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周南·桃夭》:制霸婚礼现场三千年的祝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6
这首诗,讲的是婚礼现场的祝福。三千来(《诗经》成书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一直都是中国婚庆现场绕不过的“吉利话”。桃花这一意象,也因此产生了诸多含义。遇见心仪的人,或者情场得意,人会说,“走了桃花运”;不如意的,说“桃花有意,流水无情”;有了婚外情,出了绯闻,上了媒体的报道,叫“桃色新闻”。追根溯源,都得讲到这首诗。

敢说这首诗“制霸婚礼现场三千年”,那是有依据的。之前网上流行的民国时期结婚誓词,唯美典雅,庄重大气,让网友们一个个欣羡不已。在此辑录一篇:

这篇证婚词里,还是没有忘记提《桃夭》。下面的一句,“瓜瓞绵绵,尔昌尔炽”,出自《诗经·大雅·绵》的第一句,以一根连绵不断的瓜秧上许多大大小小的瓜为喻,祝颂婚礼的新人子孙昌盛。这首诗以后我们会讲到。

回过头来看《桃夭》这首诗。如果你仔细看一下,会惊奇地发现,这篇民国证婚誓词,基本上遵循的就是《桃夭》的套路。

不信?来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先说桃花开得灿烂无比,然后就说女子也到了该结婚的时候。以桃花类比女子的青春年华。

然后看第二节,说“有蕡其实”;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这里,指的是结的桃子又肥又大的意思。我们现在的婚礼上,宾客祝福新人,往往也是“早生贵子”不离口。

下面,最奇怪的一节来了。前面已经讲过了“开花、结果”,怎么突然又提起了茂盛的叶子(“其叶蓁蓁 zhēn”)?这顺序不是反了吗?古人难道搞错了?

没错。一点儿都没错。

很多人都看过桃花,吃过桃子,可却对桃树从开花、结果到果实成熟的生长周期不是很了解。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桃树是先开花,后结果,果实长出来的时候,只有稀稀疏疏的几片叶子。等到果实长大,叶子才逐渐变得茂盛浓密起来。

所以说,古人的观察还是很细致的。现代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想要亲近大自然,都不太容易,更别说近距离观察植物的生长了。不明白的人,可能还会觉得这首诗写得有问题。

这首诗的三节,循序渐进,以桃树开花、结果和长叶的自然周期,类比将要出嫁的少女成家、生子和兴旺男方家族,既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又不失庄重典雅,千古传诵,魅力依旧不减。

这首诗,开启了以桃花入诗的先河。“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是物是人非、斯人不在的感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禅寺清幽的惊鸿一瞥;“桃花流水鳜鱼肥”,是浪迹江湖、隐山林的惬意。可以说,从这一首开始,中国诗歌中的桃花才有了后来缤纷的意象。

这首诗,还贡献了“家室”这个词。今天,要是谁已经结了婚,就是有“家室”的人。有人解释说,男娶妻,为“有室”;女嫁夫,为“有家”;两人结婚,连称为“家室”。这样解释,也说得通。不管怎么样,“家室”就是成家了。

瑞典有一个著名的家具品牌IKEA,中文翻译成了“宜家”。这个翻译,就深得中国文化之精髓,化用的正是《桃夭》中“宜其室家”的这句。音近意合,十分精妙。家具嘛,正好是用来安家的。

前面讲过《葛覃》,提到了“归宁”这个词,是女方在婚后会娘家,报告父母自己在夫家的情况,让父母安心。《桃夭》里,女方的“于归”,讲的是女子出嫁。为什么把出嫁叫成“归”或者“于归”呢?是因为,古人把女子的丈夫之家当成她的家,所以出嫁就是回她原本应有的家中。这跟现在我们还经常提到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其实是一个道理。

诗经专题第6篇,总第006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