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大夫”蔺相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4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说起蔺相如此人,最盛名的莫过于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如果以一字贯穿蔺相如的特点,我认为“贤”最为贴切。

相如“贤”在何处?我们先来看看宦者令缪贤的评价:“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当是时,相如在缪贤手下当门客,身份卑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贱人”。缪贤“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然而蔺相如却对此举动不敢苟同。他果断地阻止缪贤,并为其分析形势,有理有据地指出了缪贤所处的真实情况。相如不仅仅看表面现象,即使“燕王私握臣手”,他也能通过分析燕王的心理得出“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的结论。最后,蔺相如头脑清晰地为其指出一条路,即“肉袒伏斧质请罪”。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相如即使身处下贱,却依然细心观察事物,随时做着露出锋芒的准备,善于抓住机会,并且能在必要时表现出果断的一面,这是我们需要向其学习的。

有了缪贤的推荐,相如成为了赵国出使秦国的使者。秦王于章台接见相如,而后在得到和氏璧时又“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细心的蔺相如此时一定察觉出了秦王想不劳而获的意图,“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的约定极有可能成为一纸空谈。这时相如勇敢地当机立断,巧妙地以“璧有瑕,请指示王”的借口安全地夺回玉璧。随后,他“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以自己的性命和玉璧作为要挟,摆出一种大无畏的架势,痛斥秦王“礼节甚倨”,表明了赵国“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的恭敬态度,并要求“斋戒五日”,为后来的行动拖延了时间。最终,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并且借了赵国的国势使秦王不敢杀他。由此可见,蔺相如在处理外交上不卑不亢,既能冷静地保全国体,又能在不激怒秦王的条件下痛陈利害;他深谋远虑,计策一环套着一环,在不知不觉中又能掩盖其真实意图。同时,他还能在不辱使命的情形下,保全性命,使秦王“毕礼而归之”。所以,蔺相如确实是个“贤大夫”。

蔺相如不但在能力上卓尔不群,还勇于为国家争利。渑池之会发生在秦国“拔石城”“复攻赵,杀二万人”的背景下,其时赵国疲敝,处于下风。秦王与赵王相会,秦王令赵王鼓瑟,并让御史记录下这件事,以耀武扬威。相如不甘示弱,以命搏命,欲“五步之内,以颈血溅大王”。他在“左右欲刃”的情况下“张目叱之,左右皆靡”,分明就是为国家而视死如归了。正所谓“匹夫之怒,血溅五步”,秦王退让了,“为一击缻”。从某种程度上讲,秦赵看似不相上下,然而处于下风的赵国却扳回一局,这是实实在在的胜利,相如功不可没。可见,蔺相如确实是“勇士,有智谋”,并且他还可以利用廉颇在边境上“盛设兵以待秦”的有利条件牵制秦王,委实机智。

蔺相如在私人问题上有大局观,时刻践行“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准则。归国后,相如位居廉颇之右,廉颇不忿,欲“辱之”。相如处处退让,于是激起门客的不满,相与劝谏并提出辞去。相如深明大义地阐述了“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的原因,表现出“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博大胸襟和洞悉全局的战略眼光。在这种情况下,廉颇“负荆请罪”,“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一贯“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都能向蔺相如折腰,这不正说明了相如的“贤”与人格魅力吗?

蔺相如是一个贤大夫,也是司马迁笔下塑造出的最成功的英雄形象之一。虽然此人在后世颇有争议,但那只是立场不同而已。抛开其他因素,他确实无愧于“贤”之一字。无怪乎司马长卿也以他为偶像,改名为“司马相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