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正方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方道不同亦可为谋,我方为反方。

请各位辩论高手能否说出正反方的观点以及答辩,答好提高悬赏哦
发四辩稿也行哦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这个题目有点意思,虽然本人喜欢看妙趣横生急智激辩的辩论赛,但是没有特意去研究过辩论的规则、策略和方法。以下仅是凭个人感觉写的一些论点,可能漏洞百出,很不严谨,仅供参考。
正方观点:
我国古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自古以来,正邪不能两立,水火不能相容。古有管宁割席,弃华歆之交;近有康梁反目,始开资本主义革命之先河。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的决裂,始造革命之新局面,良心苏醒,被传为千古佳话。我国古谚也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交友要三慎:友直友谅友多闻,不交损友,以免自己的德行有染。
所以,我方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根本立场不同而意志坚定的人,即便偶尔可以合作,最终也会分道扬镳。
反方观点:
和平与发展是社会的主旋律。而如今地球已发展为一个地球村,全球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使得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的人们,为了发展。不可避免地要打交道,要交流合作。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是最好的分离器,也是最好的聚合器,它能让两个立场完全不同的人分道扬镳,也能让他们坐下来谈判,能让两个水火不相容的集团在面对外敌时搁置分歧,一致对外。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吗?法西斯战争爆发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不也进行了通力合作吗?就是现在,走着两条不同的社会道路的国家,中国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不是也还有经济、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吗?
所以,我方认为,即使道不相同,只要有共同的利益诉求,我们就能够撇开分歧,求同存异,开展有条件的合作。
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屈辱史启示我们:如果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准则,那么就只有闭关锁国,就只有落后挨打。
正方观点:
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才有了世界的多元和多彩。试想,如果不是牛根生因不满伊利的做法拂袖而去,怎会有今天的蒙牛集团,怎会有今天这样选择多样的市场?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才有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齐放,百家争鸣,文化的繁荣发达。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才能自成一家,才能保持可贵的鲜明个性。而鲜明的个性,正是当今社会宝贵的资源。缺乏明显个性的演员,不会被大众喜爱,没有鲜明个性的产品,易被模仿和超越,不能在市场中长期地占有一席之地。所以,只有道不同不相为谋,才能保持鲜明的个性,彰显多元文化,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
反方观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无论如何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它总要符合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也即个性离不开共性。社会发展中,个性是我们需要的,但如果过分片面地强调个性,不谈共性,以个性或以自我为中心,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为准则,不跟矛盾的对立的一方进行必要的合作,不和外界不同的道进行交流学习,就只能破坏整体的功能,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双输而不是双赢。
正方观点:
我方认为,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需要和谐,需要各种力量之间的微妙平衡。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才能够使立场不同的两方或多方,互相制约互相抗衡,才能达到力量平衡的状态。如果如反方所说的“道不同亦可为谋”,那么因为各方本身力量的不平衡,就很有可能会导致思想的混乱和力量的失衡,很有可能造成垄断或者一方独大的局面。而这,绝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反方观点:
恰恰相反,我方认为,事物是在矛盾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发展的。正是因为各方本身力量的不平衡,不能够达到互相制约相互抗衡,所以道不同中的弱者更需要交流合作,需要与不同道的强者为谋,需要壮大自身的力量,才能逐渐趋于平衡。
正方观点:
我不同意反方观点,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六国和强秦“为谋”最终还不是失败了吗?正如苏洵在《六国论》里总结的那样,“六国破灭,非兵不利,非战不善,弊在赂秦。”“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相继与秦国结交,不仅没有在与秦国的交流合作中得以壮大,反而最终沦为秦国的附属,这不是很好的反例吗?如果,有着共同立场的六国之间能够齐心协力,“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所以我方坚定地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反方:
我方认为,对方辩友仅从六国的立场得出结论不免狭隘。战国时期六国是想保持各自国家的独立完整,而秦是想实现统一,而当时统一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站在秦的角度上看,正是因为它顺应了历史潮流,采取了“道不同亦可为谋”的观念,才能够一统中国,雄霸天下。
……
暂时先写这么多吧,呵呵,有点词穷脑空的感觉了。希望能抛砖引玉,接下来各位能各抒己见吧!追问

你可以看国际大专辩论会来增进对辩论的认识,看金钱是万恶之源比较好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