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data/md5_content_title/ba/ba0209c3062a648bc4a92ad522cc4d2d.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8

Warning: flock()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9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75
仿佛若有光的若什么意思 - 22问答网

仿佛若有光的若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如;好像。

一、释义

[ ruò ]

1、如;好像:安之~素。欣喜~狂。~隐~现。旁~无人。~无其事。

2、姓。

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犯我,我必犯人。

4、人称代词。你:~辈。

[ rě ]

〖阿兰若〗〈名〉兰草和杜若(杜若,草名,也叫竹叶莲)。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        

白话版《说文解字》:若,择捡菜蔬。字形采用“艸、右”会义,“右”表示与“手”有关。另一种说法认为,“若”是“杜若”,是一种香草。

三、造字本义

动词,女子顺从答应。

扩展资料

字形演变(如图)

组词:若非、倘若、若是、宛若、假若、恍若、相若、如若、兰若、仿若、设若、若夫、若何、自若

一、宛若[wǎn ruò] 

宛如;仿佛:那棵榕树枝叶繁茂,~巨大的绿伞。

二、若是[ruò shì] 

如果;如果是:他~不来,咱们就找他去。

三、若水[ruò shuǐ] 

古水名。即今 雅砻江。其与 金沙江 合流后的一段,古时亦称 若水。

四、若干[ruò gān] 

疑问代词。多少(问数量或指不定量):价值~?。关于发展教育的~问题。

五、般若[bō rě] 

智慧。佛教用语。通过直觉的洞察所获得的先验的智慧或最高的知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4

仿佛若有光的若意思是:好像。

出自:《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原文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男女女的衣着打扮,全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了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赏析: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

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那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安乐,彼此和睦相处。这是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

寄托了陶渊明的社会及政治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意愿。“桃花源”是个虚构的理想社会,既反映了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在当时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又是作者隐逸、逃避现实的思想反映。

本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本篇一个特点。

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

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19

若的意思是好像,这句话来自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意思是洞里仿佛有点光亮。原话为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整句话的意思是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扩展资料:

《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桃花源记》的写作思路: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发现桃林的经过。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作者正是借此寄托社会理想。第2段写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第3段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三部分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

《桃花源记》寄托的社会理想: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这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他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桃花源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4
若:好像。

若 ruò〈动〉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如同;像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肌肤若 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陶渊明《桃花源记》
原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第4个回答  2011-11-11
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是“〈小口〉仿佛若有光”的省略。句意:山上有一个小洞口,〈小口里面〉好像有些光亮。) 这是这里面的意思。引申义自行发挥想象,根据实际情况去理解。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4220.ht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