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不专注,怎么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文 / 魔斯妈妈 育儿 实录

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是这绝对家长陪孩子学习的一大心病。100个家长里面,至少有99个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写作业效率不高。我的一位朋友经常跟我吐槽她儿子,一写作业,不是这里痒就是那里疼,动来动去,抠抠橡皮,扯扯头发,从头到尾不消停。你催也好、吼也好,恐吓也好,都没用。

的确是没什么用。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写作业拖拉磨蹭的问题,还是得对症下药。先分析:孩子为什么会磨蹭?找到孩子磨蹭的根本原因,才能找到对应的有效方法。

那么,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为什么会磨蹭呢?

通常来讲,有以下三个原因:(1)容易受环境干扰,专注力不够;(2)孩子觉得作业太多或太难,有畏难情绪;(3)孩子缺乏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本文我们就针对这3种原因,给出相应的解决孩子拖延症的建议和方法。

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专注时长有一个基本认知。

通常来说,3-6岁的孩子,专注时长为10-15分钟;7-10岁的孩子,专注时长大约在20分钟左右;10岁以上的孩子,专注时长可以达到30分钟或更长,这其中又有个体的差异。因此,孩子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出现分神或做些小动作,都是正常的,我们不必过于担心,只要他没有频繁分神就可以。

相比较专注力,绝大部分孩子写作业过程中容易分神,是受环境中的干扰因素太多。比起成人,孩子更容易被干扰。这跟孩子的大脑结构有关系。过滤无关干扰信息的能力是大脑的高级功能,具体的功能区域位于大脑的前额叶皮层,然而这一部分脑区,发育比较缓慢,要到14岁以后才能逐渐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在整个小学阶段,孩子的抗干扰能力都是比较弱的。

我们知道,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解决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要营造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呢?建议父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 物理环境 ,一个是 行为环境

先来说说物理环境,孩子学习的房间要尽量简单、安静。过多的元素很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尤其是孩子的书桌,多余的橡皮、铅笔等文具都要拿走,也不要摆放玩具或者课外书;房间的陈设上,要整齐、有序,划分出学习区和材料区,学习区就是看书、写作业的地方,材料区就是放书、放玩具的地方。 干净、整洁、简单的学习环境,能大大减少孩子分神的可能。

行为环境,主要是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行为。孩子写作业时,父母和其他家人要尽量避免和孩子交流,在陪作业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观察和适时的提醒,尽量避免在孩子专注写作业的过程中,和孩子说话,打扰到孩子。

如果孩子一有不会的问题就来问你,你可以提前告诉孩子,不会做的题先标记下来,等到作业全部做完之后,再集中讨论。父母呢,也不要一看到孩子出错,就忍不住去指点。尤其不要在孩子专心做作业的时候,一会儿去问要不要喝水,一会又问要不要吃点水果。 所有这些有意无意的打扰,都是对孩子专注力极大地破坏。

当然,身教胜于言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平日里的榜样影响对孩子也很重要。父母做事情很有节奏感、目标感,孩子便较少出现拖拉磨蹭的问题。父母如果工作学习时很专注,通常孩子的学习效率也会比较高。 我们永远不可能给到别人我们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想要养育什么样的孩子,请先成为这样的父母,成为孩子言行和价值观的榜样。

如果我们经过观察和了解,发现孩子拖拉是因为觉得作业太多或太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减轻孩子写作业的压力,让他能够行动起来。

这其中的关键是, 教孩子学会拆解任务,把大任务变成一个个具体清晰、可执行的小任务。 我们可以使用“ 清单法 ”来拆解任务,让作业变得一目了然。

下面我就来说说“清单法”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首先,请孩子拿出一张纸,与孩子一起,梳理清楚各科的作业。然后,根据孩子的专注时长,把所有作业分成合适的几块小任务,并写到纸上。最后,与孩子商量任务的排序,让孩子按照自己觉得好上手的顺序来写作业,并依次完成。在使用“清单法”时,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父母和孩子充分地讨论,完成一个小任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每个小任务的作业量怎么规划,完成任务的先后顺序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出你的意见,但尽量让孩子来做决定,让孩子对作业有掌控感。等孩子熟悉了如何列清单,并养成习惯之后,父母就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来列清单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小孩子写作业,如果一上来就遇到不会做的难题,很容易打击他的自信心。 因此,关于完成任务的顺序,应该以能够让孩子行动起来为原则。一般来说,我们建议把相对简单、容易的部分,或者孩子感兴趣的科目放在前面,我们还可以把第一个小任务的作业量设置得稍微少一些,也就是“先易后难”。

当然,关于顺序的安排也是要和孩子一起商量决定的。不管是什么顺序,目的都是为了让孩子先做起来。当孩子轻松完成了第一个小任务后,马上给予鼓励,这样,孩子在完成任务的快乐和成就感当中,自然就愿意继续往下做了。随着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多,他的信心和状态也会越来越好。

很多时候,孩子写作业都不太有章法,一会儿写英语,一会儿写语文,一会儿又回过头来写英语,这无形中增加了切换的频率,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在安排作业顺序的时候,除了上面提到的先易后难的原则之外,建议尽量完成某一科的所有作业之后再做另一科。这样有助于孩子对所学知识思考得更深入。

每次写作业的学科顺序也可以基本固定,比如孩子喜欢数学,就可以养成先做数学的习惯,做完之后再做下一科。确定学科的顺序,可以形成一种惯性,让孩子产生确定感和掌控感,所谓“习惯成自然”,慢慢地,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去完成作业了。

“清单法”不仅可以让孩子把模糊的“大任务”变成清晰可见、并有信心完成的“小任务”,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还可以让孩子养成事前做计划的习惯,培养孩子的统筹规划能力。当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一件一件完成任务目标,他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也就培养起来了。

很多时候,孩子并不是不愿意写作业。而是对时间没概念。说好玩10分钟,结果玩着玩着就忘记了时间,半小时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针对这种情况,我给父母的 第一个建议就是,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一日作息要尽量固定下来。然后以睡觉时间倒推,来安排放学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

孩子作息时间不规律,会导致时间观念模糊。比如没有相对固定的睡觉时间,孩子就无法以此时间倒推,来安排自己的作业和活动:反正慢慢做也没关系,晚点睡就行了。放学回家先休息一会儿,但这一会儿是多少,可能磨磨蹭蹭吃完晚饭,就七八点钟了。

日常生活中的关键环节一定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否则时间管理就无从谈起了。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

第二个建议,先写作业再自由活动。

这里说的先写作业,不是说放学回家后,放下书包立马就开始写作业。孩子也可以先喝点儿水,休息一小会儿,但时间不宜太长。切不可打开电视机,或者玩一会儿 游戏 ,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兴奋、沉迷,停不下来。

先写作业再玩耍,这也是时间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先做必须做的事情。如此安排,一是写作业的时间比较可控;二是,孩子写完作业可以尽情玩耍。一定程度上,为了多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孩子也会尽量提高写作业的效率。当然,我们也要提醒他们完成作业的质量。

第三个建议,利用番茄工作法来提高写作业的专注度和效率。

“番茄工作法”是一种非常经典的时间管理方法,很多人可能都听说过也使用过。它的核心操作方法就是:使用番茄钟做计时器,设置一个“番茄时间”,对于成人来说,一般建议是25分钟。在“番茄时间”内,必须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钟响起,进行短暂休息,然后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

用“番茄工作法”来管理孩子的作业时间,是非常有效的。不过,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专注时长,灵活设置“番茄时间”,比如,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可以设为15分钟;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可以设置为20分钟;其次,要和孩子一起确定与设置周期相匹配的任务量。这时候我们可以把“清单法”拆解出的一个小任务,当作一个番茄时间的任务量。接着,一个番茄周期之后,休息5-10分钟,再进入下一个番茄时间。每4个番茄时间之后,可以多休息一会儿。

我们可以把番茄工作法当成一种 游戏 和挑战,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完成了一个番茄时间,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和肯定,效果会更好。

孩子的拖拉磨蹭,往往不是单一原因引起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把本节课里提到的方法结合起来用。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跟父母特别强调的是,任何孩子的进步与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鼓励。想改变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父母需要遵循一个原则: 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管理者。

管理者只会要求你如何如何做,凡事看结果。而好的教育是有建设性的。当孩子进步的时候,及时给予“客观而具体”的鼓励,帮助孩子巩固进步的成果;当孩子做得不好时,不要过分批评、责骂,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对于三四年级以上的孩子来说,父母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强化他们对事情的“掌控感”,会更有助于激发他们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