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张仁初,人称“张疯子”,三千发炮弹打不动,说的就是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本文为开国中将、志愿军26军军长张仁初的传记《一代名将——张仁初》第一集,作者:张仁初之子张保军。由作者授权“这才是战争”发布。

开国中将张仁初,是我军著名的高级军事指挥员。1927年11月,他参加了黄麻起义,加入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一大队当战士,从此,开始了他几十年的“冲锋陷阵,专打硬仗”的戎马生涯。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因为张仁初作战勇猛,战友们就送给他一个现在看起来不算高雅,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却饱含着敬佩和褒奖之意的绰号“张疯子”。从此,这个“雅号”就与他形影不离,并伴随着他的足迹,传遍了他曾经战斗过的广大地区。2009年8月,我到山东沂蒙山区莒南县某地参观革命遗址,问起当地的几个岁数并不算大的村民,他们知不知道“张疯子”是谁时,他们竟然立刻异口同声回答:“张疯子就是张仁初呀!打鬼子不怕死,打仗不要命,老厉害咧!”

张仁初出身贫寒,从小读的书也不多。他之所以能够从一个普通的士兵,一直晋升到指挥千军万马的我军高级将领,靠的就是“打仗”。他当战士时,每遇战斗必参加“突击队”,当了班长就是“突击队长”,当了排长就带“突击排”,一直到长征后期调到了红一方面军,仍然还是担任了攻打腊子口的“突击营长”。张仁初打仗总是冲在前面,所以他负的伤也多,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他负的战伤加在一起共有11次。他的职务的提升,总是和负伤有着“亲密”的联系,如果仔细阅读他的履历表就可以发现,他当副团长以前的每一次提拔,基本都是按照:作战带突击队——战斗中负伤住院——伤愈出院——回到部队以后提升一级,这样的规律来完成的。

张仁初“纯粹”是一员战将,他从未担任过的政工干部,但是他却很会做政治工作。他的政治工作方法再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平时和干部、战士“打成一片”,战时带头打冲锋!这个办法还真灵,比上多少堂课,喊多少句口号都管用。因此,他带出来的兵、率领过的部队,打起仗来同他一样,也都有一股“疯”劲儿!他带过的部队故事也很多,比如,这些部队就曾经被人们称之为:“枪如风、炮如雨,一听就是老六团!”“三千发炮弹打不动,一看就是老八纵!”真是常言说得好:什么样的将带什么样的兵,就是这个道理。

小小黄安,真不简单,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

——《黄安谣》

名垂华夏,地属鄂东。身交楚吴,脉连豫皖。古系黄州之辖,今有兵县之尊。开域四百年,渊源既远;民丁七十万,文武兼修。得山川之旎丽,接风水之荫余,受天地之灵根,感阴阳之恩泽。钟灵毓秀,春秋并茂;披霞嵌锦,冬夏分明。文厚学先,将军三百,铁马金戈建开疆之业;地灵人杰,天柱两朝,雄韬伟略立兴国之功。兵戎骤起,多出干城之将;鼎鼎调和,常有社稷之臣。湖广明珠,水晶盘中红宝石;神州圣地,芙蓉帐里紫荆花。青史名标,丹心血记。天工勒石,文曲题铭。一赋万象包罗,千载雄姿英发。黄安丰碑隽永,长河史册堪存……

——《黄安赋》

前一首《黄安谣》是流传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苏区的民谣;而后一首《黄安赋》则是当今诗人对家乡的赞美。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黄安的土地上,诞生了三大主力红军之一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造就了上百位共和国的将军。黄安的土地是红色的,那是因为她是被烈士的鲜血所染红——相传每四位红军烈士当中就有一位是黄安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2年9月,为了纪念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创建于此,湖北省人民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改黄安为红安。

从此,黄安获得了她引以为自豪而又当之无愧的响亮的名字——红安!

红安的子孙,为他们的故乡而感到骄傲;红安,更为她拥有这样英雄的儿女而自豪……

大别山的儿子

黄安,是鄂豫边境大别山区的一个小县。事实上,黄安县最初的名称并不叫黄安,而是称“新安”。因黄安在明代属于麻城县,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由黄冈、黄陂、麻城三县析置新设,取安居乐业之意命名。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11月,时任户部尚书耿定向上《两台疏》,陈述其乡建县之利,得礼部尚书徐阶赞同。翌年3月13日,明廷准其奏,划麻城县太平、仙居两乡20里甲、黄陂县滠源乡8里甲、黄冈县上中和乡12里甲建县,定名新安。县治所设于姜家畈。建县时,全县有5841户79068人。旋改名黄安县。据《黄安县志》载,因春秋时地属古黄国,为求“地方宁谧,生民安妥”而得名......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12月9日)冬,张仁初诞生在黄安县桃花区(今高桥)张家湾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有父、母、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全家靠务农为生,家有一石田,另租田二石。除此以外,有时还打短工、做脚夫补贴生活。就是这样,家中还是饥饱不均,生活艰难。由于家境贫寒,张仁初自小只念过几个月的私塾就辍学务农了,八岁就开始给地主富农家放牛。

说来也奇,张仁初自小就胆量过人,七、八岁放牛的时候,从不畏惧,再烈性的牤牛到了他的手里,也是服服帖帖的十分听话。据他自己讲,放牛时最大的乐趣,就是和其他放牛的小伙伴比试牛的角力取乐,这一现在看来非常危险的活动到了当时只有七、八岁的张仁初手里,简直就像做 游戏 一样简单,几十年后,他还是常常为此而津津乐道。

张仁初自小丧母,是他的二姐像母亲一样从小将他带大,张仁初对她感恩至深,直到晚年依然念念不忘。也许是由于自幼年就缺少母爱的缘故,使张仁初从小就性格刚强。家境的贫寒,使他过早地就挑起了养活家庭的重担。从十一岁起,他就开始下地种田,年纪很小就已经学的农活样样精通。自十三岁以后,除了在家种田以外,他还外出给地富人家打短工、做脚夫,靠出卖劳动力过活。那时候做脚夫,其实就是肩挑或者推车帮助人家运送货物。近则黄安、麻城,远则直达汉阳、汉口。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的锻炼,造就了张仁初吃苦耐劳,彪悍好胜的性格和健壮的体魄;更使他养成了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在强敌面前决不示弱的刚强气概。

外出劳动,长途跋涉,对张仁初来说虽然十分辛苦,但走南闯北,经过了许多陌生的城镇和乡村,却也使他更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同时,也使他看到了各地的劳动人民都受尽了地主劣绅的剥削和压迫,因此,他更加看不惯土豪劣绅那种不劳而获作威作福的样子,逐渐滋长了对剥削阶级的阶级仇恨,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越来越强……

1926年后,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的影响下,黄安当地的农民运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了,乡村相继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协会、赤卫队等组织。张仁初的二哥张仁麟,是农民协会的积极分子。日益高涨的农民革命运动,对张仁初影响很大,不久,他也加入了赤卫队,积极参加站岗放哨。与反动地主武装民团、大刀会等进行斗争。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桃花区的地主阶级对农会进行了疯狂的反扑,民团来逮捕张仁麟未成,便将张仁初的父亲捕去,受尽酷刑,在团防局押了两个月,家中借债一百块银元,才托保将父亲赎回。残酷的阶级斗争现实,使张仁初对地主阶级和国民党反动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使他明白了穷人只有彻底打倒地主阶级和为他们撑腰的国民党政权才能翻身,只有掌握“枪杆子”才能彻底地解放。

(未完待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