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侨的赤子之心的故事。400字左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4
  为了母亲的召唤 ——陈龙平,一个归国华侨的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一部反映归侨参加祖国建设的电影《海外赤子》曾轰动一时,该片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更是广为流传。在那个年代,由于新中国的建立,一大批海外华侨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抱着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决心和信心,毅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他们中间大部分人也许并无分文,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就像无数的溪流一头扎进大海的怀抱。这其中,一个叫陈龙平的人就在他们中间。

  8月末一个炎热的上午,记者来到汉口航空路社区门口,一位早已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早就在那里等候了。穿过社区的小巷,老人指着一栋单元楼房说,这里是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机施公司宿舍,我家就住在这里。当年建这栋房子的时候,没有用一块砖,采用的是结构搭板工艺,全是预制构件材料,这种房子当时在武汉市也只有两栋。

  1932年,马来西亚北婆罗州三大根市斗湖镇,当时还是英属的殖民地,一个祖辈早就移民该地的华人家庭诞生了一个男孩,取中文的名字叫陈龙平。陈龙平的父亲在当地开了一家理发店,母亲也做点零活,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虽说在海外出生长大,因为华裔在当地的社圈众多,陈龙平从小受的是中式教育,六岁那年,他就在当地华人开办的新华学校上学了。

  (照片1)陈龙平的少年时期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世界的华人得此讯息纷纷声援祖国,风潮波及各地,于是新华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儿童团里,陈龙平成为了各项活动的骨干人物,受到老师和校长的器重。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抗日救国捐赠演出上,年仅八岁的陈龙平在剧中扮演主角。一对兄妹逃出敌人侵占的家乡,妹妹打死了日本人,哥哥抱着她慢慢站起来唱起了《松花江上》,一时间台上台下群情激愤,观众纷纷慷慨解囊,钱币直接撒到台上,成龙平深受震撼。从此,爱国的情怀就在他的心底扎下了根。

  1942年,日军南迁,攻占南洋,北婆罗州被日军统治,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后,又重归为英国的殖民地。经过了几年战乱的洗礼,陈龙平这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已经成为了英国橡胶园里的一名工人,开汽车、开推土机。在众多的华人思想中,祖国的利益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有关国内的战事消息和进步思想,通过华商与海外的往来,在他们中间传播。1946年,陈龙平认识了马来西亚共产党的一个姓郑的负责人,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经常参加他们组织的一些罢工活动,抵抗资本家对劳动工人的压迫,争取人权和待遇。

  (照片2)陈龙平在英国人的橡胶园里劳作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陈龙平对祖国的渴望也与日俱增。1949年,中国解放,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对于海外华侨产生了巨大的震动。虽然英属地对信息封锁的非常严格,但是在当地的华人中间,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依然在暗地里传阅。他说:“不能让他们知道,让他们知道就会被捉去坐牢啊!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拥户中国共产党的。”

  祖国方面的消息不断传来,一批又一批的华侨华人相互带动奔赴祖国各地,作为一个年轻的中国人,多么想回到祖国的怀抱,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啊!

  回国的路并不顺利,在英国人的领地,想要申请回国是非常困难的。英国人的审核十分严格,就算层层审问过关,也未必能通过申请。1952年,陈龙平已经经过了四道审问程序,最后英国人干脆单刀直入:“你回去干什么?你回去是不是打仗?”他说:“我不是回去打仗,我们祖国解放了,我回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再一个还可以分到田地,我回去种田。” 英国人当然不信说,“你真的会去种田吗?你不回去打仗吗?”当时朝鲜战争爆发,他们认为陈龙平是回去打仗的。英国人气势逼人:“你回去种田,你有田地吗?”陈龙平说:“我回去了,我的国家就会给我田地。” 又经过了近一年漫长的等待,陈龙平终于盼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消息。 1953年12月13日,搭载华人华侨的海轮停靠在香港九龙,走过通关口岸与祖国大陆接壤的桥梁,陈龙平有生第一次目睹了祖国的面貌,母亲正热情的敞开怀抱迎接游子的归来。他回忆着当时的情景:“这边是祖国,这边是香港啊,这边是人民解放军,这边是英国的兵呢,我们一过桥的时候,广播里面就说欢迎你们回来参加祖国建设,并播放《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当时我们在船上有十几个人都掉眼泪了,多少年的期待、多少年的思念,今天终于梦想成真,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陈龙平等人受到了热情的接待,中侨办将他们先送到广东台山华侨学习班学习,然后问他想做什么。当时的陈龙平除了归国的心和报效祖国的热情,别无所求。他说,我回到祖国,就是想做事,想做工,做什么都行。

  华侨学习班结业后,1954年,同归的大批华侨被分配到了祖国各地,陈龙平一行两百多人被接到了武汉。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当轮船一到汉口,在粤汉码头的两边站满了欢迎的人群,敲锣打鼓,举着大幅标语“欢迎归国华侨参与祖国建设”,陈龙平又一次热泪盈眶,他说:“受到这样的关怀和热情欢迎,感到祖国真是伟大!”。从这以后,陈龙平开始扎根武汉,成为武汉市建工局第二建筑公司的一名司机。 在一张印有“1954年归国华侨汉口一分二组全体同学留念”字样的老照片上,陈龙平风华正茂。

  (照片3)1954年分配到武汉建工局二公司的华侨合影,后排左一为陈龙平

  1954年夏,武汉遭遇了建国以来长江最猛烈的洪水袭击,陈龙平的车被派上抗洪一线,那是他刚工作不久,怀着要为祖国做事的心情,不讲条件,拼了命的工作,将所有的能量扑在工作中,不分日夜奔波在抗洪抢险的路途上。当时防汛指挥部一共就只有二十几台车,时间紧、任务重,还要克服洪水的危险。任务犹如军令,再大的困难,再危险的地段,物资必须送达。就这样,这位活跃在抗洪一线的小伙子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许,当得知他还是归国华侨时,人们既惊讶又佩服。

  建国初期,武汉的经济建设如火如荼。1955年,武汉展览馆的建设中,陈龙平又经历了他工作中一次大的挑战。那时,连接汉口和汉阳的江汉一桥还没有完全合龙,可是展览馆的建设需要大型的砧木,而当时的大型砧木厂却身在汉阳,货车根本无法抵达。重点工程工期不能耽搁,于是最后大家想了一个冒险的办法,在尚未合龙的断桥面上搭设跳板,现场指挥车辆通过。

  陈龙平虽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可是当他的车到了江边,看着那临时搭设的活动板材和下面滚滚的江水,心里依然免不了害怕。现场的修桥工人看到此景,也在不断的鼓励他:“不要紧,我们看着呢,指挥你过,保险没问题!”陈龙平鼓足勇气,在工人指挥下,缓缓而顺利的通过,他说,至今想起来还心有余悸。 1957年,陈龙平与在武汉工作的广东籍姑娘结婚。由于陈龙平一心在工作中,家是他光顾最少的地方,1958年大儿子出生时,正遇妻子难产,他也无暇顾及。记得妻子难产动手术,要家属签字,还是人事科里面的马科长,代他签的字。

  (照片4)陈龙平和他的车队

  由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现,陈龙平年年都被评为先进,1959年他被授予湖北省劳动模范,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组织上将他由一名司机提拔为车队队长,两年后正式脱离一线进入管理层,成为车队的法人代表。当时车队有近百台车的规模,其中包括武汉市仅有的几台二三十吨的大型吊车。所有的任务调度、安全生产、自负盈亏,甚至包括所有职工的生活、福利、家庭琐事,陈龙平都得一一挂在心上。他说,我要为党和人民负责,我的青春全部贡献给了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我无悔当初回国外抉择。在与陈老的交谈中,记者经常能听到他提及的一句话就是:“我没有什么要求。。。。。。”

  1992年,陈龙平退休后,住在航空路80号,武建集团职工宿舍的一栋单元楼里。这还是在单位分房子的时候他一让再让最后获得的,他说,我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了,退休工资够用,子孙都好,平日里每天上午,都会步行十来分钟到不远的中山公园锻炼身体,看人下棋唱戏,和老友聊天。

  记者起身告别时,陈老指着窗外楼下一片写字楼的草坪说:“你看,这块地方,就是当年我们车队的车库,刚才你看的那张照片,就是在这儿拍的,我那个时候,已经是队长了。。。。。。”。

  凡故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