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聚村而居发生了什么变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8
眼下,这些聚居村在壮大的过程中,也逐渐显现出另一个趋势——一些月薪相对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宁愿舍弃繁华的居住区,搬到这里来居住。
比如黄琼,2004年,她从南京一所重点大学的英语系毕业,来到北京。目前,她在一家国际会展公司工作,月薪4000多元。刚到北京时,她的家人不放心她一个人租房子,就联系了北京的亲戚,黄琼很快就住进了免费的房子。
“跟小月河学生公寓比起来,那套房子简直就是豪宅,装修得特别好。可是,那种孤单让我受不了,原来南京的同学大多在杭州、上海工作,在北京我一下子失去了所有的朋友。一到周末,我就买一堆吃的,在家看两天电视,人都快憋傻了。”黄琼说。一个偶然的机会,有朋友给黄琼推荐了小月河的“大学生村落”,她毫不犹豫就租了个床位,住了进来。
现状堪忧
在北京,像唐家岭、小月河等城乡接合部或近郊农村,居住着许多像李竞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年龄集中在22~29岁,受过高等教育,但平均月收入低于2000元,主要从事保险推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廉思历时2年,深入唐家岭等地,经过大量的个案调研与数据分析,将这群人的生存状态撰写成专著《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 。该书于2009年9月出版发行,除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丁宁宁的推荐外,还吸引了诸如《北京青年报》、《文汇报》、《华商报》等大批媒体的关注。近日,关于“蚁族”的研究已被正式列为国家级课题。
蚁族
之所以称这群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为“蚁族”,原因就在于他们地个体虽然犹如蚂蚁般“弱小”,但聚集起来的力量却很大。作为此次研究课题的负责人,廉思告诉《北京科技报》,两年间,调研团队对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的东北旺、西北旺、二里庄小月河、沙河镇、肖家河等乡镇的七个“聚居村”发放了563份调查问卷,对“蚁族”的工作、学习、婚恋、业余生活、网络行为等进行了基本分析。最后得出的调查结论为:大学毕业生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差,缺乏社会保障,思想情绪波动大,主要靠互联网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