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晶圆厂破产,国产替代加速下,一场资本投机的残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3
国内最大晶圆厂中芯国际即将登陆科创板,资本市场为之振奋,光刻机、芯片产业链持续大涨,国产替代再次加速,在关键卡脖子技术领域迎来了突破的希望。

去年11月5日,南京德科码被南京市栖霞区法院正式公布为失信被执行人,董事长李睿为被传失联;

近日,德科码(南京)半导体 科技 有限公司提交破产申请审查,彻底沦为欠薪、欠款、欠税的“三欠公司”,自此,这个占地17万平方米,曾号称总投资30亿美元的德科码晶圆厂项目惨淡收场。

2015年,德科码“CMOS 图像传感器芯片(CIS)产业园”项目落户南京,到2016年6月项目举行奠基仪式时,宣布的投资额已达30亿美元,金额与当年3月南京签约的台积电项目体量相当,当地媒体对德科码项目的报道充满了溢美之词:

“建成后将填补中国 CIS 产业的空白”、“弥补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缺芯’的不足”、“将填补国内相关产业的空白”......当年的德科码项目可谓赚足了眼球,也被寄予了厚望。

在整个项目的规划中,将分两期建立两座8寸晶圆厂和一座12寸晶圆厂,建成后月产能将超过12万片,产品涉及电源管理芯片、微机电系统芯片、射频芯片以及CMOS图像传感芯片等,此外还将建立封测厂、 科技 设计中心、芯片设计企业和配套生活区等。

2017年6月德科码曾表示,一期8寸晶圆厂将于2017年11月主体封顶,2018年6月实现量产,整个项目看似非常顺利。

据知情人士透露,德科码创办人李睿为本身没有多少资金投入,从头至尾就投了100万,德科码早期运营资金完全依赖政府投资,又缺乏融资能力,当花钱的速度超过政府投资时,问题就爆发了。

另外,德科码本身没有核心技术,技术高度依赖海外。先是从意法半导体手里买到COMS传感器的相关工艺授权,然后又从安森美半导体买相关专利和技术授权,之后又在日本成立芯片设计公司,并找来原来日本东芝CMOS图像传感器的设计和研发团队,此外还需要向合作方TowerJazz支付高昂的技术授权费。

一方面融资吃紧,另一方面购买技术授权费用不菲,让德科码资金压力非常大,2017年8月,德科码向TowerJazz一次性支付1800万美元作为技术授权费,此次支出耗光了德科码的现金流,2017年9月,德科码开始欠薪,建设厂房的工程款也被拖延。

2018年底,政府又到了一笔资金,德科码给员工补发了2个月薪水,但仍欠着不少,此次补钱之后,德科码再没向员工发过一次工资。

2019年2月,德科码又向TowerJazz支付了 900万美元的技术授权费,政府资金再次耗空,3个月后, 德科码发布了等同于破产公告的“全体休假”通知。

除了南京德科码项目,烂尾的还有淮安德科码、宁波承兴半导体:

2016年3月,淮安德科码半导体启动。董事长李睿为出资4000万(谈判出资),淮安项目占地总面积350亩,总投资150亿元,以图像传感器自主设计、制造为主,是整合半导体制造的IDM企业,号称建设8寸、12寸厂。

2017年1月,李睿为正式退出淮安德科码,之后起诉淮安,禁止淮安使用德科码品牌,后来传出淮安政府不得已做了妥协赔了钱,并于当年8月更名为德淮半导体。

2019年初,南京德科码资金链断裂之后,李睿为又召集部分人前往宁波注册了“承兴半导体”,从宁波拿了700万投资之后又不管了,现在这个项目也黄了。

据南京德科码员工介绍:“有不少人被拖欠了整整一年的薪水,最少的也欠了几个月,保守估计欠薪总额超过2000万”。

另外还介绍,德科码当初从外地招来很多技术人员,其中有不少人是拖家带口的,现在德科码倒了,南京只剩下一个台积电大家还都进不去,只能再去外省找工作,现在10来名携带孩子来南京的工作人员,已大部分离开南京,还有一位实在没办法,只能把孩子留在南京,家里来人照顾孩子,自己再去外省打工。

2019年6月至今,员工、供应商、工程商陆续向法院起诉德科码,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已经对德科码下达了接近20份执行文件。

“芯”能否耀未来还未可知,“码”到没成功已成定局。

南京德科码30亿美元投资,淮安德科码150亿投资,咋一看都是大项目,也顶着填补国内相关空白的巨大光环,但实际上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全靠引进,资金全靠政府投资,缺乏融资能力,没有那个实力还想一步到位,未免口气过大,脱离实际,步子迈得过大的后果只有失败。

另外,李睿为多方腾挪,借国内芯片产业急迫发展之机,套路政府投资,李睿为的投机行为究竟给三地政府造成了多少损失暂时还不知道,但这样的惨痛教训值得人深思。

国产芯片确实需要大力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还需擦亮眼睛,甄别资本投机,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坚持自主创新,完成技术积累,再去谈填补空白的事,国产芯,不仅要有决心,还得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