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个别幼儿个案分析范本【三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1
【 #亲子教育# 导语】孩子在每个年龄段需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以及能力的培养。两者结合才能使幼儿心智同步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进行总结,下面 为大家分享了大班个别幼儿个案分析范本【三篇】,供您品鉴。

  【篇一】

  变冷的热水

  观察实录

  仪来到游戏区,看见杯子里有水,就在杯子外面摸了一下,“老师,这杯水是烫的。”“另一杯呢?”“这杯是冷的。”“你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我用手摸的。”“你能用什么方法让热水变冷?”仪说:“用嘴把吹一吹,妈妈在家经常这样做的。”一旁的旋说:“还可以放到电风扇下面吹一吹。”“放到冰箱里。”……“你能用桌子上老师准备的材料试一试吗?比一比谁先让热水变冷?”仪拿了一把扇子,对着杯子扇,还说:“力气大了,水就冷得快了。”过了一会儿,她摸摸杯子,“怎么还不冷呀?”我请她再想想办法,一旁的匀说了一句“你可以用勺子在杯子里搅拌。”仪听了匀的建议,拿起勺子搅拌起来,又过了一会儿,她又一次摸摸水,“老师现在水变冷了。”仪看到自己的水终于变冷了,特别开心。她又用其他材料探索了。

  案例分析

  仪在游戏的时候非常的认真,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让热水变冷的方法,说明会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在探索活动中一边动脑筋一边探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学习同伴的经验,用两种方法的叠加让探索活动更快成功。下次游戏可以让她探索更多的方法。

  【篇二】

  教育问答

  孩子答非所问

  我儿子3岁2个月。最近,我发现一个现象:他经常答非所问,比如问他一个问题,他不但没有回答,还问出其他问题,或者说了其他的话;如果继续问,他仍然不回答,继续说其他的话。有时问题并不难,就是问他有没有需要,回答“是”或“不是”就行,请问这是为什么呢?他是自己想找台阶下吗?请专家帮忙分析一下。

  3岁2个月的孩子应该可以与家长进行一问一答式的对话了。根据您的描述,建议您再继续观察以下情况。

  1.孩子是否在感兴趣的问题上能回答,但在不感兴趣的问题上不愿意回答?如果是,这与该年龄段孩子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有关,他们对他人的关注度不够。此时,父母需要逐渐

  培养孩子关注他人的问题、并能回答问题的能力,为日后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打好基础。

  2.孩子是否在犯了错、担心父母质问时不愿意回答?如果是,就需要父母转换教育方式,用“对事不对人”的方法来评价,不指向人格品质,仅指向具体行为,并提出改进方法。比如,不要说:“孩子,你怎么总把玩具弄得这么乱?”而是说:“孩子,玩具放在地板中央大家走路不方便,也容易踩到,请把它收到箱子里,好吗?”

  3.孩子是否在玩得正高兴或话兴正浓时不愿意回答?这是因为孩子注意力的主动转移能力弱,很难中止自己正在做的游戏或正准备说的话,而转移到与父母的对话中。所以建议父母不要干扰或者打断孩子的游戏。

  如果孩子在所有问题上都答非所问,就不太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正常的心理发展水平,需要父母在生活中跟同龄小伙伴进行观察对比,如果明显落后,建议请专家当面诊断。

  女儿被吓着了,我该怎样帮她

  我女儿3岁,前两天家里来了只老鼠,我自己对老鼠非常恐惧,见到的时候就表现出很惊恐的状态。宝宝就在旁边,看到这一幕后,现在就不愿意下地,把她放到地上她就告诉我有老鼠,然后就哭起来。请问要怎样才能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呢?

  孩子对于恐惧感的学习是非常快速的、本能的反应,也是重要的能力。比如,只需看到妈妈有一次对老鼠的惊恐反应便能学会,而表现出同样的惊恐行为。这种行为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上的保护意义,可以让孩子远离危险。

  这时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如何帮助孩子克服恐惧感,而是要欣赏她表现出来的恐惧感,您可以说:“孩子,你只看到一次妈妈怕老鼠的样子,就知道要怕老鼠,你很厉害呀!这样以后有什么危险的事,相信你就能分辨出来,离它远远的。”让孩子知道她对老鼠的害怕不但不是“胆小”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很聪明的举动,孩子的内心便会多了一份掌控感。

  然后,引导孩子看到其他人对待老鼠的行为。比如爸爸不怕,姐姐也不怕,这是在暗示孩子,实际上老鼠对人来说并不危险。最后,让孩子看到妈妈对待不同事物的行为表现,比如,妈妈只怕老鼠,但不怕松鼠,也不怕猴子,妈妈甚至有些方面比别人还要勇敢一些,让孩子明白怕老鼠也是很正常的。

  【篇三】

  我是个“脏孩子”

  吃饭时间到了,帅帅坐下来后又伸出手在碗里拨弄饭菜,我看到后提醒她:“帅帅,不要用手抓饭菜。”帅帅看了老师一眼,停了一下,一会儿又去动了,饭菜已经开始撒到了碗外面。我不禁有点生气了,提高了声音说:“帅帅!叫你别这样弄饭菜,这样吃饭很脏的!”小朋友听到了,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帅帅老是这样弄饭菜,帅帅这么脏的!”帅帅听到大家都开始说他,头低下去,一声不响地继续吃饭。在吃饭过程中,还是有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每一次我都会皱着眉说:“帅帅,不要这样弄!”“帅帅,你怎么这么脏的!”

  接下来的好多天,帅帅显得比以前落寞了很多,老是一个人闷闷地活动,而吃饭的习惯也没有大的改善,还是时常用手去抓饭菜,甚至对我的提醒也更置之不理了。

  于是我特意和帅帅的家长进行了一次约谈。在和帅帅家长交流时,我告诉了家长帅帅在进餐及一些生活习惯上的不良现象。妈妈听了,说帅帅在家吃饭也不太干净,家长也时常批评教育,但似乎效果不大。同时妈妈说道:“帅帅好像在班里有点不合群吧?他回来说,没有小朋友和他是好朋友,因为别人都说我吃饭很脏;我是个脏孩子,所以别人不和我好!”我听了立刻意识到了妈妈的言外之意——家长在为孩子被人说成“脏孩子”而觉得委屈。我也马上想到了帅帅这段时间的表现:他比以前更不合群,更不和老师亲近了!

  分析:

  帅帅在班里是个比较特殊的孩子,是个比较以“自我中心”的孩子,不太主动和同伴交往;而在一些行为习惯上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比如进餐,一直有用手玩弄饭菜的不良习惯。对此,我在多次提醒教育无果后,产生了急躁的情绪,对他行为的批评语言开始简单化,用了诸如“帅帅,你怎么总是这么脏!”这样指向人而非理智地指向错误行为的话语。这种形式的批评语言使班里其他的孩子也跟着说帅帅:“你这么脏的!”

  我们都知道,小班孩子开始对自己产生初步的自我评价,但这种评价常常是借助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进行的。因此,老师和集体多次的反面评价使帅帅在心理上产生了:“我是个脏孩子”这样的消极的自我评价。孩子有了这样消极的自我定位后,会觉得反正我是个脏孩子,我就是吃不好饭了;吃不好饭,老师和小朋友就不喜欢我了……这不仅使她没有产生改善自己不良行为的动力,反而使她对老师集体产生了排斥的心理,从而在集体中显得更加游离、不合群。

  可见,要想让批评收到应有的效果,批评者一定要保持理智,避免使用直接指向人的语言,这样的批评否认了人的能力,只会使被批评者产生无助的反应,而不能有效地让被批评者真正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了解怎样改善自己的行为。

  在认识到上述问题后,我立即向家长表示了歉意,并真诚地和家长进行沟通,一起寻找帅帅吃不好饭的原因。妈妈说,这可能与帅帅是个剖腹早产儿,一直有些感统失调有关。他的小肌肉动作发展得不太好,所以从小吃饭就不太拿得好餐具,形成了用手抓饭的习惯。而这种习惯在当时没引起家人更多的重视,没有及时纠正。我也进行了反省:在上幼儿园后,我发现了这个问题,可一开始阿姨出于好心,也怕她吃得桌上地上一塌糊涂,就常常喂她。等帅帅到了小班,老师要求孩子要自己独立进餐,可帅帅和同伴在这方面的差距已经有点大了,就常常因此受到批评,这使她在这件事上更缺乏了信心。最后,我们和家长一起统一了看法:吃饭的习惯要纠正,但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再说伤孩子自尊心的话语;而要改为具体指导帅帅如何正确运用餐具,多加以练习,帮助她逐步学会干净地进餐。

  于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一方面加强对帅帅小肌肉动作的训练,有意识地经常让他练习拿调羹舀各种物品;另一方面,当帅帅在进餐过程中又出现用手抓饭菜的行为时,不再大声在集体面前批评她,而改为走到帅帅身边轻轻地提醒,对他说:“帅帅,吃饭时不要急,你很能干的,也长大了,一定可以不用手而用调羹把饭菜舀起来。来,象老师这样把调羹轻轻插到饭菜里面,再拿平了舀起来,看,这样饭菜就不掉出来了吧……”慢慢地,帅帅进餐的习惯有了明显改善,小朋友不再说他“脏”,他和同伴的关系也有了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