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忧国忧民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1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契机。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隐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只身逃出长安,投奔凤翔。“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从这些诗句也就可以想见当时的艰险和困苦。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他因“见时危急”,上疏营救房官的罢相,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在由凤翔回鹿州的途中,在羌村,在新安道上,他看到了各种惨像,他和父老们,和送孩子上战场的母亲们哭在一起。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七 *** 年,严武再镇蜀,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他曾度过六个月的幕府生活。除此以外,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著“生涯似为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在这漂泊的十一年中,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为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和前期不同的,是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形式也更多样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七七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他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在人民被奴役的时代,要作关怀人民疾苦的诗人,他的身后,自然是萧条的。八一三年,仅由他的孙子杜嗣业“收拾乞丐”,才把停在岳阳的灵柩归葬偃师。诗人的遗体还漂泊了四十三年。 web2.tcssh.edu/school/guowenke/books/wenxueshi/ch4_20 杜甫:忧国忧民
参考: 天之心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并与司马迁的史记等同。 杜甫是诗人,当然要看他写了哪些天下为公的诗,写了哪些忧国忧民的诗。 杜甫在“出塞前”写道: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茍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充分表现了他反对战争憎恨战争的情怀。 杜甫在『阁夜]中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还有“夜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诗人亲临战争的场景,看到田野人家听到战伐消息而痛哭。深深为人民忧虑. 『兵车行』中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诗人伤痛之情表露无遗。战争带来的不只是人命的伤亡,接踵而来的是重税和征兵。再看『兵车行』中诗人怎样写。他写道:“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租税从何出,代表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呐喊!在『三吏三别』中描写为了战争连小孩子都捉去打仗,(现代越战打到最后枪口对准的居然是妇女)。『石豪吏』中描写一家三男新战死,连老翁都不放过。正是“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新婚别』『垂老别』等等诗篇,让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正如诗人所写:“积尸草木猩,流血川原丹。” 杜甫写出了人民的疾苦,又同时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懂死骨”的对比。(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强烈的对比,激烈的抨击,诗人的一心为公尽在不言中。 诗人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历代中国儿童都要背熟无人不知的诗句,因为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使草木为之感动溅出泪花。而诗人忧国忧民的最高境界就是『矛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宁愿牺生自己,成就天下人的伟大情操。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多么神圣的境界!有人说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耶稣是圣人,是天上的父,我们中国人的杜甫是不是圣人?耶稣一个字都没写过,(都是先知写的),杜甫留下的诗史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写,那样的沉郁顿挫,那样的豪情壮志,那样的忧国忧民,那样的天下为公! 希望帮到你!
参考: 网址:忧国忧民的杜甫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