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南诏的故事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5-03
南诏(738年-937年)是中国唐朝时代西南部的奴隶制政权,国境包括今日云南全境及贵州、四川、西藏、 越南、缅甸的部份土地。由蒙舍诏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各族聚居,名号繁杂,《新唐书·两爨蛮传》所谓“群蛮种类,多不可记”,确是实在的情形。汉族进入云南,设置若干居住点,开始传播先进的文化。战国时,楚将庄 率兵略地到滇池,建立滇国,子孙相继称王。苴兰城(昆明市附近)相传是庄 所筑。秦时常頞(音案àn)开辟五尺宽的道路,从蜀通到滇(诸葛亮始加宽路面)。公元前一○九年,汉武帝遣将军郭昌灭滇国,置益州郡。东汉增置永昌郡(治不韦,云南保山县北)。诸葛亮平定南方,又增置兴古(云南马龙县)、云南(云南祥云县)二郡。此后各朝陆续增置州县,扩大统治权,对非汉族的居民,都是采取诸葛亮“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施政方针,也就是“因其故俗,羁縻勿绝”,以求相安无事。固然,某些族和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和文化都有所提高,但更多的族依旧是落后,甚至是非常落后。六二一年,唐高祖置姚州(云南姚安县北),管羁縻州三十二。六三二年,唐太宗置戎州(治僰(音伯bó)道,四川宜宾县西南)都督府,唐玄宗时,都督府管羁縻三十六州,一百三十七县,后又增管至九十二州。羁縻的意思是来去任便,彼此不相干涉。这种羁縻状态,不利于落后各族,因为汉族统治阶级可以缓慢地伸展势力,安置州县,逼迫各族逐步后退。反之,如南朝梁末,梁统治者退出云南,州县全为豪酋占据,也不利于各族民众,因为在州县恢复豪酋统治,增强落后势力,是一个退步。唐天宝年间,云南成立南诏国,才改变了上述两种不利的形势,对各族民众说来,推动作用是不小的。
  南诏是以乌蛮蒙姓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组成的统一国家。统一的政权,自然要削弱豪酋的分散割据势力;集合各族共同立国,自然要废除羁縻状态;抵御唐与吐蕃两个强邻,自然要提高本国的经济与文化。经南诏以及大理前后五百余年的统治,国境内原来的落后面貌,有很大改变,经济和文化,一般地提高到汉族的水平。有些族虽然还保持所谓“故俗”,与南诏立国以前相比,数量却不是那么多,水平也多少有些提高了。
  南诏以及大理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就在于推动落后各族的经济和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首领皮罗阁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灭,建立大理。
第2个回答  2013-05-03
南诏德化碑及其故事
大理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学家在苍山脚下发现了十几处新石器时代的
遗址,从出土的新月形穿孔石刀、陶器和半穴居式房屋等,可知3000 多年前
的土著居民,已在这里过着农耕和牧畜的生活。从春秋战国、秦汉以来,这
里与内地汉族人关系密切,交流频繁,并带来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初期,大理地区建立了六沼(诏,彝语为王的意思),其中的蒙舍
诏因在六诏的南端,又称南诏。唐王朝为打击吐蕃在洱海地区的势力,支持
南诏王皮逻阁,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用武力征服其他五诏,占据了
整个洱海地区,并在太和城设都,建立了奴隶制地方政权南诏国。
大理城南太和村村西,是南诏国都太和城遗址。那里现存南北两道古城
墙遗址,北城墙西起苍山佛顶峰脚,东至洱海,长约2 公里。南城墙西起五
指山北麓,东至洱边村,长约1 公里多,两墙之间相距1.5 公里,太和城便
建在其中央名叫佛顶坡上。遗址立有一块“南诏德化碑”,是1200 多年前的
古碑。它高3.02 米,宽2.27 米,厚0.58 米,细腻如玉的青石面上,镌刻了
3800 字,行书记述了南诏和唐朝关系的历史。这块珍贵的古碑,已被列为全
国重点保护文物。
开始,南诏国向唐朝称臣,往来甚密。可是到了天宝年间,由于唐玄宗
昏愦,宰相杨国忠专权,他们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这里带来了连年的战争。
天宝八年(749 年),面对唐军压境的威胁,南诏王阁逻凤带着妻子去
拜谒云南太守张虔陀。想不到这个骄横的边官不但乘机敲诈勒索他,还调戏
了他的妻子。阁逻凤一怒之下,起兵复仇,攻州夺县,张虔陀被逼饮鸩自杀。
天宝十年,唐玄宗发兵攻打南诏,阁逻凤谢罪请和,不允,无奈被迫应
战。他打败了朝廷的远征军,差一点活捉了率兵的鲜于仲通。当时的著名诗
人白居易,在他的《蛮子朝歌》中,描写了这一战役:“鲜于仲通六万卒,
征蛮一阵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枯骨。”
然而,权奸假奏捷报,俺盖了败绩,还给败将鲜于仲通升了官。于是又
有了天宝十三年的10 万大军的南征。不过,长途跋涉加上瘟疫,使这次远征
败得更惨,连主帅李宓也被抓住沉江而死。几次征战,前后死者达20 万。对
此,白居易在《新丰折臂翁》诗中怒斥道:“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
一丁�6�8�6�8皆云前去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
面对累累尸骨,南诏王下令收葬,在西洱河边建了“万人冢”。相传虽
然立了冢,但每到天阴雨湿,“冤鬼”哀叫之声不绝。直到明代邓子龙路过
这里,在碑上题诗:“唐将南征以捷闻,可怜枯骨卧黄昏。惟有苍山公道雪,
年年披白吊忠魂。”据说“冤鬼”得此慰藉,怨声乃止。这些诗文恰好表达
了人民大众的真挚思想和感情。
不过,即使在民族之间的攻占杀伐的历史中,也留下一段流芳千古的佳
话。
在攻打张虔陀时,阁逻凤俘虏了西沪县令郑回。他非但不杀不辱,还叫
自己的儿子、孙子拜郑回为师。后来,孙子异牟寻继位,让郑回当了清平官
(宰相),对他言听计从。正是由于郑回的斡旋劝说,南诏复称臣于唐,多
年的征战结束了。接着又有了嫁女联姻和互派弟子留学等友好交流的史实。
相传,著名的“南诏德化碑”,便是郑回所撰。
前面提到的李宓将军,他被沉江而死后,后人却为他塑像立庙,他和他
的一些部将还成了当地的本主神,一直享用人间的香火。据传,唐军全军覆
没,确有一部分战死,但更多的是逃散或当了俘虏。他们渐渐与当地民族融
合,成了当地民族的一部分。相传,李宓的孙女,还与南诏大将段宗牓结婚,
也成了被奉祀的本主之一。这些都表现了南诏人民的宽容大度和对民族和睦
的诚挚。
作为历史的镜子,“南诏德化碑”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大概就是
吸取了这段沉痛历史的教训吧,其后的历代帝王基本上都对这里采取了息事
宁边的政策。民族和睦与交流,使大理成了物阜民丰、文化发达的地方。
今天,各族人民更团结了。当年连年征战的古战场龙尾关,变成了工厂、
学校、商店、机关林立的下关市。而唐代万人冢附近的西洱河上建起的三级
水电站,也是白、汉等民族同心协力的结晶。从这里发出的强大电流,照亮
了西南各族人民的光辉前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