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出生的年代,你吃的馍是什么样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19
我出生于60年代,吃的馍是玉米面做的,或者高粱米面加上玉米面,很少吃到白面馍馍。

那个时候国家还处于困难时期,我所在的辽南农村生活还不富裕,虽然爸妈上班有工资,但是粮食还是不够吃。

每月到粮店领粮食,几斤白面几斤大米,剩下的就是粗粮。我和弟弟妹妹分别差两岁,等到十岁以后基本上没怎么吃饱过,三个孩子太能吃了,一个馍馍根本不够,每顿饭做的都没有富余的,一人一个就没有了。

玉米面馍馍吃的最多,我们叫玉米面饼子,也是发面的。高粱米面馍馍最不爱吃,因为是褐色的吃着也不好吃。白面馍馍就是改善生活了,只在过节日的时候能吃上。例如八月十五,春节都能吃上白面馒头,平时吃不到。

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粮食敞开供应可以买到细粮我们才觉得可以吃饱了。那时候我和弟弟上初中妹妹上小学,都是正长身体的时候,因为小时候吃不饱饭影响身体发育了!我自认为如果小时候吃的好点,我可以长到一米七,弟弟也可以长到一米八。

现在国家强大起来,百姓过上富裕生活,想吃什么应有尽有,只是不敢吃怕营养过剩,对身体不好,每顿饭都需要限量。现在常常想到那时候的岁月,甚至有时候怀念高粱米面馍馍的味道!

幸福不忘毛主席,

富裕感恩共产党!

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吃的是高梁面和苜蓿草拌合起来作的馍,在62年时吃的是山上打来的酸枣用石臼捣碎握或团子连核一起吃,想想那个味道吧,最难过是有一年每人分了62斤小麦,连皮吃都不够,只好上山挖野菜充饥,把我三叔父饿的全身发肿,黄亮,国家才每天给1两黄豆补 养生 命。现在的人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中华盛世中,应该好好珍惜和爱护。

我是65后,家里在号称八百里秦川的渭河平原,土地平整,还有交口抽渭灌溉工程,但那时是农业社集体劳动,生产队统一结算,年终决算时有好多透支户,因为粮食不够吃,提前借队里的粮食,或者预支现金,我记忆中,5块钱就是巨款了。

当时家里人多,但是劳动力少,挣工分就少,一个劳动力一天最多的算从0.8-1.5,记得不太准确,扣除阴雨天,过年等不能出工天数,一个强劳力一年工分可能就300劳动日,决算效益好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值两三毛钱,差的可能才几分钱,最好的应该不超过一块钱。

记得70年代家里蒸三种种馍,就像平凡的世界里描写的,第一小麦面分白面和黑面,稍微白的是给我婆(方言指奶奶)准备的,大家吃的都是黑麸皮一样粗糙的黑馍。还有包谷面蒸的馍,又硬,娃娃们把㚈叫打狗弹。到82年开始联产承包制后,最后正式分地到户是84年,这几年基本变成白馍了。

看到这个选题,不由得勾起我童年的回忆。

70年代初,全国大部分人民生活还处于饥寒交迫的境况,特别是我们老家一穷二白的川北地区。

记得当时每年的二三月份,便有一些孩子多的家庭陷入粮荒困境,求告无门的父母便用米糠和捡来的野菜,做成那种无油无盐的粗糠馍馍,饥饿难当的小孩们饥不择食,吃下的粗糠馍在肚子里发酵胀气,然而又拉不出来,每天都能看到蹲在茅房边边拉边哭的孩子的惨状,无奈之下,父母找来小棒,帮着孩子刨出僵硬的大便。。。

往事不堪回首。

就当时我们家境况稍好,父亲在外工作,每月都会按时寄钱寄粮回家,有父亲庇护,我的童年便少有挨饿的体验。

那时,我家做馍的面粉是妈妈挥汗如雨地在石磨上一圈一圈转出来的。那种掺着麦麸的面粉用柴火摊出来的馍馍,趁热吃的时候,会有浓浓的麦香扑鼻,但口感真的不太好,馍馍又硬又粗糙。但在当时已经是让邻家小孩垂涎欲滴的 美食 啦。

记忆中我家的馍,带有妈妈年轻芬芳的体香,还有故乡最朴质的阳光清风的味道。。。

想想现在,几乎吧大部分人都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平时想吃什么就有什么,仅仅就关于馍的品种就可以多到数不胜数,如此,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和可抱怨的呢?!

我出生于上世际60年代的陕北农村。

那时吃的多是糠窝窝,偶然在里边夹一点高梁面玉米面。一年在节日里,如6月6,中秋,过年能吃到三四次白面馍。

在你出生的年代,你吃的馍是什么样的?

答:我是50后,至于出生的年代吃的什么样的馍早已记不清了。

只记得小时候,根本就没有吃过白面馍;那时我们北方丘陵地区种小麦的很少,主要是水源跟不上,那时没有水库,没有水渠,灌溉只能靠井里的水,小麦地里有井,井上有水车,水车用人或牲畜来推转,把井里的水一斗一斗从井里捣上来,再流到小水渠流小麦地里;还有一种是拧辘轳,人轮流拧,歇人不歇马,一罐一罐的拧上来,再流到小麦地里;所以那时简陋而笨拙灌溉模式,有点园子地只能种点儿蔬菜,种麦子很少。地里以玉米,红薯为主,这样庄稼不用及时灌溉,靠老天下雨,也就是靠天收。

那时吃的馍以玉米面,红薯面为主,玉米面饼,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发糕,还有红薯面饼,红薯面条;到了三年困难时期,连着馍都没有了,吃野菜,菜饼子,菜窝窝头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 科技 发达了农业 科技 提高,有水库,有大渠,灌溉都是机械化,人工降雨,粮食打的多了,丰收了,再也不用吃那样的馍了,自己家蒸馒头,大街上买馒头,白面馍,应有尽有。

但是,我们是过来人,我看到垃圾点儿上还有仍馒头的,我就觉得大白馒头吃不了仍了可惜。虽然粮食有的是,但我们还要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吃不了少买,可别糟蹋了,不应该浪费一粒粮食;一粥一馍,当思来之不易;更应该懂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浪费粮食可耻,勤俭节约光荣。

血色的高粱面馍,高粱面和小麦面做的花卷,一层红色一层白色。金黄色的玉米面馍,玉米面和小麦面做的花卷馍,再后来就吃上了麦面馍,我们家再也不为温饱操心了。

玉米面大饼子。

我是六零后,出生在农村。那时刚刚还完苏联外债,国家还很贫穷,不挨饿就是万幸。我在东北农村,没有挨过饿,肥沃土地滋养了我们。没有大米白面,玉米面大饼子养育了我们。

它的做法是,农村大锅,锅底炖菜,锅边上贴的;玉米面和好后,待到锅达到一定温度时,才能贴上,不然就出留到锅里了;这是技术活,生手贴不上。等待炖菜熟了,大饼子也好了。用锅铲铲下了,待到一面有锅巴的大饼子出锅,这就做好了。

小的时候常年吃的缘故,我现在一看到大饼子和大碴子,就胃酸。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

但是,我喜欢吃玉米小碴子粥、玉米面粥。对于玉米的这两种吃法,我一直保存到现在。对自己来说可谓 美食 。

记的是一九六二年的时候,粮食还是紧张我们经常饿肚子,吃不饱饭大人们也不会做馍给我们吃。那年秋天天气连阴,小雨不住下我哥和我堂哥上山偷了点柿子。那时柿树都是生产队,那时去地干活的人回来时都会多少偷点玉米,红署等等。我们没有人去地干活所以也不能带一点吃的,有时候就没有一点吃的。柿子弄回来后,我母亲不知在那弄来了点麦麸就把柿子弄碎和麦麸和一起蒸成柿麸馍我们一吃非常好吃,我父亲下班后我母亲让我父亲吃,我父亲说:这会好吃:他一吃说怎么这幺好吃。他和母亲商量。让我们先不要吃等明天上山砍给针(一种带刺的植物)回来查地。(那时都有自留地,把给针栽到地边防止他人偷庄稼)。弟二天我们一家四口人(我父母我哥)上山带上蒸好的麦麸馍,高高兴兴的上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