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茶·心》(二)圣贤养生智慧的启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非常时期,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情况,利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感悟一下先贤圣哲的养生智慧,或许对我们的心情调适有所裨益吧。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注重修身养性的学问。言修身,在中国文化中,包含了身和心,身心是不二的。身也就代表心,也就是现代生理和心理是不能分开的,省略而言“修身”。孔子讲的“文质彬彬”,“质”就是身而言,其实包括了修心,身心是一体的。

中国文化言修身,包含了养生的内容。内以修身养性、外以圆满世功。从先秦诸子思想始,强调注重养生,完善人格与智慧;一直到宋明理学、阳明心学等等,无一不是养生养心、经世治用的内圣外王之道。

一、孔子谈养生

“仁者寿”、“仁者不忧”、“大德必寿”,谓养生之纲领。“君子坦荡荡”,注重修养,人格的自我完善,光明磊落、浩气长存,有益身心健康。《孔子家语》云:“食气者,神明而寿;食谷者,智慧而夭;不食者,不死而神;杂食者,百疾妖邪之所钟焉。以及“八不食”原则、“君子三戒”及“九思”,旨在调理饮食,调整心态,把握中道,保持平常心,是谓健康之源,长寿之本。

二、庄子谈养生

《庄子·养生主》有言:“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把中国养生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极为鲜明极为精要地揭示出来了。又同佛家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意旨相得益彰。“身清净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身清净。”养生即养心,亦即所谓“心斋”,修性则命即在其中矣,心性之学,实为不二,如阴阳之道互为消息。

《景岳全书·总论气理》篇中说:“夫人之有生,无非受天地之气化耳。及其成形,而总推血气为之用;然血无气不行,气非血不化。……故曰:百病生于气也。”“夫百病生于气也,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更调情志之气,则无病不除,是皆调气之大法也”。鲜明地发挥了《黄帝内经》有关情志机理的妙用,也为后世养生奠定了至理之基。

养生在调气,调气要知调心。同时在《治形论》中,强调“奈人昧于养形之道,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为复兴之基乎?”此“养形之道”,实得自庄子的真髓,《庄子·大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善夭、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而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气)之所待乎?”

善于养生的智者,对于万物一化所“系待”的“气”(道),更要善于掌握,能于发挥。这也就是张景岳所阐明的主要旨意。

此之谓“气”(道),实与《生命本能论》息息相关,或曰大道相通也。

三、孟子谈养生

“仁者无敌”,“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所言,拥有一身正气的同时,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养生、养心,立志、成才。孟子又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是谓养生养心修为之至高境界。

《周易·同人卦》“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也。”其实我们每个人原本都有君子的才质,都可以通过学习、修养、立身处世而达到。当然有方法和规律可循。

懂了《易经》的道理,人生的一切变故来了,都可以真的安贫乐道度光阴。这不是说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该做的就不去做。顺应天地人自然之规律。正如《易经·文言传》上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才可以更好的把握时机,群策群力,化险为夷,共同走向胜利。

我们立足当下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当我们心态、情绪自我调适,心志更为明朗通达,格局更为开阔广大,将更有助于我们善养精气神;善待自己和家人,善待天下手足同胞;更有助于进一步发挥自身的良智良能,尽职尽责,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一叶/2020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