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毕业生的现状: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正在过着低配的人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4

最近,听我的一个名校毕业的朋友说起他的近况:

在结束了一天繁忙的工作之后,回到家里本应满心欢喜地开始自己的私人时间,

然而他却感到百无聊赖,等外卖、玩手机、洗漱,这些固定操作之后,就差不多到了睡觉的点了。

刚迈出象牙塔时,还曾对未来充满期待,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生活陷入千篇一律的重复。


工作很忙却没有价值感,列表好友越来越多,但想倾诉时时却不知道该找谁, 娱乐 方式越来越多,却越难找到简单的快乐……当初毕业时踌躇满志,现在却很难有那样的心境了。

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我朋友身上,身边很多人都有感触,“无聊”“没意思”“心累”成了这届年轻人的口头禅。


如今大学生越来越多,北上广更是汇集了数量庞大的名校毕业生,但如此同时,却出现了一种普遍现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大部分却正过着低配的人生。

“低配”不仅指物质的困顿,更多的在于精神的空虚和幸福感的缺失,一路求学受到高等教育后,应该懂得了更多道理,但仍然在前行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1.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 社会 给年轻人的一盆冷水

想要在城市站稳脚跟,起码要有一张文凭,付出了汗水考上大学,以为学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到了 社会 上就能大干一场。

结果进入工作单位后发现, 社会 是极其现实的,大部分人都没有从事自己的理想工作,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庸,一刻不停歇地为生计而奔波。

房租、水电、食物,以及之后的首付、家庭支付……生活是现实的。在维持生活面前,所谓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似乎不值一提了。

但理想并没有消失,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比起基本物质需求, 情感 、尊重、自我实现这些才是人的高级需求,它们是本能,不会因为压抑而消失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横隔在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中,是 社会 给年轻人的一盆冷水。

2. 情感 连接的匮乏,造成了一群人的孤单

如今这个时代注定是一个 情感 连接匮乏的时代,互联网让交流更便捷,但高速发展的 社会 让人们脚步加快,无暇顾及 情感 连接。

多少人出于现实考虑步入婚姻,多少人有“朋友走着走着就散了”的遗憾, 多少人上班前被过来人告诫“不要跟同事做朋友”……


往往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是要面对充满功利的人际关系。找不到爱情,朋友难走心,造成了越来越强烈的空虚感。

3. 泛 娱乐 化的时代,意义感与创造力的丧失

当代年轻人,或许早就将这样的生活习以为常:

最新的梗张口就来,熟悉各种明星网红,但却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看一部经典电影;

顶着黑眼圈对着手机屏幕,刷着短视频时间飞快就过去了;


在网络小说里找爱情,在 游戏 里找成就……

生活被 娱乐 充斥,却往往愈发难以感到真正的愉悦, 娱乐 应该让人放松,但有时却让人感到耗竭。一味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输入,很容易迷失自我,丧失意义感与创造力。

1. 从微小的改变开始对抗千篇一律

有一句话是“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正是无数从微小的事情构成了我们的意义感,面对低配生活,想要做出改变,正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很多人希望自己短期内生活就发生巨大改变,这样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执行力,陷入“从开始到放弃”的怪圈。


我们完全可以从微小的改变开始对抗千篇一律,比如偶尔做一顿 美食 来犒赏自己,去逛逛菜市场感受烟火气,午后泡一杯咖啡看一本薄书。

从小到大,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期盼中学习成大,大学毕业迈入 社会 后,又被 社会 评价所规训,“我是谁”和“我想要什么”往往被忽视,即使我们物质需求满足了,内心依然感到麻木和空虚。

不久前,一位叫周晴烽的90后女孩登上微博热搜,大学毕业的她曾进入老师推荐的药研所工作,这种家长眼里稳定清闲的工作在她看来却是被禁锢在了最无聊的时光中。


尝试建立更为深刻的关系联系。


“从前书信很慢,车马很远,一生只爱一个人。” 在过去,没有手机电脑,但那时人与人之间关系更紧密,人们的内心也更充实。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试着停下脚步,缩小人际圈,尝试建立深入的关系吧,我们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社交,把时间多留给老朋友,可以对家人说句辛苦了,偶尔来一次拥抱。

致所有认为自己在过低配生活的人,我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我们值得的“高配”生活,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