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心理营] 原生家庭Day12 内在关系修复的途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9
文/新的遇见

1、成熟的关系中需要 两个阶段、8个元素 ,第二个阶段的发展需要建立在第一个基础阶段之上。哪个阶段的元素缺失了,我们的关系就会停留在那个阶段反复寻找,心理成长也会停滞在那个阶段。。

最初的、最早出现的元素对我们的生存最重要,比如需要抱持和依恋才可以建立基本信任感和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地基,其它的部分才可以慢慢地加盖上去,像盖房子一样。

2、 重建依恋系统是修复原生家庭问题的核心 ,每个人都在寻求对他人的依恋。早期的母婴依恋是我们最重要的关系,生存最重要的保障。我们会 在家庭之外寻找替代性家人,这是重建依恋的方式之一。

譬如进行心理咨询,可以让来访者接触到与原生家庭不同的接纳方式,他就会慢慢的知道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每个人都和自己原生家庭的经历一样,而是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值得信赖的他人。

咨询可以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存在,他在其中习得新的关系模式,并借助咨询作为桥梁,逐步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他就有了一个修复后的内在家庭结构,与他原生家庭的结构是非常不一样的,他就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展自我,去生活、去工作、建立爱的关系。

或者,我们可能在家庭之外的生活中去寻找 替代性客体 ,像是更理想化的父母。通过与他们的互动,在心理层面满足了原有关系的缺失部分。这是我们本能的修复原生家庭关系的努力,也是我们建立新关系的动力。

家是我们内部世界的基础,也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没有人是毫无归属感的,我们会本能地寻求依恋,寻求与人的关系,然后在我们的内心慢慢的建立起一套心理上的关系模式。

如果依恋系统能够很好地被重建,我们的内部关系模板就会发生变化,我们体会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这个世界互动的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我们就会更自信,内心也更饱满,更相信他人对我们的回应,这就是足够好的替代性养育的力量。

3、我们早期的经验是可以被慢慢修复的 ,因为除了父母,我们的人生还会遇到很多其他人……父母是我们经历的第一任家人,也是我们经历的最早的、原初的客体,因此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

但是我们可以 不断地接纳新的经验,不断地冲刷我们的认知,不断从别人那里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慢慢地淡化或者稀释过往的影响,重新形成一个新的经验。最终我们的人格是我们同所有他人互动经验的沉淀物,不仅仅是父母。

最终影响我们的是内心系统构建起来的家人、父母形象,如何在内部构建我们的关系模板,丰富、扩充我们对这个世界和他人的构建,这是影响我们最大的部分。

4 、重建依恋系统的步骤:

尝试去了解父母,甚至祖辈的生活经历,了解父母各自的童年经历,了解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以及当我们出生时,他们的状况如何?当我们开始了解童年时不了解的信息,通过成熟的视角,我们会调整对父母的看法和形象,也就逐渐能够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父母。从过去的生活模式中脱离出来,发展出新的理解、新的生活模式,发展自己的方式去转化与父母或内在父母的关系。

我们从童年创伤恢复的最大障碍之一是对恢复后的状态可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象……

修复后的我们不会焕然如新,但会在在之前的基础上,更加坚韧,更加丰富。

真正阻碍我们的是在早年经历中学会的负面的自我认知和思维模式,这些旧有的认知和思维阻碍、限制了我们的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去学习接纳新的自我认知,学习原来不会的自我支持的方法。

随时觉察我们的原生家庭情结,当我们的意识看到了,便不再被潜意识控制,我们可以观察了解它,并可以用成人的力量和资源去应对。

因为现在与儿时的自己不同,我们有能力做选择,而不是被动地应对了。

如何面对原生家庭,更多取决于自我的作用。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创伤所在,相应的心理问题就可以慢慢去疗愈。

不断的刷新自我认知,可以慢慢的改变我们认识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就可以慢慢的走出原有原生家庭的阴影。

随着我们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事物的态度和视角的改变,我们就可以看到原来看不到的部分。

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显然存在的,但这并不代表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就注定了我们的人格和人生。因为成长和见识的扩展,会不断地刷新我们的认知,稀释家庭的影响,接纳新的经验。

每个个体都有它独特的特质和应对方式,心理模式也是可以改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遇到更多的人,老师、同学、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他们都会对我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扩大我们的视野,更新我们的应对方式。我们会不断的慢慢升级,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时间去觉察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发展新的能力,形成新的自我认知。大脑是终身可塑的系统,认知也是。

环境越大,信息越开放,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越容易被冲淡。

原生家庭情结的影响之一是让我们无法清晰地看到自己,一方面自我批评的习惯放大了我们的缺点,另外一方面,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天赋和能力视而不见。

我们需要重新了解自己,就像重新了解父母一样。其中有个巨大的转折点是当我们意识到父母对我们的态度跟我们自己没有关系,而是与父母本人的特征有关,我们身上被挑剔的感受,不被爱的羞耻感、自责和内疚感都会开始慢慢的消退。

我们也会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在这条自我成长和疗愈的路上,有很多的同伴,这种不再孤独的感觉会帮助我们坚持下去。

改变的发生,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学到了关于自己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新的人际关系背景下,有足够的安全感,去尝试新的思考和行动方法,建立新的经验和模式。

因此,自我修复和疗愈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不会以线性的方式很快的进行。当你陷入旧模式的时候,前进或后退或停滞不前都是很正常的。不必苛求自己,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旅途。而我们的成长注定是被创痛推动着,没有完美的环境,只有不断地适应。当你从漫长的内心黑暗孤独中走出,你将获得心灵的自由。

课程的最后一节,老师总结得特别好,而且也分享了一个严重分离创伤的个案如何在心理咨询的帮助下获得新的客体体验,以新的视角去看待早年创伤并重新赋意,通过发展自我觉察,慢慢转化在早期创伤中形成的自动式反应模式,发展出一个体验上更安全、自由的自我,破茧而出,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自我分化,是我们真正获得内在成长的起点。

无论早期是有严重的创伤还是一些带有遗憾的缺失,抑或在这个茧中其实还是满足、舒服的,我们都需要建立觉察,有意识地发力去破茧,才能真正面对外面的世界和未来的成长,这个过程会有痛苦,而且无人可以替代。

呼应老师说的对于创伤的重新赋意和调整期待,这里给大家补充一些叙事疗法的观点,即使没有咨询师,每个人也可以在内在去尝试做这种“叙事”:

但凡能够成为心理困扰或者精神困扰的一些事件,它有一个中介变量是绕不过去,就是当它给人带来心理创伤的时候,它才能够成为问题。

叙事疗法的创伤干预很大程度上就是陪伴来访者找到新的多元的解读给他带来的新的体验。经过创伤的人,记忆往往并不准确。让一些事件变成创伤的因素就是我们的记忆再造,或者说我们的记忆的重新解读。每个人可以用不同的版本讲述生命故事。

解构在哲学理念上是通过呈现背景来改变图形的意义。完形疗法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理念就是,如果你有一件事情没有处理好,叫做unfinished business,就是未尽事物,就会成为你情绪和心理能量的一个集结点,它是你心理活动的一个主题,也就是一个图形,然后它的背后的那些心理活动的内容叫背景。

解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通过我们去关注那个背景,然后来看这个凸显出来的图形的意义 ,这点借用了完形疗法的概念,但是和完形疗法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完形疗法会针对图形,就是我们要把这个图形识别出来,然后去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哪一些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就满足它,不管是象征的还是实际的方式满足,然后它就会退到图形背景里边去。叙事解构关注的焦点刚好不是图形,而是是刻意的去关注背景。然后通过背景去看这个图形的意义。

叙事就是层层解构这个背景,从而提炼出图形的意义。 每当补充一个细节,你会有新的发现,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看到很多希望。会在细节的补充可以去否认前面的些创伤性的描述。

解构是有意义的,但因为有一个完美的期待否定了它的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觉得很绝望,创伤会给人带来绝望感。这种绝望感不是说他不会做什么,而是他做的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了。比如说亲人亡故,你不能让他死而复生。比如说离婚,出轨,什么重要关系的破裂,你没有办法回到过去了。**很多受过创伤的人的期待是,你有没有办法让我回到过去,就像时光穿梭机一样的,这个期待本身是他产生创伤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比如,有很多创伤看上去是个人的,实际上是家族的一种延伸。利用家谱图去了解家族故事,看到更多历史和面向,获得更全面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