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蓝蝴蝶》有感 不少于500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08-13
一个患有脑瘤的少年和一位昆虫学者,一个温情感人的故事加上美妙的热带雨林的昆虫世界,一个梦想的实现和升华。电影把主角赋予了蓝闪蝶,这种让彼特和艾伦苦心追寻的蝴蝶,雨林的居民赋予了它两种身份,一种是帮人实现梦想的真神,另一种则是利用美丽夺人魂魄的恶神。少年彼特只有一个纯纯的梦想,希望能在其短暂的生命结束之际,看到一只蓝闪蝶。当他只身迷失在雨林中的时候,闪蝶的“蓝色幻影”让他看到了真神与恶神的亲临,在美好与恐怖的幻象时空中经历了一次生死体验。更加戏剧性的是,病魔从彼特的大脑中离开了,他从此迎来了更加美好的人生,而艾伦也在这次雨林之旅中感悟到了自己的得失,他也要去寻找潜藏心底的那份爱。电影对雨林中各种各样昆虫的描写很是生动,唯一欠缺的是,对这些小昆虫的微观表现,与剧中人物是隔离的,少了些人与生物同处在大环境下互动。
因为蝴蝶有化蛹成蝶的神奇变化和自身艳丽的色彩,所以在许多影片中都将其神化或把它做为人的一种信仰和追求,如德国影片《重生之门》中,蝴蝶引领着大卫走进一扇重生之门,门后背,大卫的人生可以重来。法国电影《蝴蝶》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和一位严肃的老人到大自然中寻找“伊莎贝拉”的故事,(“伊莎贝拉”是一种生命短暂却异常美丽的蝴蝶)。其间老与少,静与动的磨合,风趣的对白和情节引来许多对人生的思考。
彼特最终还是将蓝闪蝶放飞在大自然中了,蝴蝶闪着蓝光自由飞舞,象一个熠熠生辉魔法师,等待彼特的,是又一次崭新的生命。根据
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蓝蝴蝶》见证了一个生命的奇迹。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面对死亡眼前一片虚无。如果有梦想,那么生活不再那么难以煎熬。生命的意义是我们自己捕捉的,如同蓝色的大闪蝶,人类赋予它美好与邪恶,而它只不过是一种稀有的生命。在我们陷入困顿的时候,身边的关爱很重要。它的力量会让我们更加坚强更有勇气面对,生命的奇迹就可能发生。

《蓝蝴蝶》是部能够令人感动的影片。蓝色大闪蝶是富有神秘力量的奇异生物,它不只是一只蝴蝶,还是某种像梦想一样的象征——你、我以及世间万物都可以是“蓝蝴蝶”。故事中患有癌症即将离开人世的小主人公皮特,他用自己的方式感染着身边的人。为了实现未了的心愿,他执意去热带雨林捕捉蓝蝴蝶,见证一下蓝蝴蝶的神秘。当母亲的努力遭到昆虫学家埃兰•奥斯本拒绝后,他附注一阵决意独行,而不能平衡行走的皮特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梦想的。最终,他感动了埃兰和母亲特丽莎。他们一同踏上了热带雨林的寻蝶之旅。
追求梦想的道路是充满艰辛的。美好的东西不是随我们的意愿出现的,蓝色大闪蝶不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有。蓝色大闪蝶的活动季节快要结束,皮特他们可能会失望而归,对一个快要死的孩子来说毕竟太过残忍。为了缓解这种担心,昆虫学家埃兰在寻蝶的过程中引导皮特关注大自然的其它昆虫,在他们的眼里热带雨林里的一切都是神奇的。蓝蝴蝶似乎冥冥之中在指引着小主人公,让皮特对它痴迷。待他们发现并企图捕捉蓝色大闪蝶的时候,验证了热带雨林原居民关于蓝色大闪蝶的两个版本的传说:一是,有幸见到蓝蝴蝶的人会获得它的神秘力量;二是,蓝蝴蝶是邪恶的化身,它用美丽引诱着人们去得到它,然后让找到它的人彻底消失。因此,皮特和埃兰遇到了两次失落和两次危机。他们在快要接近蓝蝴蝶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他们快要捕捉到难得一现的蓝蝴蝶时,一次差点摔下了瀑布的崖壁,一次差点命丧无底洞。正是寻蝶过程的磨砺,小主人公皮特越发坚强,让自己摆脱了癌症也救助了昆虫学家那禁锢的灵魂。

影片《蓝蝴蝶》里酝酿了一个爱的世界。对于儿子的愿望,母亲特丽莎是竭尽全力的支持。不喜欢昆虫的特丽莎为了儿子进入了昆虫无所不在的热带雨林,一直在皮特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孩子。她用自己的爱温暖着一颗可能冰凉的心,这便是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其中,昆虫学家也从皮特身上看到了伙伴的力量,两人无所不谈,有种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的感觉。《蓝蝴蝶》里对热带雨林原住民的描述不再是粗鲁野蛮而是很友好,他们闲适地生活在雨林里,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想得到却没能得到,不想得到却偏偏得到。皮特和埃兰千辛万苦捕捉蓝蝴蝶,险遭非命,很平和的雅娜意外捉到了神奇的大闪蝶,并将它送给了小主人公。他们之间有着难以言表的友谊。可能是因为这些,故事不仅更真切,而且更感人。
生命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分布在我们的周围,点缀着我们的生活。生命的奇迹之所以会出现,可能并不是蓝蝴蝶的魔力,而是我们追求它的过程中让意志更加顽强。我们要得到的不是蓝蝴蝶没有生命的身体,我们要得到的就是那种生命的美丽。小主人公放弃了要做标本的蓝色大闪蝶,将它放归于自然。让美好的生命继续存在,等待下一次邂逅的同时获得了对生命对自然新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