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溪的乡村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据谱载,戴氏家族迁长溪后,由于祖宗重善积德,成为当地的望族,人文蔚起,累世冠裳。至明清两朝,戴氏子孙,通过科考,得中进士5人,廪生、贡生、邑庠生、国学生更是多达二百多人。戴氏族人格守达则献身天下,穷则善身济民族训,为官者竭力尽忠报国,为民者服勤力穑,孝谨酿良,因此涌现出功勋卓著或颇有建树的官宦。婺源戴氏鼻祖戴护(戴氏迁婺源一世祖),唐乾符年间授兵马使武功大夫,任职期间,心厚德美,教化移风易俗,敦德崇礼,寇不侵疆,蝗不入境,士民莫不化服。为婺源的经济繁荣,地方的安宁做出了巨大贡献.二世戴寿,任婺源左建威指挥,其时地方盗贼扰民,他多次带兵剿贼,救民于涂炭之中,拯弱于水火之际,皇帝诏誉其忠贞忠勇,谋虑精密,甚合朕心。三世戴安,是南唐(保大)检校国子祭酒,累积功绩加授银青光禄大夫,才文出众,勤于政事,夙夜伏案,有日忽倒在衙署不起,朝廷震悼其才兼文武威德,赐谥忠恭公,敕葬乐平并许立庙祀之。现在乐平槟榔山,仍有忠恭公祠,香火甚旺。四世戴靖,袭父职并赠中书舍人,弟戴端,南唐都御史。五世戴庐,唐左散骑常侍。
至六世戴匡宜,宋大学士,是现岩前村始祖。其弟戴匡德,与兄弟齐名,登宋三科,观文殿大学士,系长溪村之始选祖。至七世戴令陈,曾先后任江宁县令、彭泽县令、杭州通判。至明崇祯,二十八世戴国泰,被授予南京守备;三十世戴大昂,康熙年间、武信骑尉;三十二世戴锡光,乾隆年间任陕西保安知县;三十三世戴世篆,任嘉祥等县知县;戴炳,任直隶海州通判;三十四世戴席珍,禀生岁进士,例授修职郎;戴长兴,赏给六品军功,候补武职;另追封、荫封、恩封或功德甚众,朝廷赐封虚职功名有二十多人。三十七世戴光照,民国省议会初选当选员;戴动烈,中华民国区党部执行委员会委员。解放时期,就有多人参加革命,其中有四人为此献出生命。他们是:
姓名 性别 年龄 参加革命时间 任职 牺牲时间地点原因
张友东 男 28 1935年12月 红军班长 1936年在安徽巢湖被敌军杀害
戴华春 男 22 1938年 红军通信 1938年在抗日战场牺牲
戴权法 男 19 1949年1月 战士 1949年在浮梁战斗中牺牲
戴神法 男 18 1949年3月 解放军 1949年12月因公牺牲
戴氏家族的男儿如等,巾帼也不让须眉,始祖戴匡德之母张氏,诰封安人,对公婆极尽奉养之职,自己卑、谦、退、让,与丈夫以名节相砥砺,时告两儿“竭忠报国,勿以母为深念耳”。清戴锡光的母亲张氏知书达理,相夫教子,告戒子孙“不逊声色,宿怨藏怒,谨慎格职,是学问之根本”,不仅儿子高中为官,两个孙子也榜上有名。
革命根据地史料:早在1932年,赣东北省委先后派柳真吾、王丰庆、杨贵良在大连山、长降一带活动;1936年6月,皖浙赣省委调祁浮婺中心县委书记肖龙开到大连山建立乐婺中心县委,在婺源与浮梁交界的大连山、天宝堂一带开辟根据地,婺西南成了新的游击根据地;1937年3-5月,中共休(宁)婺(源)中心区委书记倪南山带领4名红军在我村方家村坚持斗争;1939年6月,由于中心交通员叛变,敌人前往中心县委驻点搜捕,倪南山等人幸而脱险,转到长降、长溪刘家木一带分散游击活动。据党史资料记载,我省早期革命领导人关英、刘毓标、倪南山都曾在长溪一带活动,我村不少村民曾直接或间接为红军、游击队、解放军提供过便利和支持,有部份村民参加了命革队伍。
村史传说:长溪始祖戴匡德,于宋淳化992年,登宋三科,前往长溪宝灵殿进香,举目四望,见长溪山水迥环,层恋迭翠,举目四望,但见河中波光粼粼,鱼跃鸟舞,不禁喜上心头。正在沉思之间,跟随同来的有一懂风水的文友,窥测了好一会,指点着说:“这里风水极好!”德明举头望去,只见一山,形似牛角,前过河水,后枕高山,左右丘陵起伏,流水潺潺,山光水色,风景优美。再看各山之间,草木葱茏,易垦易耕,同行各人都说是好地方。他领着各人走到山下,饮用河水,都说甘冽清甜。戴匡德说一句:“好风水!”当下主意已定。
戴匡德看中了长溪这个地方,回去和父母、兄弟商量。父母和大哥戴匡宜不愿离开桂岩。家中经过商量,决定匡德搬到长溪居住。匡德于宋朝淳化三年迁往马源建屋开村,成为长溪村的开村祖先。由于这村址选得好,风水俱佳,人丁兴旺,林茶充足,至二十多代,子孙更为繁衍。其后代在马源村处聚居,建立了上长溪村,后又发展了下长溪村。今日排序,幼者己是四十二世了。
雪寿公传说:在长溪下村登贤里,原建有一雪寿公祠,这间大祠堂的大门之上有一块刻着“雪寿公祠”四个大字的木扁。祠堂是雪寿公的后代为纪念他而兴建的。为什么会单为一个长者建造一座祠堂?这种情况极是少见。老人们说:雪寿公,长溪村二十一世祖。传闻他头发雪白,活到109岁,故后人尊称为雪寿公。
雪寿公前妻先他过世,只生有一女儿,嫁往邻近的港头村。雪寿公80岁时,挨近年关,他觉得在家一人生活不便,就有了去投靠女儿的心思。
大年三十,他挑着家中唯一那床旧棉絮,辛辛苦苦走到了女儿家中。女儿一见父亲此等模样,知道父亲是来给自己添麻烦了,很不高兴。他把父亲破被条一卷,丢到了猪栏架上。告知父亲,家中就要祭祀祖宗,不便他人在场,嘱咐父亲先到外面走走,等事务忙开之后,就去叫父亲回家。
雪寿公在外转了又转,女儿还未来找他回家。他又冷又饿,只好自己回到女儿家,到门口一看,大门紧闭,女儿全家正在堂前灯下吃年夜饭。一看天色,己是天黑,无奈之下,还是只有敲开女儿家门。女儿一见父亲,故作自责,说是“做年忘了爹,罪过罪过!”
雪寿公一夜未睡,第二天一早就赶路回家。在山脚茅屋前见一妇女在锄地播种苋菜,他上前问:“大嫂,我家里还有三年前的陈苋菜种,不知播下去出不出?”那妇人回答:“老公公,只要是地肥,会出,能出。”
回到家后,他到村里一个姓丰朋友家中喝酒。喝着喝着,他就长吁短叹起来,丰朋友问之何故。他于是便把这次到女儿家遭白眼的境况说了出来。他说觉得自己现在无依无靠,十分凄凉。很想娶妻生子,以求老有所依。可是他这么大的年纪了,又有谁的女儿肯嫁给他呢?丰朋友仗着酒兴,说是他愿意把女儿嫁一个给他。原来丰朋友有三个女儿,均未出阁。雪寿公向他诉苦,其实心有求女之意,如今朋友答应,教他如何不欢喜。是日尽兴而归。
第二天,丰朋友酒劲一退,记起答应女儿嫁与雪寿公之事,心中颇为惶然,不知如何向女儿提起?可是,许诺既出,何能悔之?无法,他只好装病卧床不起。
大女儿闻讯进房探望,见爹红光满面,那有病态?不知何故。丰朋友说心中有难事,非身病,实心病也。大女儿一问是要她嫁给八十岁的雪寿公,回绝不允。
隔日,二女儿送饭到父亲榻前,问爹何故烦恼?说是愿为爹分担,可当听父亲说起是要她嫁雪寿公家,任父亲如何肯求,也未答允。
三日头上,三女儿见父亲还未出房,心中甚急,亲自下厨熬好鸡汤,端至床前。望着己见消瘦,愁眉不展父亲,小女儿心疼地问所为何事心焦?丰朋友说,不说也罢,你是不可能做得到的。三女儿说,大姐、三姐做不到的事,不一定我就不能做到。爹,你说出来!丰朋友于是便把雪寿公求亲的事告诉了小女儿。
三女儿一听,说:“爹爹,今夜你把他(雪寿公)叫来我家住一晚,我明天一早就给您个答复。”是日,三女儿用小便桶装了一大桶香灰,放在雪寿公住的房间里。第二天早上,她到雪寿公住房,拿出尿桶,倒出桶内香灰,见雪寿公昨夜所尿己湿透桶底,心中释然。告之父亲,愿意嫁给雪寿公为妻。
隔年,雪寿公喜得贵子取名兴琮。次年,又得一子,取名文琮。在他109岁时,安然溘逝。自其子二十二世之后,族人方始丁兴,故马源树德堂一支,尊雪寿公为始祖,为其建立宗祠,以示不忘其旺族之功。
五虎与将军石传说:清康.乾年间,马源不少人在外经商,赚得满体钵涌。回家建居修祠,铺桥筑路,村丁极是兴旺。又有不少富足之户,多往浮梁天宝一带,用银钱购置田产。兴至极时,(里)天宝大部份良田多为马源人所有,均雇用当地佃户耕种。那时为方便收放租粮,村里业主便在外方村修建房屋,以供生产之用,生活颇称饶足。
天宝有能人见马源人逐步蚕食浮梁田业,很是心急,可赖马源人财大气粗,则又无可奈何,情急之下,心生一计,诬告马源人要造反!天宝的秀才们连夜坐在一起,写好状词,由官府飞骑快递京师。
是日,乾隆皇帝上朝,一阅此本,大吃一惊,状本云:星江马源村,五虎守龙头,将军把水口;马源桥上十八盘当铺,还有七十里虾山,八十里虾洞。如今马源兵多无粮,反过天宝堂。请求朝廷即速派兵镇压,以绝后患。乾隆怒言:“小小马源村,不思报国恩,敢言称龙虎,必杀称我心。”朱笔一挥,就要下诏到征州府,调兵剿贼。
和珅大人在旁一听,忙言且慢,皇上息怒。他说:“如今天下安定,民安乐业,一个小山村,那会来十八处当铺?又何会言龙说虎要造反,抢占他人田产?是否派员先前去察访,待查实后再行定夺?”
乾隆于是便派当时负责安徽政务的胡大人到婺源来暗访。胡大人扮作商人,简装一人,来到了马源。一瞧一看,村里人来货往,学堂书声琅琅,一片详和,哪有一点造反的迹象?是夜降临,他将带来的十支精美铜嘴烟筒,偷偷放在十家门口。第二天早饭后,他到这些人家门口一看,十支烟筒完好放在那里。如此,他又在村里多个里巷试了几夜,烟筒没少收一支。
这一天,他想找些人聊聊天,问问村里情况。在走过登贤里时,远远见抱着小孩的一妇女过来,而坐在路旁石凳上休息的一位有六七十岁的老人恭敬地站了起来,向那妇人致好。胡大人不解其意,遂问老人何故?老人告诉他,刚才那妇人怀抱的小孩是他的族叔,是谓“怀里叔”,叔过来,焉有不起身相迎之理?!
胡大人顿感悚然。如此一个民风淳朴,知书达礼之乡,怎会是掠财占地心怀异心之村?他于是坐下,把天宝人状词上的事由一一询问,老人听后笑答:“五虎守龙头,所指的五虎是上村岭头的五棵大枫树;将军把水口的将军是下村水口两块蹯踞在河中的大石;而所谓的马源桥上有十八处当店,那是村里为保持卫生,把装集大粪的粪缸放在离村庄稍远的马源桥边的十八个粪缸;七十里虾山,八十里虾洞,是下村后一个小山丘,山上有个小山洞;至于马源无粮,反过天宝堂,更是无稽之谈了,那里的田产全是村人克俭敬业赚钱置业的,每年的田租足可村人温饱,收取田租,合乎国家律法,何来马源人反过天宝堂去要粮之说?!
胡大人到各处一看,果所言是。隔日,回京如实向朝廷禀报,一场风波逐告平息。
五虎传说:在长溪上村水碓岭头,雄踞耸立着五棵大枫树,高度均超过25米, 传说是村始祖到此地选村址,不知此地人畜能否生养衍息,在回去路上,随手拔了五株小枫树,并倒扦插树苗,说若这些树来年能存活,说明这里适宜人畜生活,第二年春来一看,五棵枫树生机盎然,长势喜人。就择了吉日迁来此地而居。今天你若细细一瞧,就会觉得这五棵枫树根部与树正干径粗差无己,老人们说,这是因为那时这些树是倒扦载活的缘故。树是村始祖载种,世代尊为神树,如今它们巍然立于村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护卫着村里岁岁平安,人畜兴旺,村民都尊称它是有如保卫刘备的五虎将,说是这五头雄猛的虎守住村头,才有我们全村的安详和乐。
桂花坑的传说:传说古时上村住着一村妇,她为人善良。 一年冬天,天寒地冻。她刚开大门,忽见门外躺着一个乞丐。摸摸那人的鼻口,还有点气息,就把他背回家里,先灌热汤,那汉子慢慢苏醒过来,激动地说,我是个瘫痪人,出去不是冻死,也得饿死,你行行好,再收留我几天吧。”村妇想想,总不能看着他活活冻死,饿死啊!点头答应,留他暂住。如此过了十来天,那汉子养好伤,不辞而别不知所往。又一天,村妇在山坡遇一白发老人,挑着一担干柴,吃力地走着。她正想去帮忙,那老人突然跌倒,干柴散落满地,老人闭着双日,嘴唇颤动,微弱地喊着:“水、水、……”荒山坡上那来水呢?她马上咬破中指,顿时,鲜血直流,她把手指伸到老人嘴边,老人忽然不见了。一阵清风,天上飞来一个黄布袋,袋中有许多小黄纸包,内有一纸条,上写: 月宫赐桂子,福寿挂满花,采花泡香茶,奖赏善人家。村妇这才明白,原这瘫汉子和担柴老人,都是吴刚变的。村妇把桂子在村对面的山上依溪水两旁种下,很快长出桂树,开出桂花,满山香甜,就连溪水也变得甘甜了。她每年把桂花采摘下来晾干,送给全村各户人家待客泡茶,引得客人交口而赞,全村荣光。从此长溪才有了桂花树,并在村里各处山场载种。而载种桂花树小溪也称名为桂花坑。
元宵观灯,是我村民间习俗,具体的记载始于明未,至清乾隆年间有较大发展,其时长溪“花灯”己是远近闻名,长溪过灯节,从正月初八开夜、正月十二上灯夜、正月十四蚕花夜、正月十五元宵夜,到正月十七落灯夜,前后共10昼夜,自明朝至今都是如此。过去,长溪的板龙灯名噪一时。一般龙头、龙尾由“龙会”制作,其余的精美彩灯都由村民自己制作,数量500多盏。 每到正月初八,各地亲朋蜂拥而至,要等闹到十七灯会结束才尽兴而归。元宵灯市中扎制精巧的花灯,大都出自村中有名气的纸扎艺人,他们时常到各村去学习 ,古时候的扎灯艺人常常是头年腊月就忙着备料做样,开始扎各色各样的花灯零部件,各家花灯有什么讲究式样的,就要和他们说清楚,否则临时要加做就来不及了,因为全村几百户人家花灯,还有各房头的领头灯,几个艺人的确是够忙的。正月初八,一盏盏精美绝伦的花灯开始展现闹花灯的起曲,正月十五日是最高潮,全村各房头的龙灯队全都出来,全村的年轻人你争我夺,真正的闹花灯开始了,直至十七日,灯火才告结束。
长溪灯彩艺术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种类繁多,有龙灯、走马灯、宫灯、花灯、纱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龙灯,亦称“龙舞”,是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蜡烛,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四人把持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锣、钹、鼓相配合,各家爆竹相迎,甚为壮观。村有言赞:下村的锣鼓上村灯,好看又好听。
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主要用木、竹、铁丝作骨架,然后镶上红白纸,讲究的就用纱绢、玻璃,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 走马灯是花灯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观赏灯种,通常是在灯中置一转轮,在其上贴好用彩纸剪成的各色人物、花鸟等形象,轮下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也就随之转动,画面连续不断,动感很强,引人入胜。表演样式 有:“龙门阵”、“八卦阵”、“游龙阵”等。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做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云纹装饰,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多在节日期间悬挂。
过去村龙灯会,年年都举行,解放后,这种场面很少见,村中的灯彩艺人几乎都过世了。前几年村民自发组织灯会,大家凭着儿时的印象记忆,编扎起许多年未曾看见的彩灯,二十多类近三百多只彩灯展出,入夜灯亮,巡游于村落,灯光映着人物和花鸟,配合整个龙灯,显得更富丽堂皇。二千多人参观,丰富了村们的节日文化生活,
长溪新建民居,都是先立屋架,然后才盖瓦封墙。立屋架这天是个大喜之日,亲朋好友都要前来祝贺。屋架中有根正梁,是非常讲究的。砍伐时,拴绳牵挂,并用木马承托,绝不能着地。从山上砍来两人扛回家,一路红布盖树,唢喇相伴。上梁时,披红挂彩的正梁两端插着金花,架在木马上,切忌人从梁上跨过,面前摆着猪头、鱼、鸡和其他供品,并点燃一对蜡烛,由房东上香祭梁,接着木匠撒着五谷,口念赞词,手提酒壶,四方祭灵,赞梁仪式结束,撤去供品,在鞭炮声中上梁。木匠又有一番礼赞,众人齐声喝好。此时主匠一手执木匠斧,一手提一公鸡,用斧斫鸡,然后把鸡血撒涂于正堂檐柱上,以示辟邪。上梁日,要当天盖好屋瓦。长溪婚嫁七十年代大多还是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七道程序:说媒、下定、定事、迎娶、拜堂、闹洞房、回门。经过以上阶段和程序的婚姻,为明媒正娶,旧时的婚嫁习俗,诸多繁文缛节,不少都带有迷信色彩。八十年代后,父母包办婚姻逐渐被自由恋爱代替,婚事简办,如今好多习俗都己费除。
长溪人崇尚礼仪,讲究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礼遇有加。 “油多不坏菜,礼多人不怪。”这从村人的称谓和日常礼节性用语中便可反映出来。在称谓之前大都加有一个“好”字,如兄弟之间称兄为“好哥”,称姐为“好姐”,对长辈多称“爷”,如“叔爷”“伯爷”,上了年龄的长者都尊称“好公”“好婆”。相互交往中说得最多的礼节性语言是“没事(不用谢)”、 “得罪”、“恭喜”、“拜托”、 “不要紧”、 “不好意思”、 “真难为你了”。这些客套用语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润滑剂。村人很讲礼数,小孩子顽皮,未必能按大人要求去做,便会被斥之“没人教”。讲究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待客很热情,先请坐,马上给客人倒荼、敬烟。若是稀客贵客,主人定会下厨,打上五个荷包蛋端到客人面前,烧锅炒菜买酒请人作陪,还会极力留客。长溪人念祖,每逢过年过节都要祭祖,叫“敬祖宗”。八仙桌摆满祭品,烧上银钱、香烟缭绕,全家人依次对着正中顶礼膜拜。每逢清明必要上坟祭奠,为亡人送上“衣裤”和“金银”,同时祈求亡人“护佑”合家安康,小孩长进。小孩大了送入“学堂”,读书识字。如今小孩上学还是叫“进学堂”,村人于读书、于教育,不遗余力。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还是那句老话:“还不快点去读书写字“。教育小孩“要好好读书”,“从细就要学好”。
长溪人做的菜在近带都是有名气的。它以烹饪山珍野味而著称,如粉蒸石鸡、清炖石鸡、闷鸡肉,清蒸红胞鲤鱼,汤鲜味美,浓淡适宜。还有火烘猪肉、火烘鱼,食之无骨,肉脆嫩香。长溪是山区,山珍野味,种类繁多,构成了长溪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冬笋、蘑菇、香菇、黑木耳,干蕨、香菜、荠菜、马齿苋菜、黄花菜等过去全是野外生,野外采。都是味道极为鲜美的珍品,村里的蒸菜、羹、汤人手一绝,客人食之难忘。各家自行渍造的香豆腐,酥松滑口;腌制的酸辣椒,肉厚脆甜,长放不化,因而特别清香可口。
特产有“石鸡”“鳖”“鹰头龟”“冷水荷包红鲤鱼”“冷水塘鱼”,长溪的鱼,食之者均称不同于其它地方,鱼以肉嫩味美著称,鱼若烘干则香脆骨酥,无虑鱼骨卡喉。绿茶以汤清味醇蜚声遐迩,清时我村就有村人在广东与“洋人”交易,那时是“一担茶一筐银”,足见当时我村茶之名气与珍贵。如今,全村狠抓茶园改造,早采精制,是我省名茶“得雨活荼”主要生产基地,茶叶收入亦是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冬笋、猕猴桃产量可观。
村有佛教、道教两种宗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村人几乎少闻。 村人主要信仰佛教,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一代的年轻人思想活跃,如今村中真正信佛信道的人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佛教道教日趋低落。村里没有职业教徒,职业道士,在村头村边建有小庙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