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所得税预警税负率是多少?如果所得税预警税负率过高该如何控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08-30
所得税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租赁业 1.50%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0% 饮料制造业 2.00%
商务服务业 2.50% 批发业 1.00% 零售业 1.50%
建筑安装业 1.50% 计算机服务业 2.00% 纺织业 1.00%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0% 娱乐业 6.00% 房地产业 4.00%
餐饮业 2.00%

序号
行业
预警税负率
1
餐饮业
2.00%
2
道路运输业
2.00%
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50%
4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2.00%
5
房地产业
4.00%
6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1.00%
7
纺织业
1.00%
8
纺织业--袜业
1.00%
9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00%
10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
1.50%
11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50%
12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珍珠
4.00%
13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2.00%
14
计算机服务业
2.00%
15
家具制造业
1.50%
16
建筑安装业
1.50%
17
建筑材料制造业
3.00%
18
建筑材料制造业--水泥
2.00%
19
金属制品业
2.00%
20
金属制品业--弹簧
3.00%
21
金属制品业--轴瓦
6.00%
22
居民服务业
1.20%
23
零售业
1.50%
2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00%
25
农、林、牧、渔服务业
1.10%
26
农副食品加工业
1.00%
27
批发业
1.00%
28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00%
29
其他采矿业
1.00%
30
其他服务业
4.00%
31
其他建筑业
1.50%
32
其他制造业
1.50%
33
其他制造业--管业
3.00%
34
其他制造业--水暧管件
1.00%
35
商务服务业
2.50%
36
食品制造业
1.00%
37
塑料制品业
3.00%
38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00%
39
通用设备制造业
2.00%
40
畜牧业
1.20%
41
医药制造业
2.50%
42
饮料制造业
2.00%
43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印刷
1.00%
44
娱乐业
6.00%
45
造纸及纸制品业
1.00%
46
专业机械制造业
2.00%
47
专业技术服务业
2.50%
48
专用设备制造业
2.00%
49
租赁业
1.50%

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
  一、通用指标及功能
  (一)收入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如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和多列成本等问题,运用其他指标进一步分析。
  (二)成本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功能
  单位产成品原材料耗用率=本期投入原材料÷本期产成品成本×100%.
  分析单位产品当期耗用原材料与当期产出的产成品成本比率,判断纳税人是否存在帐外销售问题、是否错误使用存货计价方法、是否人为调整产成品成本或应纳所得额等问题。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其中:主营业务成本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超出预警值范围,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三)费用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基期主营业务费用×100%,其中: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与预警值相比,如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列费用问题。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 用-基 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100%.
  如果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变动率与前期相差较大,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营业(管理、财务)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分析纳税人期间费用与销售成本之间关系,与预警值相比较,如相差较大,企业可能存在多列期间费用问题。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主营业务成本总额+费用总额。
  与预警值比较,如果企业本期成本费用利润率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税前列支费用评估分析指标:工资扣除限额、“三费”(职工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扣除限额、交际应酬费列支额(业务招待费扣除限额)、公益救济性捐赠扣除限额、开办费摊销额、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额、广告费扣除限额、业务宣传费扣除限额、财产损失扣除限额、呆(坏)账损失扣除限额、总机构管理费扣除限额、社会保险费扣除限额、无形资产摊销额、递延资产摊销额等。
  如果申报扣除(摊销)额超过允许扣除(摊销)标准,可能存在未按规定进行纳税调整,擅自扩大扣除(摊销)基数等问题。
  (四)利润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其他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基期其他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若与预警值相比相差较大,可能存在多结转成本或不计、少计收入问题。
  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按税法规定审核分析允许弥补的亏损数额。如申报弥补亏损额大于税前弥补亏损扣除限额,可能存在未按规定申报税前弥补等问题。
  营业外收支增减额。营业外收入增减额与基期相比减少较多,可能存在隐瞒营业外收入问题。营业外支出增减额与基期相比支出增加较多,可能存在将不符合规定支出列入营业外支出。
  (五)资产类评估分析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和指标功能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分析纳税人资产综合利用情况。如指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可能存在隐瞒收入,或闲置未用资产计提折旧问题。
  总资产周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总资产×100%.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2〕×100%.
  分析总资产和存货周转情况,推测销售能力。如总资产周转率或存货周转率加快,而应纳税税额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应收(付)账款变动率=(期末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期初应收(付)账款×100%.
  分析纳税人应收(付)账款增减变动情况,判断其销售实现和可能发生坏账情况。如应收(付)账款增长率增高,而销售收入减少,可能存在隐瞒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基期固定资产折旧总额÷基期固定资产原值总额×100%.
  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高于与基期标准值,可能存在税前多列支固定资产折旧额问题。要求企业提供各类固定资产的折旧计算情况,分析固定资产综合折旧率变化的原因。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其中:负债总额=流动负债+长期负债,资产总额是扣除累计折旧后的净额。
  分析纳税人经营活力,判断其偿债能力。如果资产负债率与预警值相差较大,则企业偿债能力有问题,要考虑由此对税收收入产生的影响。
  二、指标的配比分析
  (一)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3)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进行分析,了解企业历年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变动情况;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指标也异常的企业,应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收入构成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出现“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二)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比值接近1.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本疑点的纳税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指标,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企业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营业收入表》,了解企业收入的构成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少计收入的情况;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率对年度申报表及附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
  (三)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与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配比分析
  正常情况下,二者基本同步增长。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当比值〉1且相差较大,二者都为正时,可能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题;当比值为负数,且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可能存在企业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对产生疑点的纳税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科目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如“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等情况,应判断存在少计收入问题;结合主营业务成本,通过年度申报表及附表分析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以判断是否存在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结合“主营业务费用率”、“主营业务费用变动率”两项指标进行分析,与同行业的水平比较;通过《损益表》对营业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的若干年度数据分析三项费用中增长较多的费用项目,对财务费用增长较多的,结合《资产负债表》中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的期初、期末数进行分析,以判断财务费用增长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基建贷款利息列入当期财务费用等问题。
  (四)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与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配比分析
  当两者比值大于1,都为正时,可能存在多列成本的问题;前者为正,后者为负时,视为异常,可能存在多列成本、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五)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利润率配比分析
  综合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销售利润率与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本期的资产使用效率提高,但收益不足以抵补销售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多列成本费用等问题。如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本期销售利润率-上年同期销售利润率>0,而本期资产利润率-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0时,说明资产使用效率降低,导致资产利润率降低,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六)存货变动率、资产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配比分析
  比较分析本期资产利润率与上年同期资产利润率,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与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若本期存货增加不大,即存货变动率≤0,本期总资产周转率-上年同期总资产周转率≤0,可能存在隐匿销售收入问题。
  附件2: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增值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增值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
  增值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主营业务收入)×100%.
  计算分析纳税人税负率,与销售额变动率等指标配合使用,将销售额变动率和税负率与相应的正常峰值进行比较,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销售额变动率低于正常峰值,税负率低于正常峰值的和销售额变动率及税负率均高于正常峰值的均可列入疑点范围。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纳税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检查验证。
  根据评估对象报送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其他有关纳税资料,进行毛益率测算分析、存货、负债、进项税额综合分析和销售额分析指标的分析,对其形成异常申报的原因作出进一步判断。
  与预警值对比。销售额变动率高于正常峰值及税负率低于预警值或销售额变动率正常,而税负率低于预警值的,以进项税额为评估重点,查证有无扩大进项抵扣范围、骗抵进项税额、不按规定申报抵扣等问题,对应核实销项税额计算的正确性。
  对销项税额的评估,应侧重查证有无账外经营、瞒报、迟报计税销售额、混淆增值税与营业税征税范围、错用税率等问题。
  (二)工(商)业增加值分析指标
  1.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分析
  应纳税额与工(商)业增加值弹性系数=应纳税额增长率÷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其中:
  应纳税额增长率=(本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基期应纳税额×100%;
  工(商)业增加值增长率=÷基期工(商)业增加值×100%.
  应纳税额是指纳税人缴纳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工(商)业增加值是指工资、利润、折旧、税金的合计。弹性系数小于预警值,则企业可能有少缴税金的问题。应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结合纳税人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2.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分析
  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差异率=〔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 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100%.其中:
  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本企业应纳税额÷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
  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同行业应纳税额总额÷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
  应用该指标分析本企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税负的差异,如低于同行业工(商)业增加值平均税负,则企业可能存在隐瞒收入、少缴税款等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评估指标和方法进一步分析,对其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三)进项税金控制额
  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
  将增值税纳税申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与纳税人财务会计报表计算的本期进项税额进行比较;与该纳税人历史同期的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纵向比较;与同行业、同等规模的纳税人本期进项税额控制额进行横向比较;与税收管理员掌握的本期进项税额实际情况进行比较,查找问题,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具体分析时,先计算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以进项税金控制额与增值税申报表中的本期进项税额核对,若前者明显小于后者,则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和未付款的购进货物提前申报抵扣进项税额的问题。
  (四)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
  投入产出评估分析指标=当期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投入量÷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
  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是指同地区、同行业单位产品原材料(燃料、动力等)使用量的平均值。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分析,测算出企业实际产量。根据测算的实际产量与实际库存进行对比,确定实际销量,从而进一步推算出企业销售收入,如测算的销售收入大于其申报的销售收入,则企业可能有隐瞒销售收入的问题。通过其他相关纳税评估指标与评估方法,并与税收管理员根据掌握税负变化的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对评估对象的申报真实性进行评估。
  二、内资企业所得税评估分析指标及使用方法
  (一)分析指标
  1.所得税税收负担率(简称税负率)
  所得税税负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评估分析。
  2.主营业务利润税收负担率(简称利润税负率)
  利润税负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主营业务利润)×100%.
  上述指标设定预警值并与预警值对照,与当地同行业同期和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负担率相比,如果低于预定值,企业可能存在销售未计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作进一步分析。
  3.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
  应纳税所得额变动率=(评估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基期累计应纳税所得额×100%.
  关注企业处于税收优惠期前后,该指标如果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存在少计收入、多列成本,人为调节利润问题;也可能存在费用配比不合理等问题。
  4.所得税贡献率
  所得税贡献率=应纳所得税额÷主营业务收入×100%.
  将当地同行业同期与本企业基期所得税贡献率相比,低于标准值视为异常,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应运用所得税变动率等相关指标作进一步评估分析。
  5.所得税贡献变动率
  所得税贡献变动率=(评估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基期所得税贡献率×100%.
  与企业基期指标和当地同行业同期指标相比,低于标准值可能存在不计或少计销售(营业)收入、多列成本费用、扩大税前扣除范围等问题。
  运用其它相关指标深入详细评估,并结合上述指标评估结果,进一步分析企业销售(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及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