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6
[《庄子》读后感]   我选读了其中的几篇:  内篇:外篇:杂篇:  第一篇《逍遥游》 第八篇《骈拇》 第二十六篇《外物》  第二篇《齐物论》 第九篇《马蹄》 第二十七篇《寓言》  第三篇《养生主》 第十篇《qu箧》  第四篇《人间世》 第十七篇《秋水》  第五篇《德充符》   第六篇《大宗师》  第七篇《应帝王》  最后,在泛读了剩下的篇目基础上,对《庄子》全书作一篇总结,《庄子》读后感.  《逍遥游》  该篇是庄子思想和艺术的代表作,它主要说明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全面阐述了他无所待的思想:万物如果以有所待作为运行的条件,就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游”.  “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  《齐物论》  “齐物论”即“齐同物论”,阐述万物平等观.庄子认为,万物在作为个体的存在意义上,主要表现为差异性,也就是对立性;而在“道”面前则是统一的,均齐的,“道通为一”.他主张应该抛弃万物相对性的差异,而去把握道永恒性,绝对性的统一,“忘年忘义,振于无竟”.这些都是庄子对立统一观念的体现.  《养生主》  本篇主要讲述养生之道,“主”指的就是道.作者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方法,即养生要坚持中间路线,不要走极端.他认为人与其他万物一样,生死不过是一种转化,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就应当顺其自然,遵道而行.所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抛弃那些名利荣辱,按自己的天性去生活.  《人间世》  本文主要是讨论处世哲学,“人间世”即人类社会,读后感《《庄子》读后感》.作者认为正确的年处世方法应坚持两条原则:“虚己”与“顺物”.也就是说,无论时事如何变化,都应当坚持虚己无知,不带成见和主观愿望;要顺物随变,不固执己见,这样才能够摆脱世事的困扰而立于不败之地,“不用为用”.  《德充符》  本篇主要谈论道德,“德充符”,道德完美的标志.文中以五个寓言写了六个肢体残缺,奇形怪状的人,但他们都是道德充实的形象;相反,盛名于时的孔子,郑执政者子产,自命治国忧民的鲁哀公都甘拜下风,这一切无非要说明:形体的健全并不代表道德的完善,而道德完善却能够弥补形体的残缺不足.所谓道德,就是要做到因循万物的变化,消除立德的动机.  《大宗师》  本篇主要讨论道,“大宗师”即宗大道为师.“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死声如一”的人生观,“安化”的人生态度,“相忘”的生活境界,是本篇的主题思想.  《应帝王》  本篇主要讨论政治哲学,“应帝王”就是应对帝王治国的需要做出的回答,也就是治国之道.庄子主张无为而治,为政之道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以完善的道德去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加干涉.  《骈拇》  本文是一篇道家的人性论.作者认为“仁义”如同“骈拇枝指”,是人德行中多余的东西.她用层层递进反复对比的手法阐明:最纯正的人性是人本性的自然发展,而仁义不但不合人性,而且还防碍人性的发展.  《马蹄》  本文承上篇进一步提出圣人所提倡的“仁义”是破坏原始道德的工具.作者以马为喻说明原始野性才是人的本性,这不是强调复古,而是在倡导人性解放,回归纯朴.  《胠箧》  本文从日常生活入手,防盗却被盗贼所用这一实例,指出圣智礼法也是如此,本为护国为民反而成为“大盗”乱天下的根由,最终为害百姓.作者引古讽今,抨击了以智法国的做法.  《秋水》  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在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中凸现的:前半部分用大量篇幅论述物质世界在时间、空间上的相对性,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正确性;后半部分佐以几个小寓言进一步论述自然本性的可贵,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融于大道.  《外物》  本篇主要论述人的道德修养问题.作者用了几个寓言故事,旨在阐明: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任其自然,不受外物诱惑,自身道德才能不断提高,事物才能得以成功.  《寓言》  从全文来看,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道方法的.开篇由对卮言重要性的论述(主要是卮言能够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因出五个寓言故事,说明学道不可因利而改变是非评判,要忘亲忘禄、要看破生死、要一切任随自然而不问其所以然、要态度谦逊.总之,一句话,要排除主要因素,顺物自然.  总结  在粗略读完《庄子》一书之后,颇有感触.不能说是我自己的独到见解,因为我的阅读还未曾上升到专门研究的阶段,所以,   〔《庄子》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