格。当你深陷运动时,你只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众人泼脏水,而不会认真对待对立面给予的信息。 污名化的结果就是信息污染 。此时获取可靠信息的成本急剧增大。

17.要将原始信息传递到每个人,必须保证这组链条的每个环节里的信息都是真实传递的,没有经过歪曲剪裁, 终端受众也必须信任链条中的每一环 。如果他们已经被话语权了,就宁愿相信被污染过的信息。

当终端受众接触到原始资料后对信任链条的攻击就会失效 ,因此忽悠者会回避 现场质证

18.人们依赖传播源了解公共事件,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也包括意见领袖、同学、朋友等个体,观点差异很多时候并非逻辑判断不同,而取决于所采信的信息源的差异,当你或你的信息源,信赖了裁剪、捏造、歪曲材料的大污染源时,就很难得出正确判断。

19.怎样将一件事变成罗生门?信息复杂繁琐,就容易截取、歪曲、数字变成了图像、录像,就可以搞出各种分析,只要不承认任何可能与已相左的信息源是权威的,夹塞更多的污染源到传播链中, 用杂乱的信息冲刷信任自己的听众,就能让他们丧失判断能力

20.语言陷阱:语言没有成本,却有魔力,它能误导、干扰人们的思维。摈弃没有成本的主观说辞,防止转移话题与人身攻击, 仔细审视每个细节论断,保持简明有效的思维方式,就能避免语言陷阱

21.舆论事件都有一个引爆的 窗口期 ,只需要找理由拖过这个窗口期,公众的关注力度会急剧衰退,他们就永远都搞不清楚了。

22.从原始材料中精心选择无效材料,在封闭圈子里传播,屏蔽有效资料,再由所谓科普人士相互佐证,使用控制信息手法,瞄准终端受众的知识盲点进行忽悠。

23. 学会独立思考、验证论断,是脱离蒙昧的第一步

24.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各种忽悠手法的混合使用。将捏造、歪曲、剪裁后的材料,与各种伪逻辑、错误论断堆积起来,集中传播,对旁观者进行信息碾压。无论你多聪明,都难以在真伪掺杂的海量传销材料中辨别真相。因此, 不要试图分辨所有细节,而要像戒毒一样地戒掉信息污染源

25.传播筛选:在群众运动中,材料在传播时,与构陷目标不符的细节会被逐渐删去,逻辑漏洞会被谣言补上,最终形成一份欺骗性最强的作品。因为构陷目标已经定好了,所以每一个恶意传播者,都会倾向于传播对结论有利的部分,删减对结论不利的部分。而每一个无恶意的旁观者,则会传播最容易忽悠人、最耸人听闻的材料。原始材料在传播中经众人有意无意地协作修改后,变成欺骗性最强的作品。另一个表现是 构陷者根据你提供的辟谣信息确定方向,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来增删材料,让谣言进化得更具备欺骗性 。要搞清问题,必须 把握关键证据,尊重证人,运用整体思维得出结论 。与之相反的所有推理,则必然是臆测、歪曲、捏造。

26.克服偏见:学会使用 单盲测试 ,检查认知方法的 普适性 。大多数“很有道理”的说法,实际上只是命中了你的经验与知识盲点,迎合了你的偏见,它们经不起最简单的验证。

27.信息污染中各种错误论断与谣言循环佐证,极易沉溺其中难以自拔,最糟糕的是,你花费无数精力考证细节,结果却只是停留在识破了一个谣言的阶段,认知情况并没有上一个台阶,你将永远处于时刻准备上当受骗的蒙昧状态,等待新谣言接踵而来。反思给了你跳出泥潭的机会,传销氛围让人们不停地接纳伪逻辑,损害他们的智力,而学会反思则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从错误中不断汲取教训。那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 把握关键,简化问题

28.学会反思:陷入群众运动后,最忌讳的是研究了很多细节,却搞不清问题,人云亦云。通过验证可靠的反面信息发现异常,重新审视自己的既定判断,进行自我反思,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29.话语权战争:舆论攻击与面对面讨论完全不同, 自辩会助长不利议题的传播。打击污蔑者的信誉才是有效的应对方式 。议题设置与助长传播的自证,在公众讨论中,议题决定结果,当议题出现时,可以采取辩论,也可以采取沉默,哪种正确?在封闭场所自然是辩论,然而在开放场所则未必,假设原先仅有少量媒体报道,最终有5000人认真关注此事,即便 50%的人反对,也不过2500人。如果因辩论形成公共热点,十倍于前的媒体恶炒一个月,形成百倍的信息覆盖率,参与者变成50万,哪怕只有5%的人反对,那也是25000人!也就是说,通过出示证据,展示逻辑,发挥口才的精彩辩论,你大获全胜地让十倍于前的人反对你。

30.正确应对话语权战争的方式:1.初期要 保持沉默 或延期回应,抑制传播,不为构陷者提供素材2. 不接受恶意媒体的任何采访 。长期炒作负面话题吸引眼球的媒体就是恶意的,选择友好严肃的媒体合作。3. 扭转议题 。仅针对有名气的攻击者进行辩论,围绕让对方信誉下降的议题讨论才有意义。比如:攻击者的目的、攻击者以前是否也造过谣、攻击者造谣的社会后果、攻击者的个人诚信问题。4.回复指控的原则是, 确认因回复增加不利议题传播范围的负面效果,小于打击构陷者信誉所产生的正面效果

31.在公共领域中面对污蔑性舆论, 要么不回应,要回应,就必须完整陈述,扭转议题,指出对方的信息污染,攻击对方的信誉 ——大多数名人没有精力也拉不下面子做这些事,媒体、意见领袖、旁观者也在主动或被动地纵容污蔑性“质疑”,最终便形成了中国恶劣的舆论环境。

32.反驳信息污染时,需要争取 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的人和不特别投入的旁观者 参与,前者坚信自己的判断,不轻易接纳别人的论断,在指出污染源后他们迟早会得出正确结论,后者会被信息污染欺骗,但只要指出信息控制的细节,向他们宣扬相反的标签,扭转议题。

33.讨论专业问题时,如果辩论双方至少有一方是恶意的,那么在公共空间里,大众除了解专家是否权威,转述者是否具备信誉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判定具体论争的对错。判断问题的正确方式是 考察材料的真实、准确、完整性,与方法的可靠性

34.学术式忽悠:做出各种“专业论述”,由各类伪装专家的匿名人士,甚至有专业身份的合作者相互佐证起哄,形成信息污染,博取你的信任。在普通议题上,你通过自身经验与知识,总会发现有些污染材料是不靠谱的,从而开始怀疑与反思。但在专业议题上,因为根本不懂,你不仅发现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觉得对方的各种胡扯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如果媒体缺乏这方面的规范,就很容易将专业辩论搞成比谁的用语更具欺骗性、比谁能拉拢更多支持者的无结论的混战。

35.如何破解学术式忽悠?1. 对自己的知识范围与认知局限有清醒认识 2. 检查专业性指控的要求 3. 了解专业论述的特点 4. 洞悉专业人士的弱点 5. 遵循专业议题的媒体规范

36.毫无价值的匿名信息经权威报纸作为新闻调查进行“转述”后,又反过头来变成了传言的“佐证”,这叫做“ 洗稿 ”。

37.话语权的自我实现:使用话语权煽动起强大的舆论压力,会严重影响个人、大众和机构的行为。同时, 这些迫于压力的行为又会反哺话语权,成为证明舆论正确的证据 因为很多人是通过结果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而往往忽视造就结果的原因 。这套方法被质疑者们反复使用,每当他们的谣言或推测被证人否定时,成百上千个帐号就会一拥而上,去辱骂证人。等到对方受不了骚扰,删除帖子,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瞧见没有,这家伙心虚了,居然把帖子删了!”“自食其言,鬼鬼祟祟的,这水深着呢”。

38.如何缓解话语权的自我实现: 需要反复地进行科普 。但当前知识爆炸,各专业领域均极其细化,大众拥有的知识,相对知识总量来说,比例只会越来越小。真正有效的办法是 提高政府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保障和遵守规则 。食品是否安全?工业排放是否污染?对这些疑虑, 维护健康理性的讨论秩序 ,经专业部门检验后得出结果,并得到大部分人的信任,才是正常的社会。

39.辟谣与谣言相比, 辟谣成本远高于造谣。谣言跑得远比辟谣快 ,覆盖面大。

就此书而言,讲的是如何识别忽悠,反过来用的话就是在教你怎样忽悠。书中关于肖传国的案例争议较大,但不管怎样,还是有很多内容值得借鉴,可以一读。

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