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金矿体特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20

马攸木岩金矿床紧靠砂金矿床M1矿体(图版Ⅰ-1,图版Ⅰ-3),即通过砂金矿床的调查发现了岩金矿床。马攸木岩金矿区在预查工作基础上,地表圈定含金矿化带4条,圈定岩金矿体16条。

在预查工作基础上择优对Ⅲ号、Ⅳ号矿带进行普查工作,深部工程验证矿体6条,矿体平均厚1.83m,矿床平均品位为27.14×10-6

马攸木岩金矿床成因研究基于普查阶段工作成果。

一、矿化带特征

根据马攸木金矿区构造、蚀变、矿化的成生关系,由北向南划分出4条矿化带,重点评价Ⅲ号、Ⅳ号矿化带。

1.Ⅰ号矿化带

分布于矿区北部,由3条近于平行的构造破碎带组成,长2500~5000m,总体走向40°~60°,局部近东西向,倾向南东,倾角59°~67°。断裂面较陡平直,断层角砾岩带宽1~25m,主要组成为断层角砾岩及角砾状石英脉等,构造性质为张扭性。矿化带中具有硅化、褐铁矿化、辉锑矿化。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一岩段第2岩性段浅黄色、灰白色石英片岩夹方解石片岩。该矿化带中地表工程圈定岩金矿体3条,地表矿体长120~150m,单工程矿体厚1.4~3.58m,金品位2.23×10-6~65.31×10-6

2.Ⅱ号矿化带

分布于矿区中部,长度约6000m,总体走向30°~65°,平面似S形展布,发育“入”字型分支构造。矿化带倾向南东,倾角61°~47°。断裂带内往往出现平行断裂面,且较平直,断层角砾岩带宽1~30m,主要由断层角砾岩、角砾状石英脉等组成。构造性质为张扭-压扭性,具较强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矿化带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三岩段第1和2岩性段灰绿色云母石英片岩、浅黄色—灰白色石英片岩。该矿化带中地表工程圈定岩金矿体2条,地表矿体长150~300m,矿体厚2.8~8.00m,金品位24.71×10-6~57.00×10-6

3.Ⅲ号矿化带

分布于矿区中部,由2条近于平行且走向上具分支复合特征的矿化带组成,长2500~3000m,走向上被河谷隐伏断裂右行切割,总体走向60°~90°,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发育“入”字型分支构造。矿化带宽1~20m,膨胀部位宽度达50m,倾向南,倾角41°~65°,构造性质为压扭性。矿化带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充填石英脉组成,具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泉华、铁帽等蚀变现象。矿化带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三岩段第3和4岩性段深灰、灰绿色二云母石英片岩、浅黄色方解石片岩。该矿化带中较系统的地表工程圈定岩金矿体6条,矿体长250~450m,厚0.86~3.27m,金品位8.50×10-6~39.25×10-6

4.Ⅳ号矿化带

分布于Ⅲ号矿化带南部,地表出露长度约5000m,宽2~30m,近东西走向,平面形态呈舒缓波状,总体倾向南,局部北倾,倾角40°~57°。矿化带由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充填石英脉等组成,构造性质为压扭性。具有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矿化带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三岩段第5岩性段绿泥绢云母石英片岩、方解石片岩、钙质片岩、结晶灰岩。该矿化带中较系统的地表工程圈定岩金矿体7条,矿体长150~650m,厚0.99~1.59m,金品位16.82×10-6~69.56×10-6

二、主要矿体特征

马攸木岩金矿重点评价6条矿带,即Ⅳ01,Ⅳ02,Ⅳ03,Ⅳ04,Ⅲ2-03,Ⅲ2-04,主要矿体分布特征见图3-7,其余矿体见表3-3。地表和坑道中矿体多由氧化矿石(图版Ⅰ-6)组成,少量为硫化矿石(图版Ⅰ-5)。

1.Ⅳ01矿体

Ⅳ01矿体赋存于Ⅳ号矿化带西部,矿体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三岩段,矿体上盘为方解石片岩、石英方解石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岩石具有硅化、绢云母化,具有碎裂状构造和较强的褐铁矿化;矿体下盘为白云母方解石片岩、方解石片岩夹白云母石英片岩,近矿围岩蚀变与上盘一致。蚀变围岩具有强烈褐铁矿化及方铅矿化、铜蓝和孔雀石等金属矿化。

Ⅳ01矿体地表由7个见矿工程圈定,工程间距100m,矿体圈定合理。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地表走向上具舒缓波状,膨胀夹缩现象明显,矿体总体走向70°,倾向南东,倾角41°。地表出露长712m,厚0.52~1.63m,平均厚1.04m。矿体品位(1.24~56.70)×10-6,平均品位26.75×10-6

2.Ⅳ02矿体、Ⅳ03矿体

Ⅳ02矿体和Ⅳ03矿体赋存于Ⅳ号矿化带中部,2条矿体平行分布,矿体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三岩段,矿体上盘为绢云母绿泥石片岩、石英方解石片岩、灰黄色钙质片岩;矿体下盘为灰黄色钙质片岩、方解石片岩、结晶灰岩。上、下盘围岩在不同中段发育与矿化带平行、斜交的后期石英脉带,岩石具有硅化、绢云母化,具有碎裂状构造和较强的褐铁矿化及方铅矿化、铜蓝和孔雀石等金属矿化。上、下盘蚀变围岩局部地段构成低品位矿化体。

图3-7 马攸木金矿区Ⅲ号、Ⅳ号矿化带及矿体分布图

表3-3 矿体特征一览表

Ⅳ02矿体、Ⅳ03矿体地表由8个见矿工程圈定,工程间距100~80m,矿体圈定合理。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地表走向上具舒缓波状,膨胀夹缩现象明显,矿体总体走向77°,倾向北西,倾角34°~57°。Ⅳ02矿体地表出露长395m,厚0.45~2.56m,平均厚1.26m。矿体品位(1.70~58.29)×10-6,平均品位17.20×10-6。Ⅳ03矿体地表出露长165m,厚1.28~2.24m,平均厚1.72m。矿体品位(1.42~21.64)×10-6,平均品位14.12×10-6

硐探工程形成两个中段,控制Ⅳ02矿体、Ⅳ03矿体垂深110m。其中一中段控制Ⅳ02矿体厚度0.6~5.00m,平均厚2.52m,矿体品位(1.12~192)×10-6,平均品位34.15×10-6。矿体在沿脉坑道中具有明显的膨缩现象及品位变化,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倾,倾角50°;控制Ⅳ03矿体厚度0.5~4.00m,平均厚1.15m,矿体品位(1.5~375)×10-6,平均品位36×10-6,矿体在沿脉坑道中具有明显的尖灭再现现象,局部构成富矿包,矿体走向近东西向,北倾,倾角45°。一中段矿体形态呈脉状,在矿体下盘出现羽状分支矿体,品位为(0.2~0.8)×10-6,低品位矿化体宽度达25m,显示了良好的赋矿条件。一中段矿体特征见图3-8。

图3-8 马攸木金矿区Ⅳ02矿体、Ⅳ03矿体4931m中段地质图

二中段穿脉工程见矿6条,控制Ⅳ02矿体厚度1.4m,平均品位28.04×10-6;控制Ⅳ03矿体厚度2.0m,平均品位8.43×10-6;主矿体在走向上品位及厚度变化较大,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倾向北,倾角54°。此外在Ⅳ02矿体上盘10m处控制的矿体厚度大于1m(工程未揭穿矿体),金品位37.48×10-6,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50°。在Ⅳ03矿体下盘见3条厚度在0.4~0.7m,矿体品位2.3×10-6~16×10-6的支矿体。二中段矿体特征见图3-9。

图3-9 马攸木金矿区Ⅳ02矿体、Ⅳ03矿体4885m中段地质图

综上所述:Ⅳ02矿体、Ⅳ03矿体由地表至深部,厚度变化系数为51.35%~75.6%,属于稳定型;品位变化系数为57%~78.3%,属于较均匀型。相对而言,地表及二中段厚度和品位变化系数偏高。

图3-10显示矿体沿倾斜方向具有明显的膨胀夹缩特征,在一、二中段主矿体上、下盘出现与主矿体近于平行的分支矿体,并呈雁行排列,断裂面总体具有压扭性结构面特征,断裂构造具有多次活动特点,由于构造裂隙性质不同,预示矿体在深部侧伏方向上具有膨胀夹缩、尖灭再现、分支复合及侧列特征。

图3-11表明矿体空间分布形态比较稳定,在空间上呈舒缓波状。

3.Ⅳ04矿体

Ⅳ04矿体赋存于Ⅳ号矿化带东部,矿体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三岩段,矿体上盘为钙质片岩、方解石片岩、石英方解石片岩、白云母石英片岩;矿体下盘为细晶灰岩。近矿围岩具有碎裂状特征及硅化、褐铁矿化等蚀变。

图3-10 马攸木金矿区Ⅳ号矿带0号线地质剖面图

图3-11 马攸木矿区Ⅳ号矿带02和03矿体分布特征

Ⅳ04矿体地表由5个见矿工程圈定,工程间距80~160m,矿体圈定合理。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地表走向上具舒缓波状,膨胀夹缩现象明显,矿体总体走向60°,矿体东端走向110°,倾向北,倾角57°。矿体地表出露长570m,厚0.92~2.95m,平均厚1.66m,矿体品位16.68×10-6~30.29×10-6,平均品位25.47×10-6。深部工程控制矿体斜深100m,矿体沿倾斜方向具有分支特征,分支矿体厚0.66m,品位43.60×10-6。穿脉工程控制主矿体厚度0.85~2.00m,平均厚1.93m,矿体品位64.10×10-6~23.92×10-6,平均品位44.01×10-6。Ⅳ04矿体由地表至深部厚度和品位变化属稳定型。矿体剖面特征见图3-12。

图3-12 马攸木金矿区Ⅳ04矿体24勘探线剖面图

4.Ⅲ2-03矿体、Ⅲ2-04矿体

Ⅲ2-03矿体、Ⅲ2-04矿体近于平行赋存于Ⅲ2号矿化带东部,矿体围岩为震旦-寒武系肉切村群第三岩段,矿体上、下盘围岩为深灰、灰绿色二云母石英片岩夹石英片岩。近矿围岩具有碎裂状特征及硅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蚀变。

Ⅲ2-03矿体地表有2个见矿工程控制,地表工程间距160m,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矿体走向80°,倾向南,倾角32°~69°,矿体地表出露长260m,厚3.54~4.54m,平均厚4.04m,矿体品位19.82×10-6~39.58×10-6,平均品位29.70×10-6

Ⅲ2-04矿体地表有3个见矿工程控制,地表工程间距50~150m,矿体形态呈脉状、似层状,矿体走向80°~100°,倾向南,倾角41°~75°,矿体地表出露长295m,厚1.41~4.34m,平均厚2.52m,矿体品位2.28×10-6~17.50×10-6,平均品位7.80×10-6

深部硐探工程验证在与地表矿体相对应的地段见矿3条,矿体厚0.9~1.69m,矿体品位5.89×10-6~13.90×10-6。矿体沿倾斜方向厚度及品位变化较大。

三、其他矿体

除上述主要6条矿体外,其他9条矿体特征见表3-3。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