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寿命短,是中医不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经常有人说,古代的御医那是中医里面水平很高的,但是我们看古代的这些皇帝,寿命却都很短,这是不是就说明中医的水平其实不怎么样呢?经常有人拿这个古代皇室寿命短的事来说中医水平不行,好多朋友问我这个问题。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为什么古代皇帝寿命往往很短呢?

我们主要就拿清朝的皇帝来说。为什么皇帝的寿命比较短?这跟御医的水平是不是有关系呢?我觉得这主要是一个 社会 学的问题,跟御医的水平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条条地分析。

首先,我们如果把这个皇帝寿命和他的孩子的寿命排下来,您会发现在这个清朝开朝的时候,寿命就高一些,越往后这个寿命越短。那么这种现象在中国的其他朝代也有。为什么会这样呢?

开国皇帝一般都是马上皇帝,往往要骑马、射箭等等,所以运动非常多,因此这个体质还不错,寿命也相对的长一点。

那么到后面怎么样呢?后面越来越养尊处优,骑马、打仗、开弓,往往都不行了。所以这些皇家子弟们到后来,身体越来越糟糕。那么有人说你看这是大清的气运到了,其实这就是很正常的一个原因,就是越来越养尊处优,所以身体越来越不好。这是第一个原因,就是缺乏运动锻炼。

我们大家知道一日三餐我们吃饱就行。现代有很多研究表明,你吃的越多,这个寿命可能越受影响。这是国外就拿小白鼠做实验,给那小白鼠吃的特别特别好吃的特别饱的,它寿命很短,整天怎么样,很肥胖、臃肿,不愿动弹,寿命短。那么另外一组小白鼠呢?你给它投的食物的量不那么充足,让它稍微有点饿,但不至于饿死,结果它寿命特别长。这是有动物实验做基础的,所以吃得太好不是好事。

那么皇族吃饭,大家知道怎么样呢?肥甘厚味对吧。按照清朝的规矩,皇上吃饭,每一顿饭,菜应该有多少道呢?应该有120道,这是正常的规矩。那么有的皇帝想节俭,就说这个用不着这么多吧,但即使再节俭的也是有几十道菜。那么像乾隆那样的皇帝,懂点 养生 ,所以他的菜里面会加点药材什么的,他的寿命就不错,这是皇帝里面寿命最长的。那么其他的不懂这些的,我就要味道好的,那就糟糕了。

那么到清末的时候,这个规矩又越来越讲究了,所以菜又越来越多。到慈禧的时候,120道菜可能都满足不了了。那么问题是,这些120道菜都是现做的吗?是这样的,您想那宫里面也是要按照程序进行的,你要现做菜,根本忙不过来,所以这里边皇上爱吃的菜,他就给你现做,那有些菜就是做做样子的,就在炉火上一直炖着,等皇上说用膳了,再马上上来摆在远处,这个皇上是不会吃到的。所以就是明知道这个菜是不会被动的,就上顿下顿地热,这样就不用再变着花样做了。所以像光绪皇帝,他本身没有多大权威,他的菜就只有近处的几个是现做的,远处的都是上顿下顿来回上的。所以您说120道菜吃得好吗?其实也未必,有的皇帝吃得好,有的吃得真不好。

所以这帝王的饮食,按照我们今天看,是真的比较乱的。如果有权势,像乾隆,那顿顿吃得多好,如果这帝王没有什么权势,那么吃的有可能就是应付过去的。所以这120道菜,往往非常非常不可口。所以可以这么说,大家觉得这个清朝皇帝应该吃得特别好吧?其实事实的情况往往是很复杂的,这个皇家的饮食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适合我们的 健康 ,对 健康 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往往有破坏作用。那么,像皇家的饮食这些东西是御医能控制的吗?也不是的,这个御医插不上话,因为有专门的御膳房等等,这宫里有规矩的。所以这个饮食,是第二因素。

这个皇帝的生活,御医真干涉不了。比如说这明朝的正德皇帝,这皇帝就特别爱玩,他就在北京的郊区建立了各种比如豹房等等,各种各样游乐的地方,在里面养虎、养豹,养各种珍稀动物。还干嘛呢?还从各地广收美女。那么根据文献记载,他收美女的范围特别广泛,比如西域,这金发碧眼的,还有比如说朝鲜高丽那边的美女,也都招来,这样日夜淫乐。那么朋友们想想,这样下去皇帝的身体好得了吗?一个中原男子,您找金发碧眼的女子,一个呢,我估计还说得过去,您找十个,您找几十个、一百个呢?我估计这身体就废了。所以这御医给他调理身体可费了劲了。

当时正德皇帝的御医是谁呢?就是中医著名的医学家,薛立斋。薛立斋是太医院的院使,也就是院长,他在自己的医书里说,他侍奉皇帝到什么程度呢?把自己给累病了,自己都需要调理自己了,为什么?您说话皇上他不听啊!刚说皇上您要戒欲,皇帝就说你是什么意思?你不想活了?对吧,人家接着去玩去了,玩完了告诉你,给我开点壮阳药。您说您补不补吧,您不补,那不能看着他死,您补完了以后呢,他更加得意了。所以这御医是特别特别难当的,这个薛立斋费心思操心,给自己搞得情绪都不好,身体都出问题了,自己还要开方给自己调,您说这到哪说理去啊?

皇帝们的这些生活习惯,远不是御医能够干预得了的。比如说清朝,清朝的咸丰皇帝死得比较早,31岁就死了,为什么呢?因为清朝的咸丰皇帝是一个著名的好色的皇帝。咸丰这个人性格比较软弱,那么正赶上内忧外患,赶上鸦片战争,他就感觉内心非常的忧愁。能不能靠什么解忧呢?一个是喝酒,另外一个就是广征美女,专门让太监出去找美女,尤其喜欢汉族美女。一般清朝皇室的这个婚姻,选的女方都是满族、蒙古族等等的,但是咸丰皇帝喜欢汉族美女,所以上江南去广征美女。结果在这些美女的陪伴下,这个身体就越来越糟糕,驾崩之前那就身体已经特别虚弱了,不断地咳血。所以大家看到,这跟什么有关呢?这跟酒色有关。

那么像这样的事,跟御医关系不大,御医控制不了。您说我提个意见告诉皇上,您三宫六院不合适,应该改成一夫一妻,您敢提吗?您提完,那是找死。所以啊,御医的工作基本就是在一个腐朽的木头上,我尽量给你修修补补,让你慢点腐朽而已,但在整体这样的环境下,御医所做的工作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首先就是近亲结婚与乱伦,这个事已经远非我们现代人能想象的了。因为满族当时是个游牧部落,入关以后他们也仍然保留了很多游牧部落的习俗。在当时看来,女人就是自己的财产,所以游牧部落有这么一个习惯,就是在头领死了以后,他的众多的妻子会继承给儿子或者分给这些兄弟们。那么现在觉得匪夷所思,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游牧部落里这是正常的,比如说匈奴就是这个习惯。这样的现象在清初没有入关的时候是比较明显的,那么后来入关以后,接受了汉族文化,才有所调整。

清朝皇帝他们的婚姻还有什么问题呢?还有政治联姻,就是娶谁,是为了笼络他所在的那个部落。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皇太极,他最初册封的五宫后妃,这五个女子都来自于同一个蒙古部落,就是蒙古的博尔济吉特家族。其中的三位皇妃是什么关系呢?是姑侄关系。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姑娘嫁给了皇太极,那么她的姑姑也同时一起跟她嫁给了皇太极。我们现代人一看就觉得不能接受,但是在古代人那个时候,就觉得正常。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顺治皇帝,他娶了两个妻子,都是他舅舅的女儿,什么意思呢,就是他的表妹。后来孝庄文皇后的一个侄孙女也嫁给了顺治,这是什么呢?这又是他的小辈。这种近亲结婚,我们现在知道了会导致遗传上的问题,所以孩子生病的会特别多。这也是清朝皇族为什么后来身体越来越弱的一个重要的原因。那您说这原因御医能决定吗?决定不了,那当时整个风气如此,这个御医所能做的事是非常非常少的。

像这些皇室家族,女孩一般到什么年龄出嫁呢?十二三岁就出嫁了,有的时候甚至比这个更早,12岁以前就都出嫁了。对于这件事皇太极曾经亲自下过一个手谕,是什么呢?说女子如果12岁以前出嫁的一定要严惩,必须等到12岁才能出嫁。这在当年就算是晚婚了,也就是说皇太极亲自下个手谕,说大家要晚婚了,一定要晚婚晚育,那么怎样才算晚婚呢?12岁出嫁就已经算晚婚了,千万不许12岁以前出嫁。

那么皇上这么下令,大家是不是执行了?没执行,而且皇太极本人也不执行,就是皇太极自己的公主,他自己的女儿出嫁也特别早,比如说他的第一个女儿固伦公主,年龄没到12岁就下嫁了,他第二个女儿没到11岁就下嫁了,他的第十四个女儿才9岁多一点就下嫁了。所以大家看到整个清朝皇室,早婚情况是非常非常严重的。

那么早婚会怎么样呢?就会早育。这时候你身体还没有成型,才九岁才十来岁,身体没有完全坚固的时候就生孩子,这个对妇女的摧残也是特别严重的。所以为什么有些皇室子弟的孩子很小就经常生病,生病了就死了,有的是一出生就死了?好多人说这是御医水平不行啊,其实跟御医没关系,您这么一代一代的近亲结婚,然后早婚早育,这身体素质一定非常非常有问题了,甚至带着先天疾病了。这也不是御医能够干预的。

刚才举例子的是公主,其实皇上也这样。比如说清朝的顺治皇帝,这位大家都熟悉。您知道顺治皇帝几岁继位的吗?六岁就继位了,然后这皇帝继位之后就要有皇后,所以结婚也很早,在14岁的时候就得了第一个儿子。顺治皇帝一共才活了23岁,那么就在他14岁到23岁之间,他生了多少个孩子呢?一共生了八个儿子,六个女儿。

那么这么小的年龄的皇帝和嫁过来的年龄很小的皇后嫔妃等等,在他们的身体还都没有长成的情况下,生的孩子质量如何呢?肯定没好对吧。所以第一个孩子,在14岁的时候生的孩子,只活了两个月,第一个女儿活了一岁零七个月,然后第二个儿子,还行,活了五十岁,这在当时就算长寿的了。然后第二个女儿,活了32岁,这也算不错,成人了,第三个女儿就只有五岁就死了。那么第三个儿子,就是康熙皇帝,活了69岁,这算长寿的了。第四个女儿七岁、第五个女儿六岁等等等等,我就不多讲了。

总体上看呢,这个成活质量非常不好,为什么呢?就跟他这个年幼早婚早育是有很大关系的。这个就是当时皇族的习俗,这些事根本就不是御医能够干预的,所以他生下来的孩子质量非常不高,您再怎么调理,我觉得都是很难调过来的。

这并不是简单的医术问题,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比如说最后慈禧是怎么驾崩的呢?她是患了严重的腹泻,最后泻得不行了,身体虚弱才死的。当时的御医给她看病,其实是有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当时有个御医叫施焕,这位施焕是刚刚从外面征召来的名医。就是清朝皇帝,把全国的名中医都招到北京来给自己看病,那么这位施焕就被招来了。

他当时就说这应该是用乌梅丸的方法治。乌梅丸治疗腹泻一类问题效果非常好,尤其是寒热错杂的。这方子里面,有热的药,比如说附子、干姜等等,还有寒的药,比如黄连、黄柏等等,是寒热并调的。可是呢,这方子递上去,军机处一看,说这方子大辛大苦,这用药有点峻猛了。这谁来拍这个板呢?万一用不好怎么办呢?于是这方子在几位中堂大人里面转来转去,谁也不拍板。这样大家就都明白了,这给皇上看病的方子其实并不是御医能决定的,最后是由这官僚系统来决定的。所以大家说这方不行,一定得开个平和一点、平淡一点的别出事的方子,给呈上去就行了。于是就开始对付着开方,结果这慈禧就死了。所以慈禧她自己也吃不到好的方子。

当时从全国各地征召来的名医,其中还有一位江南的医生,叫杜钟骏。这位杜钟骏学问很大,治病效果很好。那么招来以后,给帝后看病,后来他还把这个过程写出了本书来。那么当时他给光绪帝诊脉,光绪帝就说道,你诊得好,你就按照你的思路开方,不要更改,不要听别人的。意思就是你要坚持自己的这个方法,千万不要被官僚们影响把方子改了,就按照你说的开方。所以他当时觉得应该是能把光绪皇帝的病治好的。可是没过多久,他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御医是值班的,今天是两个御医一起请脉,第二天又换两个御医再一起请脉。这个杜钟骏就发现这个轮流值班的后果,就是你开的方子马上就会变,不能贯彻下去。说他这病怎么能治好?他自己说,我们进京,给皇上治病,满心想的是能够把皇上的病治好,然后能够博得威名。现在看来这名声肯定是得不到了,而且不仅得不到名声,不出问题就不错了。

于是,他当时就找到一位官员,叫陆润庠。这位陆润庠是出身中医世家,他爸爸都懂医。他考上状元了,当时在北京做官,那么因为他是状元,所以皇帝也都很器重他,有时候经常跟他探讨医药的事。所以有时候进宫给帝后看病,这陆润庠也会来。杜钟骏就跟陆润庠说,陆大人,您也是懂医的,您家里边那医术也高明啊,您说看病有这个看法吗?这么看,不但看不好,将来还要担责任,这怎么行啊?您给说一说呀。您知道陆润庠怎么回答他的吗?他说宫里的规矩一向如此,那么大家看病啊,你就别出事就行了,每天这么进去请脉,就是走流程。这事你也别多说,在宫里吧,这事你多说了也不好,这就是宫廷的规矩,这事你还真别多问。

这套体系就是这样腐化僵化,所以御医根本就施展不上自己的才华。这位杜钟骏医生,一直到光绪驾崩的时候,其实他也在现场,但是非常可惜,一点没能施展出自己的才能。

那么您说这御医水平不好吗?不是的。后来建立民国以后,袁世凯曾经生病了,就把杜钟骏招到北京来,然后留了一年的时间。当时袁世凯是有胃病,非常严重,结果杜钟骏就用了一副药下去,袁世凯的这个胃病一下子就基本解除了。袁世凯觉得特别神奇,说我的胃病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那么多医生看都没看好,这个西医已经看遍了,大家都没办法,您这一副药就解决问题了。所以他把这个杜钟骏留在身边,留了一年封他做官。但杜钟骏呢?后来还是回到了民间,在北京行医。那么杜钟骏的后代,我们大家可能比较熟悉,她是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杜宪,她的老公就是演员陈道明。那么杜钟骏呢,曾经把这个进宫给帝后请脉的故事过程写下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御医给帝后看病、请脉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实很多事都不是自己能控制的。

那么御医的水平高不高?是高的。应该说,在当年全国医生里面至少是上乘的,不至于最好,但也是上乘的。因为全国各地征召来的都是学验俱丰的名医,那么到宫里来,却因为种种原因,这些各种各样的管理系统的问题,结果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自己的手段根本就无法施展出来。所以皇帝的寿命为什么这么短呢?其实这个跟医生关系并不大,因为影响因素非常多,这个问题应该更多地从 社会 学的角度去看去,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客观的学术观。如果单纯用这个事来评判御医的水平如何,我觉得是不公允的。

那么当然了,您说御医水平都那么高吗?也未必,就是这个各地征召的名医那水平是很高的,但是在太医院里面,有很多医生时间长了以后,因为整个管理系统是特别陈腐的,所以慢慢地也培养出了这个御医开方尽量平淡,能应付就应付的这么一个风格。这是因为御医就想着尽量别出事儿,别把脑袋给丢了。所以民间流传的话说的,“翰林院的文章和太医院的医方”,什么意思呢?就是都没有像大家想的那么出色。这个如果仔细想,也是当时腐朽的管理系统导致的。

所以今天我把这个事情给大家从头到尾,这么细捋一遍,那么大家也能理解了,原来看一个问题,要把这个问题放到当时的 社会 环境里面,然后再看看这些因素是怎么起作用的,怎么导致的这个结果,这样才能全面公允地、公平地看待一个问题,就不会偏颇。否则的话,好多因素您不看,您就逮着一点,这就叫钻牛角尖,这样看问题就很容易偏颇。如果我们对世界中的每一件事,都能够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去衡量,那您看待事情会更加全面,您得到的结论会更加正确的。

今天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跟大家分享一些中医的往事,希望大家从中可以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