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呢?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1-01-01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封建社会,君与臣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一旦君主有了逼死臣子的意思,臣子除了顺应君主的意思自杀之外,没有太多选择,如果不愿意自杀,那君主对于臣子的逼迫只会越来越严厉。

秦始皇给吕不韦的信件内容是:

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话,第一句是说吕不韦的功劳,吕不韦扶助秦始皇父亲秦庄襄王嬴子楚从普通的秦国公子一跃成为秦国的王,这个功劳是相当大了,所以秦国封给吕不韦的赏赐给是相当大,河南洛阳十万户,洛阳本是周天子的王室所在地,吕不韦一下子就有十万户,这在秦国历史上都没有的,绝对算得对得起他了。

第二句是说吕不韦虽然号称是秦王的仲父,实际上是没有血缘关系,以一个商人成为秦王仲父,这种传奇故事也只有吕不韦有了,正因为吕不韦是秦王的仲父,所以他牵涉到嫪毐叛乱时,秦始皇并没有杀他,只是免了他的官职。

第三句话是说秦始皇想要流放吕不韦,蜀地在当时是秦国的流放之地,秦始皇想要流放吕不韦的意思,就是告诉吕不韦,我要处罚你。

吕不韦是个聪明人,一看到信件就知道秦王在责备他,吕不韦作为从商人到大秦相邦的过程,登上秦国的权力顶峰,但这个时候的秦王已经亲政了,想要收回权力,吕不韦作为臣子,就应该顺应秦王的心思,但是吕不韦显然不愿意。

涉及嫪毐事件被免职后,秦始皇并没有对吕不韦下杀心,真正让秦始皇下杀心的是吕不韦被免职后在洛阳的举动,虽然被免职,但吕不韦在洛阳的家中每天都是门庭若市,六国使者络绎不绝前来拜访吕不韦,吕不韦当了秦国十几年的相邦,掌握了秦国的很多秘密和权力,如果吕不韦被六国请去当官,那对秦国来说是不是有很大的威胁?

这就是秦始皇担心的,吕不韦现在虽然没有官职,又生活在离秦国最远的洛阳,如果吕不韦去了六国,对秦国来说将是很大的威胁,因为吕不韦是个人才,又知道秦国的内幕,他在河南洛阳又有十万户的封邑,他一走就还能带动洛阳十万户离开秦国,这对秦国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吕不韦如果低调地当他的文信侯,不与六国来往,安度晚年也是可能的,但他太高调了,秦始皇可是想统一六国的雄主,他不能容忍这样的潜在威胁存在,所以想把吕不韦流放到蜀地。

但是,吕不韦享受荣华富贵已经习惯了,不可能再去过流放的生活,况且秦王已经生疑了,吕不韦为了保全自己的家室,消除秦王的疑虑,自杀是最好的选择了。

吕不韦如果不自杀,下一步就是秦始皇要把全家及全族流放了,吕不韦宁愿一个人扛下所有,自杀,保全家族,这是聪明人的做法。

第2个回答  2020-12-29

吕不韦喝毒酒自尽,的确是因为秦始皇那封短短30个字的信。信中虽然内容不多,但却字字诛心,处处透露出秦始皇对吕布的责怪及厌恶。此外吕不韦能把持朝政这么多年,自然也从信中看出秦始皇的杀心已起,杀他也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等待是最让人觉得煎熬的事情,最终吕不韦觉得与其被动的等着灾难上门,倒不如直截了当点,自己结果了性命,也省的每日提心吊胆。那么秦始皇说了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质问吕不韦:“秦国封你食邑十万户,你对大秦有什么功劳?你号称大秦的仲父,但你跟我大秦又有什么血脉关系?”从这句话中,能够感受到秦始皇内心的愤怒,还有一点失望。

《史记》: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其实秦始皇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对吕不韦长年累月的不满造成的。尤其是“嫪毐(lào ǎi)事件”中,自己的母亲赵太后让秦始皇丢尽了脸面,而始作俑者就是吕不韦。

在说嫪毐事件之前,先得说说赵太后跟吕不韦的不正当关系。正是由于两人不清不楚的关系,才会让大阴人嫪毐的“特异功能”有了用武之地。

而赵太后和吕不韦的特殊关系,甚至秦始皇身世之谜,一直是两千多年来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现在唯一能肯定的两件事:其一,赵太后原先是吕不韦的姬妾;其二,赵太后跟吕不韦在秦始皇即位后的前几年一直保持着情人关系。

01、吕不韦将赵姬送给赢异人

话说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安国君赢柱(后来的秦孝文王)被立为太子,派儿子赢异人(后来的秦庄襄王)去赵国当人质。然而当时秦国隔三岔五就攻打赵国,秦赵两国关系十分恶劣,所以秦异人在赵国的生活十分困难,以礼相待更是奢望。

其实异人心里也清楚,自己对于安国君来说,本身就是可有可无的。自己跟母亲一直都不被父亲赢柱喜欢。但是自己一旦有性命之忧,那么秦国便有正当理由攻打赵国,所以他一直过的穷困潦倒。

《史记》:安国君中男名子楚,子楚母曰夏姬,毋爱。子楚为秦质子於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

就在这个时候,赢异人的宗室身份引起了商人吕不韦的注意。因为他得知远在秦国的安国君跟华阳夫人一直都没有嫡子,所以他认为异人也有50%的可能性能成为秦王。

吕不韦心里十分清楚,锦上添花的事情很快便会忘记,但是雪中送炭的恩情则肯定会被记住。现在他只要支持落魄的秦异人,只要异人能回去当秦王,那到时候他便能获取高额回报。

于是在一番缜密的筹谋后,最终说通了华阳夫人,收异人当义子,也就是名义上的嫡子(将来继承王位)。此外为了栓住异人,他不惜将自己心爱的宠妾赵姬送给异人当老婆。也就在赵国,赵姬生下了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那么嬴政的生父到底是赢异人还是吕不韦?

02、秦始皇的身世之谜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两种矛盾的记载:在专门介绍吕不韦的章节中,说的是赵姬跟异人好上之前,就怀了吕不韦的孩子。

《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而另外一种说法,就是秦始皇是异人的嫡子。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

为什么司马迁对于秦始皇的身世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说法呢?难道是他写史时不严谨吗?其实不是的。因为司马迁写《史记》时,在一件事上,由于文献会有很多种说法,他将事情分别记录在本纪及列传中,其实也是想让后人自己思考。

当然就从史记上两种介绍来看,更倾向于秦始皇是赢异人的嫡子。很简单,吕不韦把赵姬送给异人的时候,如果后者已有身孕,最后还能足月分娩,除非秦始皇是哪吒这样的怪胎,不然这么可能超过十个月?此外异人也不可能让自己头上顶着呼伦贝尔大草原吧。

可惜那会没有“亲子鉴定”这样的手段,不然估计秦国宗亲为了证明血统也要让嬴政去做下吧。现在也只是猜测,秦始皇是异人的儿子概率性很大。

当然退一万步讲,吕不韦不仅有功于秦始皇父子,其老功于整个中华民族大统一。虽然秦朝统一市趋势,但可能会迟些,拖的越久,战乱越多,死人亦越多!至于秦始皇到底是谁之子,这重要吗?

03、赵太后和吕不韦“再续前缘”

后来赢异人即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也因辅佐有功,官拜丞相,封长信侯,食邑河南10万户。三年后秦庄襄王病逝,13岁的嬴政即位,尊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因嬴政年幼,大权掌握在吕不韦及赵太后手中。此至,“奇货可居”的吕不韦,以其商人独特的投资眼光,获得了丰厚的政治回报。

然而这还不算终点,已经身为仲父的他,“居安思危”,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于是再一次进行了投资,只不过这次用的是身体,进一步累积自己的政治资本。

据文献记载,赵太后为人生性放浪,嬴政即位后,深感空虚寂寞冷,再加上本就是吕不韦的侍妾。而且此时再也没有人能阻碍他们,于是两人旧情复燃,吕不韦时常出入太后宫闱,二人私通,就这样过起了风花雪月,偷偷摸摸的地下情的生活。

然而随着嬴政年纪越来越大,吕不韦怕自己跟太后私通会惹祸上身,这可是大不敬之罪啊。但是他又不能放弃太后这条线,还必须得满足赵太后的需求。

他多方寻找替身,想全身而退,尽量规避这种风险。恰好此时,他的门客大阴人嫪毐有这样的特长能完美解决当下的困境。

《史记》: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

原来嫪毐也被称为“大阴人”,所谓“大阴人”就是指男性的“胯下之物”与众不同。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嫪毐的“胯下之物”可以当作轮轴,能够转动车轮。于是吕不韦经常让嫪毐表演这样的特殊技能,并让赵太后知道,引起她的注意。上文说到,赵太后生性风流,她听闻这世间竟然还有这样的男子存在,她也十分高兴。

04、嫪毐得宠

最终吕不韦和赵太后两人一合计,瞒天过海地嫪毐送进了赵姬的寝宫。之后赵太后再也没有缠着吕不韦,乐不思蜀,只宠嫪毐一人,仿佛渐渐的忘记了吕不韦。

然而这嫪毐能力的确很高,没多久赵太后发现自己有身孕了。为了防止别人发现,就找了个由头,假装占卜要躲避世事,就去了秦国旧都雍城。

在那里,赵太后为嫪毐生下了两个儿子。而嫪毐也因太后的恩宠,飞黄腾达,被封为长信侯。太后手中的那部分权力也都转嫁给了嫪毐。使得他拥有了大量的封田,就连政治势力也扩大到了可以和吕不韦抗衡的地步,也在这个时候吕不韦跟赵太后两人渐行渐远。

但嫪毐原本只是一个品质低劣的地痞流氓,靠生理功能上位,就忘乎所以,对人颐指气使,盛气凌人。最终祸从口出,在一次喝醉酒时,对他人说:“老子是秦王的继父,你这衰神是谁呀?也敢和我争?”

呵斥之人赶紧溜掉,并将此事告发给了秦王嬴政。嬴政派人暗中调查,不但发现嫪毐竟然不是太监,鱼目混珠跑到后宫。而且还真的跟自己的母后有一腿,甚至还给自己弄来了两个弟弟。在还不是最生气的地方,嫪毐还跟赵太后密谋,等嬴政死了,就改立嫪毐的儿子为秦王。

这使得秦王怒火中烧,母亲的行为简直让皇家丢尽了脸面。嫪毐也知道东窗事发,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谋反,导致了嫪毐事件的爆发,史称“蕲年宫之变”。

05、蕲年宫之变

公元前238年,嬴政成年,准备在雍城举行冠礼。嫪毐乘机偷了秦王玺和太后玺,调到卫戍部队及附近地方军进攻嬴政所在的蕲年宫。秦始皇命昌平君和昌文君发动咸阳士卒攻打,嫪毐惨败。

后来秦始皇发布悬赏令,只要能生擒嫪毐的人就悬赏百万,如果杀死了嫪毐者,也可以五十万的巨额奖赏。由此可见,这时秦始皇已经对嫪毐恨之入骨。

最终嫪毐一党被一网打尽,嫪毐受车裂之刑并被灭三族。那两个异父同母的弟弟,也被嬴政活生生打死,太后也被囚禁在雍城。事后,秦始皇知道是吕不韦推荐的嫪毐,王室尊严不容亵渎,于是吕不韦也被罢官,贬往封地河南。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秦始皇这次真的是愤怒到了极致,他下令,有谁敢替赵太后说情,一并杀了。果真也有不怕死的,最终有27人死谏被杀。

然而吕不韦被贬到封地后却也不知道消停,毕竟吕不韦对当时朝政影响太深,虽然被免职后还是有很多人拜访,这让嬴政非常不满,甚至感觉吕不韦这帮人或许在谋划什么对大秦不利的事情,也或许是担心对自己的王位,所以就写了那封30个字的信,逼迫吕不韦迁去蜀地。

然而从这封信的内容可以看出,嬴政除了责怪吕不韦外,并没有要取他性命的意思,为什么看完后便喝毒酒自尽呢?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吕不韦自知威胁到了王权。自古以来,功高震主是通病,不得不承认,吕不韦是一个综合性人才且军功卓著。这样的一个人,即使身处江湖中也颇具人望,被很多人崇拜,甚至很多人也想效仿成为第二个他。而且吕不韦做丞相这么多年,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政治集团,所以即便被罢官,但是并没有伤筋动骨。

今天秦始皇既然这么责问自己,否定了自己在秦国的一切功劳,那么肯定也是给自己敲响了丧钟。因此他自己心里也十分清楚,手中的权力肯定是引起嬴政的忌惮。

二、吕不韦害怕被嬴政赐死。吕不韦因嫪毐之事连坐受罚,先是免除丞相的职位,回到封地。回到封地后,没过多久,嬴政又下诏将他流放到蜀地。

所以此时的嬴政想要对付吕不韦的意图昭然若揭,或许在下一秒,又有一封诏书,找几个“莫须有”的罪名将自己赐死。这对一生追名逐利的他来说,是一种耻辱。或许直到他死的那一刻,心里还在想着:“我吕不韦之所以自杀,并不是我能力不行,而是秦王容不下我,我以死明志”。因此他选择了自杀,是对自己的名利的一种保护吧。

当然或许也是吕不韦太眷恋权利了,不知进退,如果遇到软弱无能的皇帝还好,偏偏他遇到了赢政,最后即便他不自杀,也只有死路一条。吕不韦长期霸占皇权而不篡位,这本身就是找死!

结语:

吕不韦选择喝毒酒自杀,政治投机中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也是他已经死而无憾了。他从一介商人坐到丞相的位置,位及人臣,辅佐两代秦王,功在千秋。此外在历史上还留下了一部《吕氏春秋》,流传千年。试想下,他还有什么可遗憾呢?

当然吕不韦看完秦始皇的信后,如果选择向嬴政交出一切,那么嬴政或许也会赐他一些安息立命之所。然而锦衣玉食到终老,只是平庸之辈的追求,吕不韦应该是不屑的。所以为了保存自己的颜面,给自己留下最后的尊严,自杀虽然可悲,但是又不失为明智之举。

第3个回答  2020-12-28

吕不韦奋斗一生,其终极目标不过“孔子之所谓‘闻‘者”而已。吕不韦以大商贾的面目登场,位极人臣,又编纂了《吕氏春秋》,已是天下闻名之人,人生目标已达到,待到秦王政有意逼杀他时,他选择以“孔子之所谓‘闻‘者”的身份自杀,也在情理之中。

 

首先,吕不韦绝无篡位悖逆之心。

吕不韦商贾出身,在邯郸做买卖时听闻了子楚的遭遇,认为奇货可居,主动攀附,并倾尽家私为子楚运作,子楚也曾许诺,若是有朝一日成为秦王,愿意将秦的一半分给吕不韦,吕不韦没朝子楚要一半的秦国,子楚封吕不韦为十万户侯,至此,吕不韦可谓位极人臣,做臣做到这份上,吕不韦心满意足,其后,吕不韦求的,便不再是权柄和地位,而是名声。

吕不韦有感于魏楚赵齐四国有四君子闻名天下,而吕不韦所在的秦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竟然没人能与战国四君子比肩,于是广招门客,编纂了一部《吕氏春秋》,以求秦能在文化和名声上碾压魏楚赵齐等国。可以说,至此,吕不韦是真把秦国当成了自己的母国,真把自己的荣辱和秦国的兴衰捆绑在了一起,吕不韦对秦昭襄王子楚和秦王政都是绝对忠心的,完全没有田氏代齐的想法,所以才会在秦王政亲政时乖乖地交出相国的权柄,回到封地河南养老去,其心思,无外是这一生的终极目标已经达到,快快乐乐地做一个富贵闲人,不失为一个完美的老年生活。

 

其次,吕不韦自知斗不过秦王政,也不想让秦国耗费在内斗上。

吕不韦所生活的时代,诸侯国已由百十来个缩减为七个了,七个诸侯国中,秦又是最强的一个,赵、齐、楚次之,各国不断攻伐,天下一统的趋势已甚是明显,不是秦统一了其他的六国,就是秦被赵、齐、楚中的某一个消灭了。

我们前边说过了,吕不韦这一生,求的就是一个名声,其人生目标已达到,就算被秦王政逼杀,但其编纂的吕氏春秋已然面世,很有影响力,只要秦不倒,吕不韦的名声就会一直都在,若是秦因内耗而亡国,秦人的文化都将被消灭,吕不韦的名声也会渐渐地失去。故而,吕不韦绝不会跟秦王政内斗。

况且,秦王政有王位,有军队,吕不韦当时又已罢相一年,若非攀附他国,绝对斗不过秦王政,吕不韦这一生,都在效忠秦国,老了老了,为了苟活几年而攀附他国,吕不韦肯定不愿,故而,吕不韦见到秦王政的诏书,知秦王政容不下他,便一死了之。

 

总而言之,吕不韦为秦国奋斗多年,人生目标已达到,生死已不重要,既然秦王政容不下他,而他又忠于秦国,索性就自杀了。

第4个回答  2020-12-12

这个功臣就是成语“奇货可居”的主角之一的吕不韦!下面我们先来简略看看“奇货可居”这个历史故事,就会明白为什么吕不韦是嬴政当上秦王的最大功臣!

话说,秦昭襄王是位长寿、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在位高达56年,最后竟然把太子给熬死了,于是立次子安国君立太子。可惜,安国君最宠爱的妃子华阳夫人一个儿子也没生,而其他妃子倒是为他生了20多个儿子。其中,有个儿子叫子楚,他母亲夏姬不怎么受安国君喜欢,于是子楚作为秦国公子在赵国邯郸做人质,混得也很落魄。

后来,大商人吕不韦得知秦公子子楚在邯郸,而且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还没有子嗣,他觉得这个是一个机会,可以搞一个风投投资子楚,要是成功了就可以一本万利了!说干就干,吕不韦先是说服子楚配合自己,然后去咸阳花重金贿赂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姐姐给华阳夫人做思想工作。果然,华阳夫人也答应了,她继续去给丈夫安国君做工作,让其立子楚为接班人,最后也成功了!

就这样,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从一个落魄质子变成了王位接班人,吕不韦也成了历史上最早的风险投资专家!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继位后,马上封子楚为太子,但秦孝文王才继位三天就突然去世了,然后子楚成了新秦王,是为秦庒襄王!秦庒襄王继位后,马上封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也从完成了从一个商人到政治家的华丽转变,一时间风光无限!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突然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吕不韦继续以相国身份辅佐嬴政!由于嬴政年幼,所以朝政大权都被吕不韦独揽,而且吕不韦还居功自傲,甚至还会嬴政母亲赵姬勾勾搭搭,嬴政是看在眼里、气在心里,敢怒不敢言!

前239年,21岁的秦王政正式亲政。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羽翼渐丰的嬴政借除掉假太监嫪毐一事,将其推荐人吕不韦一并处罚,解除吕不韦的相国职位,让其回河南封邑!

回到封邑后,吕不韦的门客络绎不绝,此举也招致了秦王嬴政的怨恨,他担心吕不韦会联合他人谋反。于是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意思就是说:“你吕不韦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对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而号称仲父。你与家属都一概迁到蜀地去居住吧!”没有想到,就是这封短短的30字的书信最后要了吕不韦的性命!

吕不韦看来秦王嬴政的书信后,心中惶恐不安,生怕日后秦王终要杀死他,现在只是一步步羞辱自己罢了!士可杀不可辱,于是吕不韦毅然决然地喝下了毒酒,自杀身亡。秦王嬴政见吕不韦已经死了,也就不为难其家人了。客观地来看,吕不韦对于嬴政当上秦王和日后一统天下,确实都起到了不小地的作用,但是他终究避免不了“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

第5个回答  2021-01-16

1、秦王政突然醒悟:这个人非死不可

因为嫪毐事发,秦王政出手,灭嫪毐三族,还把异父同母的两个弟弟杀死,把亲娘赶出咸阳,搬居雍城。秦王政本想杀吕不韦,但因为他立有大功,加之众人求情就“不忍致法”——不忍心把他绳之以法。秦王政对吕不韦网开一面,如果没有下面这一幕,也许吕不韦能安度晚年了。史载,“岁余,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1年后,诸侯国争相派宾客和使者,来拜访吕不韦,路上人流不断。也就是说,秦国免了吕不韦相国一职,诸侯国可是惦记着这个人哪。

剧照

万一东方六国中的某国,打动了赋闲在家的吕不韦……后果不可想象,秦王政突然醒悟:这个人非死不可,不能仅是免职,于是就写了那封信。在信中,秦王政对仲父两连问,并要求他搬到偏远的蜀地,这只是彻底清算的开始,秦王政的组合拳即将打出。

2、吕不韦突然醒悟:自己非死不可

依吕不韦的智慧,这封短信已让他嗅到风暴来临前的骚动。尽管被免职赋闲,但是在诸侯国眼里,自己就像当年邯郸作人质的异人一样“奇货可居”。即使有再大定力,即使永远不会去诸侯国任职……但是,秦王政会相信自己的承诺吗?作为犯了死罪、失势免职的臣下,又被君王怀疑投敌,任何的解释都是苍白的,只有以死明志。而且,吕不韦最大功劳是扶异人上位,如今异人的儿子不买这个账,认为他对秦国并没有立下大功,非亲非故却成了秦王的仲父,这等于对吕不韦的全盘否定。

剧照

这封短信背后所暗藏的杀机已显露无疑,吕不韦当然能解读出来,因此“自度稍侵,恐诛”——猜测危险正逼接自己,担心被诛杀,于是喝毒药自尽。与其早晚被审判,公布一堆罪名而死,不如自己寻死,免得受辱,这不仅是吕不韦的无奈,更是一种必然。

3、吕不韦之死:也是“闻”者之死

对于吕不韦之死,司马迁有过这样一个评价:孔子之所谓“闻”者,其吕子乎?翻译一下:孔子所说的“闻”,指的正是吕不韦这样的人吧?如何理解司马迁的这句话呢?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张问:读书人如何做到通达?孔子说:你指的通达是什么?子张答:对外,在诸侯国中要有名声。对内,在卿大夫家里也要有名声。

孔子说:这叫声望,不是通达。通达是立身正直而好义,审度他人话语,观察别人表情,时时谦恭退让,对外对内就能通达。声望不是这样,表面上追求仁德,实际上违背仁德,却泰然处之,这样的人对外对内也能取得声望。

剧照

孔子所说的“闻”用现代语境解读,就是指那些表面道貌岸然,满嘴仁义道德,摆出一副高尚的样子,实际上毫无道德底线,人品低下,为一已私利,为所欲为,即使面对质疑和处罚也满不在乎,毫无羞耻之心的人。尽管这些人也能获得一些利益,也能取得一定知名度,但结果会是什么?不言而喻!

那么,司马迁用孔子的“闻”者来形容吕不韦合适吗?吕不韦在接到秦王政的短信后,尽管没有任何让你自尽的意思,却选择了自我了断,是不是说明吕不韦已认识到自己人性的丑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