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纪律与自由的议论文

600字左右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自由是儿童生命的法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权利。
自由是非放纵,而是一种活动的自由。
自由是非放弃,而是一种智力的自由。
自由是以不违反共同的利益的原则。
自由必须与自然法则或社会状况相配合。
自由就是灵活性,孩子的自由应该被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
在蒙氏教育中,自由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工作室里学习方法的自由,二是:户外活动中的自由,我各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工作室中的自由:在我们的工作室中自由随处可见。我们给予孩子自由的空间,可以自由的选择工作。
我们班的刘攀是个爱动、爱笑、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极强的男孩儿。2005年3月31日上午,王老师在做过静寂活动之后,如往常一样,请孩子们一个一个的自选工作,轮到刘攀选择工作时,他巡视了一下已经选择完工作的同伴,慢慢地走到王老师面前,先笑了笑,小声地说:“我想画画”因为已经有两个人选择了此工作,王老师微笑着告诉他:“可以”他很高兴的去取纸和笔,准备好后,并没有动手去画,可能是一时不知画什么好,他在语文区寻找,希望找到些什么,忽然他对墙壁上的挂图产生了兴趣,他将挂图取了下来,翻看着,这是一页有诗有画的彩页,他的目光停留在了一首诗上,《望天门山》显然这首诗的插图深深地吸引了他,连绵起伏的山川、火红的太阳,清清的河水上漂浮着几叶小舟,他迫不及待的要将这美好的画面通过自己的手留住,先用简单的几笔勾勒出山的客貌,看似简单,却有极强的立体效果,由远及近的视觉效果。山头上再画上半圆的太阳,几叶小舟也是简单的几笔,由远到近随风而来。然后就是涂色了,用翠绿色来为山川穿上美丽的衣服,薄薄的一层,如纱,隐隐约约,薄薄的一层。取出最为火红的颜色填满太阳的色彩,然后就是河流了,再将画纸上方轻轻的涂上一行,蔚蓝的天空立刻呈现在了面前,我问他:“该给这幅画取个什么名字呢?”因为每次孩子们做完画后,老师都请他们根据画的内容取上个名字,然后将自己的名字、日期也标上。刘攀边想边将目光再次停留在这首诗上,“叫天门中断楚江开吧。”说完用笔在纸的背面照着这几个字一笔一画的写下,妙,简直是妙不可言,我激动的伸开双臂,紧紧的拥抱了他,他很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我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眼睛有些模糊了,多么有诗情画意的孩子呀。我很快将这幅画给王老师及李老师看,他们也为此感到兴奋与惊讶,高兴之余我也暗暗地想,当初有两个孩子已经选择了此工作的情况下,王老师并没有制止、阻拦刘攀的选择,而是尊重了他并给了他自由的权利,才使他更加自信的创造出“奇迹”。
再来谈谈户外活中的自由。
我们在引导孩子进行户外活动时,都会留半个小时的时间给孩子自由的选择所喜欢的项目,然后大家一起来做各自所选的活动的内容,但是每个孩子所选的活动项目,必须要遵循它的原则。首先,不可与其他孩子打闹,不可闯入其他班级的活动区域,所有的活动均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我们户外的八角梯,它是由两个滑梯、两个阶梯、两个圆形及两个方形攀爬梯组成。在滑滑梯时,必须看到另一个孩子滑下之后,才可进行第二个人的滑行,而各种攀爬梯,都刷有三种颜色:红、蓝、白,而每种颜色上不可同时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更不能长时间的逗留。“迷宫”的活动原则是:不可跨越,必须沿着铺好的路行走,遇到行不通的路必须返回。
记的有一次,到了户外活动的时间,按照惯例,孩子们陆续出户外并站好了队,按照惯例,每天都有一名孩子按照队列顺序轮流带队进行跑步,这天论到了我们班的唯一的一名女生婷婷,孩子们在叽叽喳喳的议论着什么,婷婷让他们站直了,并安静下来,大多数孩子都做了,可丁丁却既没停止说话,又没站直,婷婷就走过去对他说:“丁丁,别说话了。”并将丁丁轻轻的推回队里,丁丁不乐意了,“为什么要我站好?”这是他的习惯问题,总会有一大堆的为什么,并表示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婷婷没说什么,将头低下了,显的很委屈,这时,一直在观望的张园长走到了丁丁前面,蹲下身,并拉着丁丁的双手问:“丁丁,你可以像别的小朋友那样站好并不说话吗?”“不能,”他张口就说,很执拗,“如果你不能那样做,那么老师请你现在出列,不要影响到其他小朋友正常活动”丁丁不服气的走了出来,左顾右盼的。“丁丁你觉的你刚才做的对吗?你尊重婷婷了吗?等轮到你带队的时候别的小朋友也像你这样做你高兴吗?”丁丁开始沉默,拒绝回答,“老师请你思考一下,如果想通了告诉翟老师。”园长说完,就跟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做“迷宫寻宝”的游戏了,孩子们在找到“宝”后兴奋的喊叫声吸引了他,他不时地看看我,又踮着脚尖,伸着脖子,寻找着什么,终于他开始妥协了,缓缓地走向我:“老师,我也想去寻宝。”“那你要回答刚才老师问你的问题。”我以此为“条件”“引诱”他,“你觉的你刚才做的对吗?”“不对,”他小声答到并没有用眼神去看我,“那我们去跟婷婷道歉好吗?”“好”他已经等不及了,飞快的跑向迷宫,“婷婷”边跑边大声地叫婷婷的名字,婷婷听到后停下了,丁丁快速走到她面前:“婷婷,对不起!”“没关系!”这回论到婷婷不好意思了,歪着脑袋笑了笑拉着丁丁的手:“我们一起去寻宝好吗?”俩人刚刚还有些分歧的孩子这会儿俨然成了一对好朋友。
所以说,自由是建立在纪律之上的,首先,尊重他人,其中包括老师、同班级伙伴及这里所有的人,基本现于五个方面:
1.不轻易接触别人的身体。
2.不轻易接触别人的工作。
3.在没有经过他人同意的情况下,不动用别人的物品,及打扰别人的工作。
4.尊重每个人的劳动。
5.不用言语或其它行为伤害别人。
其次,尊重教具,不破坏教具及本身的秩序感,不用教具和同学进行打斗、嬉戏,轻拿轻放,保持教具的完整性,完美性。
最后,要尊重自己。
1.不伤害自己的身体。
2.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言出即行。
3.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每完成一项工作后要恢复原状,因为这是自己生活、学习及游戏的地方,要保持好的环境才能愉快地生活。
蒙台梭利认为,只有当他成为自己的主人,并遵循一些生活规则时,他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认为他是一个守纪律的人,这样的纪律具有灵活性的概念,既不易被理解又不一被采取。但它包含一个伟大的教育原则,它不同于,旧式教育中那种绝对的、不容辩驳的高压政策下的“不许动”的原则。
这些方面都能逐渐形成时,孩子就可以自由地选择任何工作,并进行延伸,如:李伟先在掌握了三角形盒的基本操作后他就可以自由地根据教具的秩序进行创造,而西拉涛涛没有掌握任何教具的基本操作,所以他工作起来状态不好,总是打扰别人,拿教具敲打,不仅破坏了教具还破坏了教室的环境,打扰了别人,老师在引导时,不尊重老师,甚至动手打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就不会有自由,老师就邀请他坐在一旁静静的思考,反省,此时他将不被邀请做任何工作,而是让他静静的看其他人的工作状态,感受这种环境,然后才会保护这种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西拉涛涛的思想及行为开始了转变,每次选择工作都会专心去做,从一天要做15种以上的工作,到现在每天大概只做2到3个工作,同期在逐渐加强,这说明了他已进入了环境,沉醉于环境,无意识地对教具产生一种兴趣,而纪律也在潜移默化的灌输给他,从而使他更深入、不自觉地,自主地学习,由发生兴趣他学会了尊重教具,因掌握了基本知识,使他在工作中得到自由的发挥,因尊重环境,尊重他人,他得到了从生活到学习、探索的最大的自由度,他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及行动自由地结合在一起。
2005年5月27日,这一天,班上的孩子都去中国科技馆了,由于种种原因小黑和妞妞没去,而教三区的也有两位小朋友没去,所以这一天的活动就由两个班合在一起,在教三区进行,在刚开始进入教三区工作室时,他表现的出奇的安静,选择了“十进位组”与“扫豆子”的工作,又选择了“筛绿豆”的工作取完工作后,并没有立即去做,而是被旁边小朋友的工作吸引了,大概过了两分钟后,他问我“老师,这个工作怎么做呀?”我走到他旁边示范一遍,给他看,然后就是自己动手操作了,将绿豆倒在筛子中,随后倒入面粉,轻轻晃动筛子将绿豆与面粉分开后,收回绿豆,发现了工作毯上漏掉一个绿豆后用手捡起放回碗中,一切都很规范的操作,做完一遍后,兴致未减,再来一次,就在他筛绿豆时候,颠的劲大了些,将绿豆洒了一部分,在用撮子再收起来,并往回倒时,绿豆又洒在托盘里,如果他这时用撮子再收回的话会很容易收完的,可能是觉得怎么总撒呀!这时的心情就已经不能平静了,显的不耐烦了,将筛子放下后,用手使劲的拨拉托盘中的绿豆,由于用劲过大,圆圆的绿豆在地板上滚的更快了,将鞋子脱掉,干脆爬在地板上不起来,还随手抓了一把绿豆放入嘴中,这时,金老师请他吐掉嘴里的绿豆,他到是吐出来了,鞋子也在金老师的要求下穿了,接下来,金老师请他清扫洒了的绿豆,此时的他估计是已经糟糕透了,就是我们大人看到满地的绿豆也会烦的,何况一个孩子,金老师就示范给他看先坐着休息一下,等不累了再收,但休息时身体不可以动,眼睛也最好要闭起来”他没有坐着,而是又躺下了,这时已经到户外活动的时间了,金老师再次告诉他:“你想出去跟小朋友一起玩吗?”他很快就爬起来,就要准备下楼,“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把这个工作收起来”他一听又急了“你收”“这是你的工作所以由你来收,不过如果你需要的话,你可以请老师帮忙”他一听有戏“老师帮我收”“你在请求别人帮助时应该怎么说?”“请老师帮我一起收。”金老师表示愿意与他一起收。
所以说,我们想让孩子受益,并完善他们的自制能力,那就要有一些引导孩子遵循这些纪律的特殊技能。
孩子的自由应该被限制在集体利益之内,从行为方式上,他们要达到我们普遍认为的有教养。因此,我们必须观察孩子是否有冲撞或激怒他人的行为,是否有粗鲁或不礼貌的行为,我们一方面要允许,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引导,所有这些是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在一个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和有益的纪律,而不是一个不动的、被动的和顺从的纪律,所有的原则都不是绝对的,适当的控制孩子将起到不可估计的作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