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梦回大清>,有很多地方不明白@@@

1,赵凤初和4,8,13是什么关系啊??为什么听到他和13的谈话,小V觉得欺骗,背叛,与权利之争啊???

2,为什么皇上第一次放生了小V,后来还扶正了,却最后要她死啊???

3,那个喝了三年以4之名送来的茶是什么回事?皇上德妃的主意吗??那钮骨碌氏知情吗?帮凶?

4,决断那章,"希望看到一个人幸福,却可以为了另一个......" 什么深层意义?

5,最后回来现代,女主怎么那么从容淡定啊??好象完全不是从历经波折,生死两茫茫中复归,真的那么看开吗?有点无情啊,不明白~~~

6,小V为什么那么在意4的孩子们啊??从早期福晋们的夜宴就开始了,无论成品半成品,这也是对4感情的反射吗??

7,有一个什么计划,被V的怀孕打断了??

8,这一切真的是做梦吗?还是确实发生,只是穿越回来了??

第1个回答  2007-08-22
好多问题啊,我只是讲讲我的看法哦:
1、赵凤初最初在八爷府出现,从后看,貌似他表面是八爷的人,事实是四爷那边安插在八爷那边的!!我估计小V是没想到这么个不畏权势的人(从初见就可以看出),也参与了党派之争。
2、放生可能是因为被小V感动(这个答案连我都不信-。-),不过我想他应该有被小V“两者相较取其轻”而震撼吧;还有可能是,当时4和13都心系小V,死了的话,两个儿子都会疯掉。后来杀掉小V,是因为她太聪明,太锋芒毕露,以康熙多疑的态度,她的存在会给这个王朝带来威胁,所以在大势已定,康熙将死时,必要将其除掉。
3、估计是皇上的主意,德妃和XXX氏(名字太难打了!)必然是知道的,但是心思深沉的他们也必然知道原因,不管是不是有不舍,都必须去做。这是维持政治平衡的必须手段。
4、貌似我记不得这句了,不过单从这样看来,应该是希望13幸福,又牵挂着4吧。
5、小说情节啊!!要不然要怎么写?在现代寻死觅活、悲痛欲绝?(不过这样写也是确实很显得无情)。当然还有一种猜测,就是说小V早就想到康熙会除了她,事先有了心理准备。
6、俩原因:一是你总得允许小V关注一下她的喜欢的人的孩子的吧,二是小V是熟知历史的,4的孩子都是雍正年代的风云人物,我要是穿越喽,我也得多看几眼啊!
7、这个问题倒是难倒我了,我还真不知道,也许康熙从那个时候起就想要对付小V(从德妃的言语中可以琢磨出一点点),但是看在她有孩子的面上推迟了。
8、貌似小说的情节设定上就真的是做梦!(其实我很不喜欢这样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07-08-14
我建议你看《晓梦迷蝶》比《瑶华》好看!
第3个回答  2007-08-18
我最近也刚刚看完,发表一下看法:
2 康熙放了小薇是为了十三,但他知道四四也喜欢小薇,最后要四四即位,担心他们兄弟会为了小薇反目,所以为了江山,只有小薇死咯。
3 那个茶是慢性毒药,康熙和德妃的注意,钮钴禄氏知道的。
5 她也很难过的,你没有注意最后有一句“不是怕回去,而是怕想回也回不去了。”
8 我认为是真的穿越。
其余基本同意一楼的意见。
第4个回答  2007-08-20
大姐 人家说的不是瑶华……
是金子的那部…
晓梦迷蝶确实不错 晚晴写得不错~
第5个回答  2007-08-19
1 赵的确实四爷的人,是安插到八爷身边的,包括他的妹妹七香也是。当初赵绑架小V,只是四爷十三他们合力演了一出戏,一出可以打击八爷他们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的戏而已,所以小V才会觉得被欺骗,背叛。
2 第一次皇上才真正的明白小V在十三甚至是四爷心里的位置,当时处境对于十三也很委屈,皇上也知道,所以只能将伤害降到最低。放了小V对只是让十三以后更加的卖力,不仅是对皇上还有四爷。最后又杀了她,大概是不得已,毕竟四爷登基之后就不会只是单纯的兄长弟媳之间的关系,人一旦有了权势之后就不会有以前单纯的想法了,大概康熙是怕再出现一个董鄂妃吧?
3 应该是德妃的意思,但是她的意思不就代表皇上的意思吗?纽钴碌也知道,但不能叫帮凶,她也有私心吧,毕竟四爷府里的福晋们都知道小V在四爷心里的位置。
4 说得是小V十三和四爷之间。为他四爷的幸福,她只能把自己的幸福给十三。
5 你看的应该是出版书上面的内容吧~!其实晋江网上面也有一个结局,跟书上的在情节方面有些差池,网上说小V回到故宫养心殿,朦胧中看到十三与皇袍加身的四爷谈笑风生。她觉得纵使自己离开了,他们也很快乐,这样就够了。总觉得书上面的结局仓促了些。
6 不是在意,只是下意识的注意。毕竟她知道四爷孩子的将来,在当时总会下意识的留意一下的。小V救弘历,当时她并不知道那是将来的乾隆,所以只能说明小V的善良,这也是四爷和十三喜欢她的理由啊~!
7 德妃早就有意为让自己的儿子死心而了结小V,正好小V有了身孕,或许德妃觉得有了孩子之后他们会多少收敛一些吧。
8 觉得是穿越,但是又穿越回来,只是现代的时间不会像待在清朝十几年,所以只能用做梦来解释。

以上都是个人的浅见!这书的确很耐看,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也看出作者的文字功底来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