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兵马俑中间的土堆,为什么不能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10-05

秦始皇兵马俑所采用的建筑方式叫“夯土版筑城垣”技术。秦朝之前就已经广泛使用。兵马俑所采用的现实的阳间筑造翻版到阴间,以便秦始皇死后在阴间仍然继续指挥千军万马、统一阴间,成为阴间之主。当然,后半部分是开玩笑而已。

(1)“挖夯土墙”就是破坏文物,失去考古价值。考古的价值就在于让今人知道古代的人如何生存、思想如何,让我们的历史有一个传承性,“夯土墙”有很大的价值

人们让“秦始皇兵马俑参观”是为了展现国家的实力,同时,将所赚取的资金用于更好地服务文物保护而不是去破坏文物:夯土墙是用于保护建筑物整体存在,与我们住的楼房、平房的墙壁性质是一样的,你挖了他将让你无法知道构造格局、各个部分在阳间的地位等。

夯土墙和我们现在盖平房、盖楼房的基础是一样的,都是“打地基、开槽”,现实的夯土墙皇宫——咸阳故城的开基槽深度为90厘米,打得非常坚硬,历时二十五六个世纪仍然坚硬无比。

到了阴间,以秦始皇陵K9801石甲坑为例,坑壁内侧包筑一道宽1.6—2米、高3.6米的夯土二层台。坑层内部的夯土厚6—8厘米。坑内有9条夯土隔墙,用纯净的黄土夯筑,厚度也是6—8厘米。其他坑如K9901属于百戏俑坑,很显然“百戏”就是各种杂耍、艺人,他们的夯土墙就是5—7厘米。其他属于通道性质的夯土墙厚度就是5—6厘米。

通过夯土墙,我们可以知道古代人的建筑思想、等级思想等这些“考古”的价值所在。看文物如果失去这些,仅仅是看兵马俑是体味不全面的。

(2)尊重文物的完整性,珍惜几千年前人们的辛苦。“挖夯土墙”思想的奇葩更在于,你挖了它等于破坏了文物的完整性。那么,夯土墙的位置谁来填充?难道盖“人行通道”吗?让你更自由地破坏文物,在文物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吗?

“夯土技术”从公元前六千年前就已经出现,主要依靠鹅卵石、木桩(比较简单的就是树)、木排(几根木桩绑在一起)作为“夯土”用的器具。现在我们有了“砸夯机”,那个很简单,但你抱着根木棍你去砸砸试试。在纯人工、简单器具的情况下,人们得用多大的力气、受多少辛苦才能干成?

秦始皇陵时期,人们已经用上了“夯板”,夯板就是桢板,夯土墙两面放桢板,这样黄土墙更平整均匀。商朝时,桢板长1.33米,宽0.43米,分段夯筑城墙。夯打工具一般就是“排木”,把几根圆木或打木桩绑在一起,几个人拉起来夯土。到了秦朝石夯也比较多,也有穿有木柄的石夯,各种大小不一,在不同地段使用。

限于篇幅就说到这里,如果有机会去看看现在的人如何盖房子、打地基,自己亲手试试。再借助现代工具情况下你觉得累不累。

第2个回答  2021-02-05

公元前206年秦亡,至今已过去2200余年。可以想象在2000多年的时光里,有多少盗墓贼想要窃取秦始皇陵的宝藏,但最终的结果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成为始皇帝的陪葬品。

为什么不大肆地发掘,主要有这几个因素。

第一:发掘技术不完善,在《史记》中有记载,秦始皇陵中用汞制成河流,秦始皇的棺椁就飘在这条汞河上。今天的探测现实,秦始皇陵汞异常,这和皇陵里有大量水银不谋而合,也从侧面印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如果真是汞大量蒸发,现在贸然挖掘势必存在风险。

第二:保护措施的完善。埋藏地下文物时间过长,如不得到有效的保护,结果就会像兵马俑一样,色彩尽失,文物惨遭破坏。这在我国的历史上有极其深刻的教训。

发掘定陵之时,明万历皇帝的陵墓出土的珍贵字画就由于保护不到位而遭受巨大损失,几百年的陵墓尚且如此,何况秦始皇陵这种跨越几千年的陵墓,如若不慎可能会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遭受毁灭打击。

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我国采取的政策是保护性发掘,除去发现盗洞和墓室坍塌等情况外,不会去主动发掘陵寝。

第三,秦始皇陵太过于庞大,发掘的难度太大。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秦始皇的埋葬地点,就是骊山,兵马俑作为陪葬坑,和主墓的距离有二十多里地,可见骊山周边几十公里还有秦始皇的陪葬坑。

第四,秦代的史料完善,不太需要以物证史。发掘陵寝的又一重要作用,就是验证历史的真实性,我们前面也提到了《史记》中记载和现场勘测的一致,也就从侧面印证了史料的准确性,不太需要大肆发掘,以物证史。

第3个回答  2019-08-13
因为陵墓内外环境差异太大,历时太久,开发难度难度太大,如果不谨慎开发的话,这些珍贵的文物在开箱瞬间会成为一堆灰烬。庞大的秦始皇陵之所以能够撑起来,全靠这些不起眼的土堆。
第4个回答  2021-02-07
出于一种对古人的尊重,毕竟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而且他的墓穴也很危险了,墓穴下有什么都不得而知,如果贸然的去挖,会有危险。
第5个回答  2019-08-14
内外环境差异大,时间久远,需要谨慎开发,秦始皇陵能够撑起来,全靠这些土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