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一般教授哪些内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2-26

在教育部门和公立幼儿园严控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形势下,社会对幼小衔接班和衔接课程的需求剧增,记者调查发现,一两个月后才开课的暑期班竟然已经报满,有的家长甚至提前一年从幼儿园退学转入“全年衔接班”。(5月11日澎湃新闻)

笔者的孩子就是从幼儿园退学,上了半年“衔接班”,然后再上小学。这种现象如今非常普遍。当初之所以决定孩子上“衔接班”,首先做了一番调查,凡是上过“衔接班”的孩子,其家长反映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比较快。另外也进行了深入思考,认为孩子需要从幼儿园“过渡”一下进入小学。

众所周知,幼儿园与小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有人总结了十几种“不同”,有人总结了30种“区别”,总之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幼儿园孩子不经“过渡”直接进入小学,或多或少会有一定不适应。为此,目前存在两种情况,要么某些幼儿园暗地里教授小学基础知识,要么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入“衔接班”。

也就是说,一些幼儿园偷偷教授孩子小学知识与“衔接班”教授的知识大致相似,主要是两大类知识:一是基本行为习惯的培养。即让孩子了解小学生活,并养成一些基本习惯。另一类是传授一些简单知识,包括认识一些简单的汉字,会一些简单的算术和英语读与听。当然,有的还教授美术、音乐等内容。

无论是某些幼儿园“小学化”,还是“衔接班”很火爆,其实不能怪家长过于心切,而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不仅是家长发现了这个问题,一些幼儿园负责人和“衔接班”创办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出现了供需两旺的局面,即“衔接教育”的需求与供给都很旺盛。

如今,一些小学也看中这一“商机”,在外面搞起了“衔接班”。而社会上大多“衔接班”以公司名义注册,甚至是“黑班”,没有获得合法资质,从教育硬件到教育软件都参差不齐。换言之,“衔接教育”市场很大也很混乱。笔者以为,与其让“衔接教育”继续混乱下去,有关方面不如做好“衔接教育”这篇文章。

一种办法是政策允许幼儿园在大班的最后一学期适当教授一些“小学化”的东西,让孩子们从行为习惯到基本知识,都有一定基础,不至于刚进入小学后会因为有压力而有厌学情绪。如果允许,应当对幼儿园教授的“小学化”内容画出范围,进行指导和规范。即大班孩子以学前教育为主,适当兼顾一下小学教育。

另一种办法是让小学适当做一些“衔接教育”,即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减少正常课程,让孩子们完成教育过渡。只有选择采取这两种办法,才能让家长需求有合理出口,才能为社会上的“衔接班热”降温。我们要意识到,只有通过正常渠道完成“衔接教育”,只有“衔接教育”规范化,“衔接班”乱象才有望减少。

微信公号:《浴室传奇》(weiyuchuanqi)——关注浴室文化与洗澡健康的微信公号

第2个回答  2018-03-31

女儿还有三个月就要升大班了,她们幼儿园的班主任就已经将幼小衔接提上了日程,专门组织家长会,让家长和幼儿园加强配合,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在升入小学前,幼小衔接一般需要给孩子教授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自理能力

进入小学后,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老师根本没有精力照顾到每个孩子,让孩子提前养成自理能力,才能够保证他们将精力集中到学习上。自理能力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自理能力包括孩子自己动手吃饭、整理自己的东西、调节自己的情绪、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等等。

二、课程基础

在进入小学之前,需要提前培养孩子的学习的兴趣,养成孩子阅读的好习惯。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动手即是动脑,益智游戏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孩子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拼接出各种有创意的图形,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也帮助孩子认识到各种数学几何形状、物理机械等,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自学和探索能力

每个孩子自从出生之后就在不断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阶段性,很多家长都忽视这个规律,提前对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家长的这一行为,很早就打消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让孩子凭借自己的兴趣主动去探索和学习,才能让孩子始终保持一颗好奇心,养成自学和探索能力。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