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我发从樱花看日本人美的意识的资料参考文献或报道之类么。。[email protected] 谢谢了,在线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12-16
日本被誉为“樱花之国”,樱花作为一种风景,一种象征,甚至一种精神已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念。樱花作为大和民族的象征,已然扎根到民族文化的深处,这种文化影响到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影响到了整个日本民族的性格。
  一、樱花花季与日本人的社会周期
  樱花是花。这种花,是日本的国花。当四月来临,这种花从气温高些的南方向北方逐渐盛开时,可称得上是“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从颜色上看,有的红如火,有的白如雪,有的在红白之间;从层次上看,有五瓣的、八瓣的,还有八重瓣、多重瓣的,重重叠叠,厚厚实实;从品种上说,洋洋洒洒,数不胜数;从名字上讲,更是美不胜收,有叫“杨贵妃”,有叫“鸳鸯樱”、“虾夷锦”的等。
  樱花又不是花。她似有根,深深植入了日本人的心田。譬如,小孩出生后,最早知道的花,是樱花。最先认识的花,还是樱花。每当樱花盛开时,一家人带上一张塑料布,坐在樱花下面,细观静赏的是樱花;到学校上学时见到的仍是樱花,因为每个学校都栽有樱花树;等考上了大学,称飞来的录取通知书,叫“樱花开了”;大学毕业,有了一份称心的工作,叫“樱花又开了”;工作有成绩,被提拔重用了,叫“樱花盛开了”。就连同学、同事,有时也不称“同学”、“同事”,而叫“同期樱花”。更有意味的是,日本人过新年是每年的1月1日,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仿佛新年不是这一天,而是在每年的4月1日,因为这一天是樱花盛开的日子,并且新的财政年度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上学、工作、调动一般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是,从这天开始,青年人开始恋爱了;日本首相例行的“赏樱会”要举行了;国家电视台的观赏樱花引导也就是“樱前线”也开始播报了,指引着人们到哪儿去赏樱、议樱、爱樱。
  樱花既然生了根,也就成了日本人的一种生活,不断充实、完善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樱花灿烂与日本式认真
  日本人把樱花的开放分为5个阶段:零碎开、三成开、五成开、佳时开和满堂开。他们把第4阶段的“佳时开”称作“见顷”,认为是“最好看的时辰”。 樱花盛开时,几乎只见花不见叶,因而,格外地凸显、格外地抢眼、格外地灿烂。这种凸显,是“浅深红白宜相间”;这种抢眼,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种灿烂,是“嫩蕊商量细细开”。
  樱花灿烂,却来去匆匆。往往是一周或稍长点时间下来,便“嫁与春风不用媒”了。也正是这样,使人们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最美总在一瞬间,灿烂不会是永远。而且这种最美、灿烂,往往表现在专注、专一上,就如还未生出叶子、只有盛开的樱花那样。
  这个发现是重要的,它指引着人们,要干好一件事,把一件事干得漂亮、利落,让人满意、动情,就要心无两用,神情专一。这种心无两用、神情专一的做派,如果用更简洁的话来概括,就是“认真”二字。
  日本人对“认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有日本人说,认真就是“除非做不到”。 认真就是追求完美无缺、崇尚极致,从生活、工作到享受,最后到死亡无不如此。比如,日本将许多源于中国并在中国早已失传的文化和习俗都保留起来,加以完善和发展。他们把喝茶上升为茶道,将插花提炼成为花道,把摔跤进化成为柔道,另外还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武士道等等。他们认为“道”不同于“术”,不是简单的工艺和技术的重复,而是一种完美和崇高的境界以及毕生的追求,是心灵的艺术和自我提高与进步的途径。因此,日本人将中国人所叫的“书法”称为“书道”,把舞剑发展成为了剑道。
  中国台湾有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记者,写了一本《透视日本》的书,在感叹日本人的认真和投入时说,日本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认真,没有多少利润的寿司店老板和拉面店老板仍会每天钻研寿司的做法和改进拉面汤料。
  干事,就要用志不分;成事,就要专一不变。这种用志不分、专一不变的精神的确如灿烂的樱花一样,深深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正是有了这种做事认真、投入的精神,日本人才能工作时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休息时彻底放松,游玩时也同样全身心地投入。也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日本才能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中从一个封闭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的东方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三、樱花落地与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樱花来得灿烂,走得动人。花期最后,当风吹来时,樱花似雪花,万顷光摇银世界,青天乱插玉莲花。这种感觉,使人平添了一份危机感。
  日本是一个岛国,本身面积不是特别大,资源说不上丰富。这种国情,使日本人的忧患意识伴随着樱花飘落油然而生,并实实在在着了地,而不是如漂亮的气球那样飘荡在半空中:只好看,不实用。
  例子最有说服力。一位日本老人说:日本的弱势是缺乏资源。因此这手中的硬币就是资源。他说,日币中的1元硬币是铅做的,5元、10元硬币是铜做的,50元、100元、500元硬币是铅与锡等合金做的。到危机时,把这些硬币集中到一块,就能应急一、二个月。因此,对掉在地上的硬币,不论多么少,他们绝不会视而不见、一脚踢之,而是会弯下腰,捡起放起来。这不是小气,而是忧患意识在指导着他们的行动。
  最典型的还在于他们的全民忧患意识。如学校,盖的房子一定是最坚固的。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又把自己的学校全部检查了一遍,该加固的全部加固。在学校中,一定有防震室内体育场、游泳池、避难仓库等。这些设施,当灾难发生时,便派上了用场。不仅学校的师生可以用,附近的居民也可以到这里避难过日子:防震室内体育场可以休息,游泳池中的水可以洗漱,避难仓库里的食品可充饥。特别是避难仓库中的食品,每两年要更新一次,淘汰下来但没过期的食品被免费分发给学生用。即便是商业公司,同样如此。
  四、樱花与日本人的中流意识
  所谓中流意识,从表象来看,源于日本总理府多年来对国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最高近9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流阶层。特别是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日本劳动力严重不足,普通工薪阶层收入高涨,媒体中到处洋溢着日本“全体中流”的豪迈话语。
  这么多人回答自己的生活水平处于中流,其实质所反映出的是日本人强烈的社会中层的归属意识。也就是说日本人在自己的社会阶层归属定位上一般都是把自己划归为社会的中层。因此,日本各类权利的构造体系也是围绕社会中层来展开。例如:从进公司的时间算起,工资、社保等逐年递增的“年功序列”制,尽管有很多不足,但在强大的中流意识面前,这一制度也很难更改。再例如,照顾低收入群体的公营住宅,单身、年轻家庭是没有入住资格的。因为中流意识认为,大家都是普通人,如果你不是一个身心障碍者,收入低是不努力的结果,社会不应该照顾这样的人,日本最大的住宅提供者——住宅公团的保障对象是社会中层。
日本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强的社会中流的归属意识?这主要来自于日本人对两件事深信不疑:一是对自己是个普通人深信不疑。看着自己所熟悉的老人一个个相继离去,一生都是普普通通,所以日本人相信自己也绝对是这其中的普通一员。二是对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深信不疑。他们相信一个强壮的人肯定要欺负瘦小的人;强大的民族一定会欺负弱小民族;国家也是一样。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于一个个的普通人来说,如果不想受强者欺负,普通人只能联合起来,而普通人的中流阶层也是人数最多的阶层,中流阶层的联合也就是最强大的联合。这种中流意识形成了日本人处处事事都“抱团儿”的行为习惯。有日本人曾经开玩笑说:“日本人喜欢“抱团儿”、联合行动,都是头脑懒惰的表现,不用思考,大家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有别人一份也有你一份”。
不仅仅是普通人,即使是日本的上层也是这种中流意识,只是中流的层次不同而已。公司老板一边忌恨公司里以“中流”员工为主组成的工会给自己找麻烦,一边又忙着在自己这个老板级的“中流”层内寻求联合。这也是日本各类社会群体及各大企业很容易组合在一起的思想基础。
那么,樱花与日本人的中流意识是如何相互对应的呢?一朵朵很小的樱花花瓣,象征着一个个普通人;白色樱花和单一的花形,表示所有的人都是单纯一致的思维、行动方式;无数朵樱花的壮观景象,呈现出一个个普通人组合在一起的强大;樱花花期短暂美丽瞬间,如同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瞬间即逝。
一到樱花盛开的季节,日本人会一改平日独来独往、忙忙碌碌的常态。公司的同仁,亲朋好友,同学同事,抑或四邻五舍相约一起,少则数人,多则几十人,占好赏樱之地,聚集于樱花树下,边吃边聊。这种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心里的共同祈祷,希望彼此之间的友情、亲情、爱情等等能像樱花一样洁白简单的终生永存。
  樱花成为日本特有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生活,是精神,是信念。樱花美,美在自然。在日本人的心目中。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