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孩子的养成方法,有啥共同点?观察数万家庭,我们发现了诀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8

经常收到家长这样的咨询:


这类问题困扰着许多家长:孩子不听话不自觉,要么写个作业拖沓磨叽,要么学习或者上网课的时候总是分心,说了打了也没用...... 如果孩子能自律该多好啊!


然而,自律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培养养成自律的孩子是有诀窍的。


小竞以帮助数万孩子提升注意力、养成自律性的经验,和爸妈分享 自律孩子的养成都有哪些共同点和小诀窍!



不放任、但要减少控制


很多家长培养孩子自律的方法是靠催促、靠唠叨的,甚至是由大人做好详细的计划让孩子执行。


这种自律是“虚假”的,一旦父母停止帮助,孩子立马会被打回原样。所以我们说,想培养自律的娃,首先要放开手。


当然, 放手绝不等于放任,关键点在于提升上层大脑的自控力。



他律的实用小技巧

人脑中进化而来的前额皮质层,就像一套监控系统,能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保持理智,简单来说就是让人选择做“更难的事”。


当孩子看到 游戏 时,它会检测到这种冲动信号,然后向大脑发出警报——别忘了作业还没完成——同时向身体传达指令,让心率、血压、呼吸的速度赶快降下来,这样就能让你冷静下来,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孩子有机会对 游戏 说不。


这就是自控力产生的过程。



孩子通过规律性的脑电生物反馈训练,让上层大脑的前额叶皮质得到不断强化,让注意力系统、自控力系统都可以发展壮大,就能够及时抑制和处理本能的冲动思维和行为。


这么做的目的,是 让孩子从自身上掌握对抗冲动拒绝诱惑的能力,在这个前提下再进行合理的引导,养成孩子学习生活好习惯,自然就事半功倍!




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


方才我们提到,培养孩子自律要学会放手但不是放任不管,这个程度该如何把握?或者说如何过渡? 答案就是“他律”!


指孩子尚未养成自律的习惯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合理制定规则,温柔且坚定地执行。一段时间后,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把“他律”内化为性格中的“自律”。


李玫瑾教授曾说:


在5-12岁这个黄金阶段,需要我们逼孩子一把,这个“逼”不是强迫,不是控制,而是用负责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方法帮助,给孩子创造更为自律的环境。



他律的实用小技巧

比如孩子在卧室学习,零食、玩具、床等物品都是潜在的诱惑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学生选择去图书馆学习的原因。


尽可能减少分走我们注意力的干扰物,那么我们尽管想玩手机、想吃零食、想躺下休息,也无法满足条件,注意力分散后也能相对快速地重新回到学习任务中。


第二,孩子一次性保持专注的时间是有限的,这个时间长度和间隔频率与人自身的生理特点及能力高低有关。


比如有的孩子可以保持15分钟的注意力,超出这个范围后就容易疲惫走神,需要适当休息才能恢复状态。


家长可以利用计时器测量孩子能保持多长时间的注意力,以此为标准,设定学习和休息周期,到了时间之后就休息,然后再开始下一期的“专注时间”。



抓好细节、潜移默化养成自律

良好自控能力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是相辅相成的,就如奥斯卡·王尔德说:“最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就我们。”


习惯往往藏在小细节之中,比如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包括端正的姿势、清楚的卷面等;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仅是把任务完成,还包括认真检查、收集错题、整理文具书包等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把自己的玩具书籍分类摆放,易拿易找;是用完纸巾吃完水果后,放进垃圾桶,而不是随手乱丢。


这些生活和学习的细节,看起来都是小事,但加在一起足以改变孩子,让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越来越强。



学习生活要规律化、习惯化

竞思用专业的心理认知行为理论,从孩子的性格特点、能力强弱、兴趣动力等多方面入手,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认知训练方案。


这样的训练可以多维度帮助孩子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比如从情绪上、从作业上、从时间管理上做到自我规划和自我调整,养成有序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这样一来,大脑对于出于类似事物,甚至是处理新事物的反应能力会越来越强,让孩子不断保持良好状态,高效决策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