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疑之文言文阅读答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5

1. 文言文《白云亭》阅读答案

译注分析供参考: 白云亭 《陆游:入蜀记》 谒寇莱公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

是日重阴微雪,天气,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

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

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群山环拥,层出间见,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

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听事之后。

巴东了无一事,为令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译文】 拜见寇莱公词堂,登上秋风亭,下面挨着长江。这一天天阴很重下着小雪,天气凄冷,再看亭子的名字,使人怅然若失,才有流落天涯的感慨。

于是又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先有寇莱公所栽种的柏树,现在已经枯死了。

然而南山峰峦很多,秀丽可爱。白云亭是天下最幽奇最绝妙的地方,群山环围着,重迭掩映,古木繁密茂盛,往往都是二三百年长起来的。

亭栏外面有两个瀑布直流进山涧中,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冷气侵入骨间。它的下面是慈溪,奔流着与长江会合。

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程五千余里,经过了十五州,(所见的)亭台楼阁的风景名胜,没有像白云亭一样的,只在县尉办公之地的后方。巴东知县一点事也没有,作县令的可以睡觉、吃饭都在亭子中,那种乐趣简直无边,可是县令空缺动不动就是二三年,没有谁肯来补缺,这是为什么啊? 【注释】 〔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字平仲,华州下(guī,现在陕西渭南)人。

19岁中进士,曾任归州巴东县的知县。宋真宗时封莱国公。

因寇准在巴东任过知县,所以此地有祠堂纪念他。 〔重阴〕天阴得很。

〔飂飃(liáolì)〕凄冷的样子。 〔复观亭名〕再看看秋风亭这个名字。

秋风容易唤起凄凉惆怅的心情,所以这样说。 〔流落天涯〕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漂流。

〔槁死〕枯死。 〔南山重(chóng)复〕南山峰峦很多。

〔绝境〕超过一切的美妙境界。 〔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

间,更迭。 〔森然〕繁密茂盛的样子。

〔栏外双瀑泻石涧中〕栏杆外面的两条瀑布倾泻到石涧里。泻,奔流。

石涧,连底带岸都是石头的山涧。〔跳珠溅玉〕像珍珠在跳跃,像玉屑在飞溅。

形容瀑布水入涧的景象。 〔是为慈溪〕这就是慈溪。

〔会〕会合。 〔自吴入楚〕从江浙到湖北。

〔亭榭(xiè)〕都是点缀风景的建筑物。榭,建在高台上的敞屋。

〔胜〕(景物)优美。 〔止〕只,仅。

〔听事〕厅堂,办公的处所。 〔了无一事〕(知县)一点事都没有。

〔为令者〕作知县的人。 〔寝饭〕睡觉吃饭度日。

〔无涯〕没有边际,无尽。 〔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可是每逢知县出缺,动不动就两三年没有人肯补这个缺。

阙,通“缺”。 吴:今浙江,江苏一带 楚:今湖北一带 【作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汉族。

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作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 *** ,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诗人。

“气吞残虏”。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

绍兴中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入闽任宁德县主簿.据《宁德县志》卷三《宦绩》中记载:“陆游,字务观,即放翁也┅┅绍兴二十八年任邑薄,有善政,百姓爱戴”。在宁德的南漈山上建有陆游塑像.曾任镇江隆兴通判.乾道六年(1170)入蜀,任夔州通判。

乾道八年,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投身军旅生活。后官至宝章阁待制。

陆游在政治上,主张坚决抗战,充实军备,要求"赋税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

《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等篇均为后世所传诵。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亦工词,杨慎谓其纤丽处似秦观,雄慨处似苏轼。但有些。

2. 罗生还镯阅读答案.

罗生还镯罗一峰先生,名伦,以孝廉①赴会试.仆于途中拾一金镯.行已五日,先生忧旅费不给②,仆曰:“无虑也,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先生怒,欲亲赍③付还.仆叩首,且屈指曰:“往返必误场期,不可.”先生曰:“此必婢仆遗失,万一主人拷讯,因而致死,是谁之咎?吾宁不会试,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竟寻至其家,果系妇遗面盆,而婢误投于地者.主妇疑婢窃取,鞭笞流血,几次寻死.夫复疑妻有私,辱骂不休,妻亦愤怒投缳④,赖人解救.先生至,出镯与之,举家感激.急行至京,试期已届⑤矣,仓皇投卷,竟得中试,状元及第.【注释】①孝廉:“举人”的别称. ②给:充足. ③赍(jī):以物送人. ④投缳:上吊自杀.⑤届(jiè):到.【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可【质】为费 2.仆叩首;且【屈】指曰 3.【竟】寻至其家 4.鞭【笞】流血 5.【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 6.【举】家感激 二、请你简单概括罗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三、翻译下列句子.1.向于山东某处拾一金镯,可质为费.2.不忍令人死于非命也.参考答案: 一、1.典当、抵押 2.弯曲 3.最后 4.打 5.先前 6.全 二、拾金不昧,先人后己. 三、1.先前在山东某处拾到一只金手镯,可以典当作为旅费. 2.不忍心让人死于非命.。

3. 《求知之道》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人非圣贤,安能无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复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恶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译文:人不是圣贤,怎可能什么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点,唯恐不只是这一点,而想方法去寻求另外的内容,这是最聪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因为听别人说还有另外的含义,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喝彩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却不敢相信,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点,讨厌别人说还有另外的意思,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4.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张巡传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 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B)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没有发习题上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样的题目,希望帮得到你,呵呵!】。

5. 鲁直之字文言文阅读答案

元祐①初,山谷②与末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络圣③中,谪居涪陵④,始见怀素⑤《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暴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已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⑦,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义父不及见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元枯:来哲宗赵煦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下文的“钱穆父”、“石场休”都是人名。③绍圣:宋皙宗赵煦年号。④涪陵:地名。⑤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存世书迹《自叙》对后世影响很大。⑥已:同“以”。⑦不诬:不假。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罢:( )

(2)从:( )

3.说说“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两个词语鲜明地表达了山谷对穆父之言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谷草书从“近于俗”到“下笔飞动”,是哪三个重要原因促成?请根据文中信息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与元祐已前所书/大异

2.(1)结束(完了,停止);(2)跟随

3.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4.疑;信;异乡孤征(意思相同即可)

5.(1)钱穆父的批评、指点;(2)得到了怀素的《自叙》帖;(3)自身的努力

6. 唐临为官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假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 译文: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日子。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种与收获怎么养活他们,请把他们放出来。”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县令请假回家。唐临把囚犯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唐临就从此出名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暮春时雨( ) (2)吾自当其罪(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

A.“囚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系上绳子。

B.“囚犯”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被关押。

C.“囚犯”都是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关押的。

D.“囚犯”因为没有收入不能缴税被关押。

3.县令“不许”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言回答)

4.选文有关唐临的语言描写共两处,前者表现了唐临 的想法,后者表现了唐临

的品格,“临由是知名”中的“是”指的是 这件事。

1.(1)恰逢 (2)抵充

2.B

3.惧其逸

4.为囚及其妻儿着想 敢于担当 囚人按时回到监狱(囚至时毕集县狱)

7. 杯弓蛇影文言文阅读答案

杯弓蛇影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也是一个典故,说的是一个人到别人家作客,主人赐给一杯酒,对面的墙壁上挂着一个弓,弓的影子正好映在透明的酒杯中,好像一条蛇,客人喝下酒后因心理原因感到难受,经主人解释才明白过来.现用此成语讽刺那些疑神疑鬼的人.客”久病不愈的原因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心病还须心药来医,我们不能疑神疑鬼,自相惊扰,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晋书·乐广传》 原文 杯弓蛇影① 乐广字修铺,迁河南伊,尝②有亲客③,久阔④不复来,广⑤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⑥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于时⑨河南⑩听事(11)壁上有角(12),漆画作蛇(13).广意(14)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15)?”答曰:“所见如初.”广乃(16)告其所以(17),客豁然(18)意解(19),沈疴(20)顿愈.翻译 乐广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时,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身得重病.”当时,河南听事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角弓,用漆在弓上画了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角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乐广于是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客人心情突然开朗,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老毛病顿时治好了. 注释 (1)选自《晋书·乐广传》.《晋书》,唐代房玄龄等著,纪传体晋代史,共一百三十卷.《风俗通》一书也记有类似故事. (2)尝:曾经. (3)亲客:关系密切的朋友.古人指妻弟,即今“内弟”. (4)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 (5)广:即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省阳市附近)人. (6)蒙:受,承蒙.承人厚意,表示感谢时常用的谦词. (7)意甚恶(wù)之:心里十分厌恶它.恶,讨厌,憎恨;之,代词,指蛇. (8)既饮而疾:喝下去以后,就生起病来了.疾,病,身体不舒适. (9)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10)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黄河两岸一带.乐广当时任河南尹. (11)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 (12)角:犀牛角做的弓. (13)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在弓上画了蛇. (14)意:意料,想. (15)不(fǒu):同“否”.不,多用在表示疑问的句子末尾. (16)乃:便 (17)所以:因由,原因. (18)豁(huò)然:于此形容心怀舒畅. (19)意不经直接说明而想通了某一疑难问题,放下了思想负担. (20)沈疴(chén kē):长久而严重的病.疴,重病. (21)顿:顿时,马上.。

8. 课外文言文阅读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之《张巡传》 令狐潮围张巡于雍丘,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

潮闻玄宗已幸蜀,复以书招巡。有大将六人,官皆开府,特进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

巡阳许诺。明日堂上设天子画像,帅将士朝之,人人皆泣。

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 城中矢尽,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得矢数十万。

其后复夜缒人,贼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斫潮营,潮军大乱,焚垒而遁,追奔十余里。

潮惭益兵围之。 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贼弩射之,面中六矢而不动。

潮疑其木人,使谍问之,乃大惊,遥谓巡曰:“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巡谓之曰:“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斩首百余级。贼乃夜遁,收兵入陈留不敢复出。

顷之,贼步骑七千余众屯白沙涡,巡夜袭击,大破之。还至桃陵,遇贼救兵四百余人。

悉擒之。分别其众,妫、檀及胡兵悉斩之,荥阳、陈留胁从兵,皆散令归业。

旬日间,民去贼来归者万余户。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张巡:“安史”乱起时,任真源县令,因上司投敌,他率军开往雍丘。

②令狐潮:初为雍丘县令,后降安禄山。配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潮闻玄宗已幸蜀 幸:特指皇帝到某处去 B.巡阳许诺 阳:假装 C.贼笑不设备 备:防备 D.潮惭益兵围之 益:更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 a、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潮兵争射之,久乃知其稿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c、巡使郎将雷万春于城上,与潮相闻 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君未识人伦,焉知天道 吴人焉敢攻吾邑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张巡有智谋的一组是(B) ①巡阳许诺 ②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 ③巡缚稿为人千余,被以黑衣 ④其后复夜缒人 ⑤未几出战,擒贼将十四人 ⑥遇贼兵四百余人,悉擒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令狐潮率军包围了张巡,还以书信劝降;张巡的六名将领也劝他投降,张巡设计杀了他们,士气因此大振。

B.在城中箭已用尽的情况下,张巡捆扎了千余草人,向贼兵“借”来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不同寻常的机智。 C.通过交锋,令狐潮很佩服雷万春和张巡的治军,并以天道称赞他们,结果遭到张巡的斥责,并被打得落荒而逃。

D.张巡有勇有谋,接连打败贼兵,而且对俘虏分别处理,恩威兼施,贼兵中的许多百姓都来归附他。参考译文: 令孤潮将张巡围困在雍丘,两军相互对峙四十多天,朝廷的音讯一点也得不到。

令孤潮听说唐玄宗已经到蜀地去了,又用书信招降张巡。(张巡手下)有六个可以开设府署的大将,他们特意进来用兵力不够、无法与敌对抗的现实劝说张巡,并且还说皇上是死是活还不知道,不如投降敌人。

张巡假装同意。第二天在公堂上摆出天子的画像,率众将士朝拜,人人都哭了。

张巡将这六人拉上前,以国家兴亡的大义斥责他们,然后杀了他们,士气倍增。 城中箭都用完了,张巡将禾杆束成上千个草人,并给他们穿上黑衣,晚上用绳子拴着放到城下,令狐潮的士兵争先恐后的射向他们,很久才知道他们是草人;张巡得箭数十万只。

这以后又在夜里从城墙上放下人来,贼兵觉得好笑没有防备。于是张巡派敢死队员500人,砍向令孤潮的军营,令狐潮的军队大乱,烧掉营垒逃跑,巡部追了敌军十多里。

令孤潮感到惭愧,增加士兵继续围困张巡他们。 张巡派部将雷万春在城墙上与令孤潮通话,贼兵用弩射雷万春,雷万春面部中了六箭却一动不动。

令孤潮怀疑看到的雷万春是个木人,于是派探子问明详情,(得知真相后)令孤潮大吃一惊,从很远的地方对张巡说:“刚才看见雷将军,才知道你的军令如山,但是你可知天意如何?”张巡对令孤潮说:“你不识人伦,怎知天意?”时过不多久,张巡派兵出战抓住贼兵将领14人,割下贼兵首级一百多,贼兵于是连夜逃跑,退到陈留,不敢再出来。 时间不长,叛贼步兵、骑兵七千多人屯集在白沙涡,张巡率部夜袭贼兵,大胜。

张巡部返回到桃陵,遇上叛贼的救兵四百多人,将贼兵全部抓获,并对他们作出不同的处理,妫、檀两州的兵士和胡兵(安禄山起兵谋反地方的兵士)全部杀掉,荥阳、陈留郡被胁迫而来的兵士,全部放掉,让他们回去做自己的本业。十天里,老百姓离开贼兵前来归附的有一万多户。

【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你也没有发习题上来,这个不确定是不是和你要的一样的题目,希望帮得到你,呵呵!】。

9.

答案:1AC,A项:谋,商议,求个主意;C项:易,容易.2.A(A项,两“以”字均为用的意思,介词.B项:上句“且”字,就要,将会;下句“且”字,将近.均为副词.C项:上句“虽”义为尽管义,下句“虽”字义为即使.前表转折,后表假设.D项:上句“而”字,连词,表修饰关系;下句“而”字,连词,表并列关系.)3.C(句中“之”字所指为祸患,与D项同.)4.①郑君感动有些担心,就让他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心.②开始时认为不值得整治,最后到了无法处理的地步.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的事,目的是为了说明祸患在微小时常常被为忽视,认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终于耽误了消除祸患的最佳时机,以至于最终无法消除,或者要花费更大的力量来消除的道理.正所谓“祸患常积于忽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