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传第四十七崔恭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 <

崔恭,字克让,是广宗人。

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的官职,去管理延绥仓库,都说他很有才能。因杨溥举荐他,升为莱州知府。

内地送到辽东的布匹,都是贮藏在郡的仓库里的,时间长了就会腐烂,看守布匹的人很多都因为这个导致家庭破产。崔恭另建造三十个敞房贮藏这些布匹,规定按年送到外面去,其他的就充当莱州府的军饷,于是放回了看守的人员八百人。

也先侵犯京师,崔恭派几千民兵支援京师。朝廷决定建造临清城,发布告征充劳役的人。

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人民都缺少粮食,请求朝廷等到秋天收过粮食后再征。崔恭在莱州府六年,莱州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的杨震。

景泰年间,越级提拔为湖广右布政使。各司所用的物品,都是从老百姓那里取的。

崔恭和手下的人作了约定,都免掉了。公安、监利的流民随意相互杀人,崔恭下令愿意入到当地户籍的人就可以随意入,要不然到秋天的时候就遣回原籍,于是那些人就安定下来了。

不久,又调到江西左布政使,这里有个广利库,官吏们私自侵吞了五十两银子。崔恭将这件事告诉了巡抚韩雍,于是看守这个仓库的人都被判了罪。

崔恭在江西核定了均徭法,根据轻重,每十年一次劳役,这便成了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朱奠培不遵法度,崔恭上书参劾了他。

朝廷削减了宁王的护卫数,宁王稍微有所收敛。崔恭升为右副都御史,代替李秉巡查苏州、松江等府。

按照规定,崔恭推荐地方上的老人向朝廷讲述利害,陈述革新的办法。崔恭和都督徐恭一起疏通仪真的漕河,又疏通常、镇河,避免了长江的险情。

做完这些后,就大力治理吴淞江。从昆山的夏界口,到上海的白鹤江,又从白鹤江到嘉定的卞家渡,最后到庄家泾,一共疏通了一万四千二百多丈的河道。

又疏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这几条河流。人民靠这个得到了好处,把曹家港看作“都堂浦”。

原来的时候,周忱奏告朝廷定了耗羡的规定,李秉改成了按照轻重来增加减少。这个规定很平常,但难于核算,官吏们感到非常麻烦。

于是崔恭免掉了李秉的,一切都按周忱原来定的。 吏部缺少一个右侍郎,李贤、王翱都举荐崔恭。

朝廷召了崔恭加以任用。崔恭作了“劝惩簿”,这很有名所有的人都知道了。

王翱很看重崔恭,崔恭转为左侍郎。崔恭在父亲死了丁忧后重新复为原职。

宪宗当了皇帝后,崔恭向朝廷请求退休不做官,朝廷不允许。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官。

商略想用姚夔,彭时想用王概,但是作言官的北方人都说实际上是彭时起跑了李秉,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彭时推说有病不出来,侍读尹直认为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同乡,怕因此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以崔恭代替了李秉。

过了五个月,崔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除了孝服后,起复到南京吏部任职,崔恭参劾罢免了几个部门的没有才能的几个人。

成化十一年春天,朝廷让崔恭参与处理国家大事。当了三年,就退休了。

又过了两年,崔恭去世。朝廷赠给他太子少保的名誉官职,给他的谥号为庄敏。

2. 文言文明史列传第四十七写熊概文章的翻译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自幼丧父,随母亲改嫁胡氏,冒姓胡。永乐九年(1411),中进士。

后被授予御史。十六年,升为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人大肆出来抢掠,布政使计划请靖江王的军队来阻止他们。熊概不同意,他说:“我等任方面之官,贼寇来时不能抵御,怎能还烦劳王爷?况且贼寇肯定不来,他们只是戒严而已。”

后来果然如此。不久,他调任广东。

洪熙元年(1425)正月,命他以原官和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当初,夏原吉在江南治水回来后,以左通政赵居任取代他,兼督理农业事务。

赵居任不体恤百姓,每年都上报说丰收。成祖也知道他谎报。

他死后,左通政岳福继任,他庸愚懦弱,不理事。仁宗监国时,曾命熊概以御史之衔代理刑部事务,仁宗知道他贤,所以有这个任命。

这年八月,周干回京,说有关部门多任用非人,当地豪强肆意作恶,而岳福又不管事。宣宗把岳福召回,升熊概为大理寺卿,与叶春一同前往巡抚。

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而始。 浙西豪强把持郡县生杀之权。

海盐县百姓平康非常残暴,御史要逮捕他,他逃掉了。正赶上大赦,他又回来了,还聚众八百余人。

熊概将他逮捕诛杀。过后,又把巨恶之徒数十人全部逮捕,押解来京,于是奸宄之徒被平息下去了。

各卫所粮饷不继,军队缺粮。熊概先把各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发出供应部队,然后再上报朝廷。

皇上很高兴,传谕户部不要给熊概治以擅作主张之罪。 熊概执法严厉,奸民很害怕他,便将诽毁他的书上传朝廷。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弹劾熊概与叶春所到之处擅自赏罚,纵兵骚扰百姓。皇上不问,暗中派御史去调查,但一无所得,由此更加信任熊概。

第二年七月赐玺书奖励他。熊概也很自信,应当兴废的事他都列出上奏。

当时朝廷屡次派出部官到江南造纸、买铜铁。熊概说洪水积涝,百姓饥馑,请求停罢这种行动。

五年(1430),他回到朝廷,才改回原姓。不久,他升为右都御史,掌南都察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有病,朝廷通过驿传召熊概代管他的职务,兼代理刑部。九年十月,省察记录犯囚的罪案,熊概从早到晚,未暇进食。

突然他感到晕眩,然后便去世了。皇上赐祭,派船送他归葬。

熊概性格刚毅果断,巡视江南时,威名很盛。到他掌都察院后,声名渐损。

希望能帮到你。

3. 求明史·列传第四十七译文望高手相助急古中对应的更好谢谢

杨继宗,字承芳,山西阳城人(今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匠礼村)。

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狱因病死较多,杨继宗为他们改善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

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

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同死。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用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

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身被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

成化初年,朝廷采纳王翱的推荐,升任杨继宗为嘉兴知府。 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

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孤峭,人们都不敢有所冒犯。然而他却能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往就学,则要处罚他们的父兄。

杨继宗每遇到学官时都待以宾客之礼,府内教师儒生竟相劝学,一时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各里老人多被他鞭挞而死。

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来府衙报告名姓。”孔儒十分恼怒。

杨继宗前拜见他说:“为治之道有一定规矩,您只管剔除奸弊,劝戒惩办官吏。那样有挨家挨户稽查考核,则是地方官府之事,(你所做的)不是律法所规定的。

”孔儒无法与之相难,但心里却深为忌恨。临行前,他突然闯入府行之中,打开杨继宗的箱筐察看,里面只有旧衣数件而已,也惭愧而去。

有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的只是菱角、芡实之类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公碟去领取库中金银,并说:“钱都在,请给我立下印券。

”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人觐,汪直想要见他,他却不肯。

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廉洁?”汪直回签说:“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

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哥哥张敏在司礼监,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 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个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

杨继宗,字承芳,山西阳城人(今山西省阳城县河北镇匠礼村)。 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

当时狱因病死较多,杨继宗为他们改善饮食,下令每三天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

河间府捕获了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逃走。张文对郭礼说道:“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同死。

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用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

张文身被桎梏前往刑部,杨继宗察明他并非强盗,终于辨明情况将他释放。 成化初年,由于王翱的推荐,被提拔为嘉兴知府。

杨继宗赴任时仅带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冷落朴素。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直严肃,无人敢冒犯他。

然而,他时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并帮助他们解除。又大力兴办社学。

民间子弟年满八岁不去读书的,惩罚他们的父兄。遇到学官时都待以宾客之礼,府内教师儒生竞相于劝学,一时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乡里老人很多被鞭挞而死。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到府衙来报告姓名。”

孔儒十分恼怒。杨继宗去拜见他说:“为治之道有一定的规矩。

您只管剔奸弊,劝惩官吏,那些挨家挨户稽查考核的事,本该地方官府去做,不是御史的本份职事。 ”孔儒无法与之相难,但心中深为忌恨。

临行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子察看,里面只有几套破旧衣服。孔儒惭愧地离去。

有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他们菱角、芡实和历书。太监们索要钱财,杨继宗当即发出官文去取府库中的金银,并说:“钱都在,请给立下凭证。

”杨继宗进京朝觐,太监汪直想见他,他却不肯。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员中谁最廉洁?”汪直回答说:“天底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人。”

九年任期届满,破格升迁杨继宗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的哥哥张敏在司礼监任职,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

宪宗说道:“你说的莫非是那个不爱钱的杨继宗吗?”张敏听后很害怕,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的为人了。” 知道这里~~~。

4. 《汉书 列传第四十七》节选翻译

何并字子廉,祖父以二千石级官吏的身份从平舆迁到平陵。何并担任郡吏,做到大司空属官,事奉何武。何武认为他志向节操高尚,推崇他能处理繁重的政务,於是何并担任了长陵县令,政绩很好,以至於道不拾遗。

从前,邛成太后的外公家王氏地位显贵,侍中王林卿与江湖游侠互通声气,威震京城。后来因犯法被免了官,宾客越来越多,他回到长陵扫墓,便和宾客们一连好多天在一起饮酒。何并恐怕他犯法,便亲自上门通名求见,对林卿说:“坟墓在外,您应当及时回家。”林卿说: “好的。”在此以前林卿曾杀死过一个婢女的丈夫,把他埋在墓舍裹,何并全都知道这些情况,但认为事情不是发生在自己任职的时候,又看到他新近免去了官职,所以不想揭发检举他,只想让他不要逗留在自己境内罢了,便派属吏拿了名片去遣送他。林卿一贯骄傲,不愿在宾客前丢丑,何并估计他会制造事变,於是安排了兵马对付他。林卿离开之后,向北经过泾河桥,叫一个骑马的仆人返回县衙门,抽刀砍烂了县衙门柱子上悬着的鼓。何并亲自率领官吏和士兵追赶林卿。走了几十里,林卿走投无路,便叫仆人戴上他的帽子披着他的短衣代替他,自己坐上车子让骑马的奴仆跟在后面,他又换掉自己的衣服从小路向前跑去。恰好在太阳下山时何并追了上来,把那戴着林卿帽子的仆人绑了起来,那人说:“我不是侍中,只是他的仆人罢了。”何并心裹自己知道林卿已经逃走了,就说: “王君被追得没处躲了,竟自称是仆人,难道想逃脱死罪吗?”於是命令手下砍下他的头颅带回来,悬挂在破烂了的鼓上,放在城里的亭下,写道:“原侍中王林卿犯了杀人罪,他将被杀主人埋在守护坟墓的房舍内,又叫仆人砍烂了衙门前的鼓。”官吏和百姓都很震惊害怕。林卿於是逃命,人们议论纷纷,以为他真的死了。成帝太后因为邛成太后喜爱林卿的缘故,听到这件事后也伤心落泪,把这件事告诉了哀帝。哀帝询问了情况认为这件事做得很好,就升任何并为陇西太守。

后来何并调任颍川太守,接替陵阳人严翔。严翔本来是凭孝行做官的,把下僚们看作老师朋友,有了过失就闭门自责,始终不大说话。郡里出现骚乱,王莽派人来徵召严诩,官属里几百人为他设置送行的筵宴,严诩伏在地上哭起来。下僚们说:“您今天受徵召是一件好事,不应当家这样子。”严诩说:“我是哀怜颖川的士人,我自己哪值得担忧呢:我是因为软弱被徵召,朝廷必然会选择刚猛的人来接替。接替的人一到,将会有偃卧不起的人,所以难过。”严诩到达后,被任命为美俗使者。这时颖川人钟元担任尚书令,兼任廷尉,办事通权达变。他的弟弟钟威做颖川郡的属僚,非法私藏着千金。何并担任太守,见到钟廷尉时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他,钟廷尉脱下帽子替弟弟请求减死罪一等,希望早些接受髡钳刑罚。何并说: “罪在你弟弟自己触犯了国君的法律,而不在於太守。”钟元害怕了,派人飞马去招呼弟弟。阳翟的游侠赵季、李款供养着许多宾客,凭着气力侵夺邻里,甚至奸污人家的妻女,抓着官吏们的短处,在郡裹横行霸道,听说何并将要来了,就都逃走了。何并一到任就寻求勇猛而且通晓法令的官吏近十人,派文官审理三人的案件,派武官前往逮捕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安排。下令说: “这三个人不是辜负了太守,而是违反了王法,所以不得不惩治。钟威所犯的罪许多在大赦以前,将他赶进函谷关,不让他为害民间,如果他不进关,就把他抓起来0赵、李是首恶,虽然他们逃得很远了,也应杀其头,向百姓谢罪。”钟威仗着他的哥哥,停留在雒阳,追捕的官吏捕杀了他。还在别的郡里抓到了趟、李,取了首级回来,何并把他们的首级和他们的全部罪状都悬挂在闹市上。郡里出现了清平安静的局面,何并表彰善行尊重士人,在颖川有口皆碑,名声仅次於黄霸。何并品性清廉,妻子儿女不到官衙。几年后去世。当病重时,他叫佐官写下遗书,说: “告知儿子恢,我一生白吃饭的日子很长,死后虽然会得到法定的吊唁财礼,不要领取。下葬时用小椁,只要能放得下棺材就行了。”何恢照着父亲的话做了。

5. 梁书 列传第四十七翻译丘仲孚

译文:

丘仲孚字公信,吴兴乌程人。 他从小好学,他的从祖父丘灵鞠懂得相面术,曾经把丘仲孚称作千里驹。齐永明初年,丘仲孚被选为国子生,举高第,但未被征调,他于是回归家乡。丘仲孚家中贫穷,没有钱养家糊口,他于是交结一群盗贼,为他们出谋划策,在三吴劫掠。丘仲孚聪明而又有智谋,那些盗贼都畏惧他,也听从他,他的谋划都能一一实施并取得成功,所以也不会败露。太守徐嗣召丘仲孚补任主簿,丘仲孚历任扬州从事,太学博士,于湖令,有能干的名声。淮南太守吕文颢当时是皇上宠幸的臣子,他常常轻侮责骂属县官员,丘仲孚却单单不被他折服。丘仲孚因为父亲去世而离职。

明帝登上帝位,丘仲孚被起用为烈武将军、曲阿令。会稽太守王敬则发兵反叛,他乘朝廷对他不防备突然进兵,他反叛的消息刚刚传到京城,叛军的前锋已经到达曲阿。丘仲孚对本县县吏和百姓说:“叛贼乘胜前进,虽然锐气很盛,但他们是乌合之众,容易离散。现在我们把船舰收聚起来,开挖长岗埭,让河渠的水流干,阻止叛军船只前进,如果能阻遏他们几天,朝廷的军队一定会赶到,那平叛的大事就能成功了。”王敬则叛军来到,河渠中的水已经排干,叛军果然被阻滞,不能前进,叛军就此被击败溃散。丘仲孚因为抵御叛军有功,迁任山阴令,他在任期间很有声誉,百姓为他编了句歌谣说:“二傅沈刘,不如一丘。”以前傅琰父子、沈宪、刘玄明相继担任山阴令,都有很好的政绩,歌谣说丘仲孚的政绩都超过了他们。

齐代末年政治混乱,丘仲孚颇有贪脏纳贿的行为,被有司举报弹劾,将要将他收捕,丘仲孚暗中逃跑,径直回到京城赴朝廷认罪,恰逢朝廷发布赦令,丘仲孚得Ⅸ不受惩治。高祖登上帝位,丘仲孚又任山阴令。丘仲孚擅长处理繁杂琐细的政务,善于顺应时势,随机应变,县吏百姓都尊重他信服他,称他明智如神。丘仲孚的治政能力被称为天下第一。

丘仲孚被越级升迁为车骑长史、长沙内史,他任职不满一年,又被征召为尚书右丞,迁任左丞,接着擢拔为卫尉卿,皇上对丘仲孚的恩宠很深,任用也很优厚。朝廷建造双阙,命丘仲孚领将作大匠,工程完毕,丘仲孚出京任安西长史、南郡太守。迁任云麾长史、江夏太守,行郢州州府事,母亲去世,朝廷命他在守丧期间夺情起复摄理州府职务。因为事情牵连而有罪,被免职除去名籍,又被起用为司空参军。不久,丘仲孚迁任豫章内史,任职期间,他改变以前的行为,砥砺清廉的节操。不久,丘仲孚去世,死时四十八岁。皇上下诏说:“豫章内史丘仲孚,在大州中被重新任用,以观后效。他在任期间,不只是灾害全无,实在可以算是政绩卓著。现在他不幸去世,实在让人伤痛凄恻。应当追赠丘仲孚给事黄门侍郎。”丘仲孚的灵柩将要运回去的时候,豫章百姓老老少少都号哭着送行,许多人攀住灵车,灵车无法前行。

丘仲孚任左丞时,撰写《皇典》二十卷,《南官故事》一百卷,又撰写了《尚书具事杂仪》,这些书都在世上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