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什么 选择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8-2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让全国十几亿人口都过上小康生活,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中西部地区,在广大农村,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小康不仅包括物质指标,而且包括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   到2020年实现翻两番,每年GDP增长应保持在7.2%左右。虽然还面临许多困难,但我们有更多的有利条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目标是可能的。   党的十六大期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了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热门词汇之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我们的国家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这是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      “总体”与“全面”有何不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说,小康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们在20世纪末全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所谓低水平,就是现在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不全面,就是因为我们的发展还很不平衡。根据国家统计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国初步达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现在全国还有3000万人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城镇还有将近2000万人生活在国家最低社会保障水平线以下。农村还有几千万人口是低水平的不巩固的温饱。有温饱解决的,但是遇到天灾人祸,温饱就有可能成问题,这样的人加起来有一亿多;还有的人温饱解决了但没有达到小康,加起来是2亿人口,这就是“不全面”。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解决温饱的要尽快地解决温饱,并且达到小康,温饱不巩固要巩固温饱,温饱解决了要向小康前进,变成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提出来的就是要建立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解决全国十几亿人口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一个非常宏伟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的难点在哪里?      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胡鞍钢特别强调三个定义。第一个称之为人均收入,第二个称之为恩格尔系数,第三个称之为人类发展指标。   第一个定义,从人均收入来看,我们1980年的起点基本属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国家。2000年以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第二个含义是恩格尔系数,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如果吃占整个消费支出比重的系数高于60%,就认为是绝对贫困。这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60%~50%之间是勉强度日,我们叫温饱;50%~40%就认为是小康。40%~20%,就认为是富裕。   小康社会的标准是多种指标,其中包括技术进步指标,就是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去年提出来的叫技术成就指标。中国现在还是相当落后的。还有一些像可持续发展指标,这也是世界银行提出来的。中国现在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的。   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近9万亿元人民币,如果翻两番,就是36万亿元人民币。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排名是第6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中国。到2020年假定维持现在的发展态势,并且假定汇率不变,那么中国将会排名在第3位。就是美国、日本、中国。当然,我们现在人口还在增加,但是人口增长率在放缓。因此,人均的收入增长会低于4倍,但是会高于3倍。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张维庆预测,我国在2020年的人口肯定会在15亿以内,因此人均收入会相当于2000年的三倍以上。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我们现在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到2020年,中国将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世界中等水平。过去20年,我们主要是讲先富论,使一部分地区、人群、城市先富起来,这个政策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今后20年,既然是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它的难点不在东部,主要难点在中西部地区。难点也不在于城市,而主要在农村。难点主要是在于少数民族地区和人口。   全面小康社会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共同富裕,当然我们说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要使得所有的人口都能够分享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个分享就是通过建立有效的,比如税收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为所有的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基本的公众服务。   安徽省代省长王金山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省对此感受尤为深刻。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城、乡和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问题,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如果不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就不可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标准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青海省西宁市委书记张裔炯说,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我国西部12个省份,占全国面积的71%,人口的1/4,GDP仅仅占全国的18%。21世纪中叶,我国要实现现代化,重点在西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只有农村、农民都富裕了,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说:“今后我们将通过加快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农民数量,全面进一步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全面小康社会内涵丰富      总体上的小康,主要是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来讲的,如群众中所流行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等。而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指标,还包括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精神文明建设、教育科技、文化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可持续发展等,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   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现在观察社会生活,比如政治民主、法制建设,各方面体制的改革,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健全,都属于政治文明,或者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文明。制度文明体现了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制度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现代化追求的是全面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可能的      王梦奎说,现在中国经济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中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现代化建设在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消费结构调整、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扩大,对外贸易的扩大,消费领域、生产领域的扩大,都会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解决温饱,初步进入小康社会以后,跃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临界点,进入经济迅速扩张的时期。但应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要实现现代化,绝不会没有困难,一帆风顺。我们的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有很多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也确实存在很多矛盾、困难、问题。有些是旧体制下的问题没有解决,要通过体制改革来解决。而有些问题是我们在改革发展过程当中,现代化推进过程当中产生的新问题。现代化建设也好,过去的革命事业也好,总是在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困难当中前进。面对问题要保持清醒。   胡鞍钢说,到2020年翻两番,每年GDP增长应该是在7.2%左右。前10年可能略高一些,大体可能在7%~8%,后10年可能是6%~7%之间。   20年前,当小平同志提出翻两番的时候,全世界几乎没有人相信。甚至我们自己在做研究的时候也没有敢想中国有这么高的经济增长率。现在再提出翻两番的问题也可能引起很多人的疑问:是不是能再翻两番?通过经济学家研究,认为是可能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保持比较高的国内储蓄率。中国长期以来能够保持经济高增长,与高储蓄率有关系。未来中国保持在40%的国内投资率是有可能的。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另一个因素,是人力资本。过去10年,中国的人力资本,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世界上增长率也是相当快的,平均2.6%,今后估计在2%以上。如果我们继续普及高中教育、大学教育,中国人力资本会迅速提高,将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第三个因素是市场化的改革。如果保持这样的趋势,不仅有可能GDP翻两番,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也会进一步上升。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