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什么意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11
 首先有假可放   一、端午节的源起与流变   任何节日文化都是在特定历史中的特定氛围中产生的。农历五月五日是个伟大的日子,民间称为重五节、端午节、五月节、女儿节、娃娃节、卫生节等。将端五改为端午,始于唐代避唐玄宗生辰讳。就端午节文化而言,由信仰演变为民族节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春秋以前的原始龙图腾信仰,那时叫“龙子节”。古人受万物有灵观念影响产生图腾崇拜,他们相信每个部族都与某种动物有着亲缘关系,并把某个动物作为部族的守护神。当时以蛇为图腾的部族力量最大,在兼并和融合其他部族过程中不断吸收各部族图腾的优点,为蛇增添了各种肢体和功能,例如马的头、鹿的角、鱼的鳞、鹰的爪、鲸鱼的须和唇,形成虚构的“龙”。“龙”所呈现的英武、雄壮、威猛、神奇、俊美形象,就是各原始部族图腾优秀个性的综合。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书中,考证伏羲、女娲、夏禹、共工、黄帝等华夏和夷狄民族,都是龙图腾的民族。因此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吴越民族,皆以“龙子”自称,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并流传断发纹身等习俗。他们每年一度在端午举行盛大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入竹筒或树叶里,一面投水献供,一面自食;划舟游戏,取悦于图腾。这便是古代的“龙子节”的来历和端午节雏型。  在中华民族心里,龙是一种奇异的神兽。世界唯中国有龙崇拜,皇帝自称“真龙天子”,民俗称为“龙的传人”。世界各国也以“龙”为中国的象征。因此,在中国到处都以龙为尊,并产生龙崇拜、龙习俗、龙信仰、龙游戏(龙舟、龙灯等),从而奠定端午节的重要文化习俗。  第二个阶段起于春秋之末的秦灭楚。楚国大夫屈原遭谗放逐,得知腐败的楚国在奸佞的蒙骗下被秦所灭,于公元前278年(62岁)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争相以舟楫拯救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诗人,从而在龙子节(端午节)中加进了纪念屈原的内涵,并由此形成吃粽子、赛龙舟、系五彩丝等众多民俗,突显端午节爱国主义的文化主题。由于屈原的《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著作成为世界名篇,抗日战争期间文艺界曾称端午节为“诗人节”。  第三阶段为端午节传承和丰富阶段。在这个阶段,端午节的祭祀内容各地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特点,增加祭祀伍子胥、越王勾践、钟道、海瑞、曹娥等人物;增添插艾、插菖蒲、以五彩丝缠臂、戴五毒兜、长命缕等。以表示在春夏之交辟邪止瘟、驱鬼禳灾及祝福、纳吉、游戏等民俗活动,使节日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二、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端午节由原始龙图腾崇拜升华到倡导和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和品德的民族大节,不仅走过一个漫长历史岁月,也使文化内涵深化为培育和熏陶民族品性和精神的熔炉和传递民族文化血脉的摇篮。他的精神价值,远大于本身价值。  国务院在我国数以百计的传统节日中,将端午节列为重点保护的四大节日之一,并规定法定假日,一表明这个节日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可持续发展繁荣的重要性;二表明这个节日承载着其他节日所不能替代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功能;三表明这个节日所蕴含的文化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因此,我们将端午节称为中华民族的民俗大节,视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三、当代人如何过端午节  种种历史原因,使端午文化曾遭到破坏和冲击,传到今天,许多地方只剩下包粽子、吃粽子了,连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吃这种食品的原因也不知道了。特别是青少年,在传统节日日益弱化中,被各种洋节冲击得忘记了我是中国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当今世界是个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在这种形势下,民族文化已成了富国强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世界今后的发展已到了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在这方面,世界上有过惨痛教训,例如历史上以农立国的四大文明古国,三个被灭掉,都败在游牧民族手里,所以他们吃饭用刀叉。华夏未被灭掉,一是有黄河、长江滋润,二是有民族文化支撑和不断吸收先进文化创新自己。  常言说,一个民族的伟大来源于民族性格的伟大,而民族性格的伟大来源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弘扬民族精神、锤炼民族性格的关键是强化和壮大民族文化,专家学者们将我们的传统节日称为“我们的精神家园”道理就在这里。那么,我们当代人如何过端午节呢,我觉得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加强对传统民族节日的保护力度、宣传力度、恢复力度、研究力度、创新力度,把强化民族性格视为基本国策。  其二,大力弘扬节日主旋律及张扬表达主旋律的各种优秀民俗活动,树立典型,倡导人民的节日人民过,用节日文化凝聚人民,激发人民自强自信自尊心,使人民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祖国的伟大。例如抗南方冰雪、四川地震灾害所呈现的爱国奉献精神。  其三,与时俱进,不断对节日内容加进时代元素。实际上,每个节日都在历史进程中不断扬弃和创新。  文化是条河,从古至今,源流相衔,在不断积累中壮大,不断成长中发展,不断创新中增强生命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做民族节日文化的参与者、传承者、张扬者、创新者,使中华民族优秀品德世代相传,永远屹立世界之林。 端午节:弘扬爱国爱民情怀 深沉的文化内涵
第2个回答  2019-05-08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端阳节、五月节等!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5-11
有个节日都有它一定的意义、只是对每个的意义都有区别吧?
第4个回答  2020-06-22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於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西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於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裏,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裏,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於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西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裏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於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西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於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於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徵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於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於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