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谷的晋江市地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简介
福建省晋江西溪中游,距安溪县城17公里,邻近清水岩。金谷镇辖24个行政村,面积108平方公里。金谷镇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气候温和,资源丰富,环境优越。镇政府驻大洋。漳泉肖铁路、205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暮云山新石器文化遗址、太王陵墓等。 金谷,古称“谷口”。相传,从后晋天福年间(936—942年)开始,谷口就是广泽尊王迎香之处,故又称“佛口”。有一名人墨客游至谷口,仰望境内有一山形酷似“金” 字,山前又是一片谷地、田园,不禁脱口赞道:“真乃金谷园也!”后人遂取“金谷园”之意而雅称“金谷”,并沿称至今。原“金谷”指“三金村”,即金谷村、金山村、金东村,今为镇名。
宋代,金谷分属修仁乡来苏里和崇善里;明清分属崇善里和来苏里;民国分属兴善区、来感区、第二区、第一区,民国 34年(1945年)10月为溪东乡;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清溪区、第三区、蓬莱区,1958年属蓬莱人民公社,1961年8月属蓬莱区,1965年4月撤区成立金谷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为乡建制;1991年11月改为镇建制。现辖金谷、金东、金山、汤内、芸美、华芸、尚芸、景坑、河美、河山、东洋、深洋、洋中、美洋、溪榜、元口、三元、洋内、丽山、渊兜、大演、山岭、中都、田头24个行政村。2010年底,全镇人口35822人。
1965年置金谷公社. 1984年改乡. 1991年改镇。 1997年,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4.8万。 金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镇。有始建于五代的太王陵、威镇庙,有千年古刹定明院,有古韵新姿的契真院,有石景荟萃、古木参天的大石竹庙,有群山献翠、气象万千的檀林岩、圣峰岩、官道岩。除此之外,还有古遗址、古墓葬、古窑址、明朝官圳等等。
金谷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是安溪县第一位共产党员陈体和《延安颂》词作者莫耶的故乡。1929年,陈体在东溪建立了安溪第一个党团支部,领导东溪和佛仔格农民武装,成立了安溪游击队,打响了安溪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3年,革命先辈们在东溪建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领导群众打土壕分田地,打击反动派。革命先辈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在泉州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激励着一代代新人。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旧址——莫耶故居被列入红色旅游路线,是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教育基地和县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 金谷是闽南主要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金谷有旅外侨胞7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归侨1万多人,侨眷1.2万人。海外乡亲们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事业,办学创卫。金谷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卫生设施已改善提高。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古人类就在金谷的望云山一带生活着,留下了创业的足迹。在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望云山及洋内村琼林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采集到石斧、石锛等大批遗物,成为研究闽越人类发展史及印证安溪文化发展史上溯到新石器是时代前的实物依据。悠久的历史,为金谷留下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和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
在金谷镇河美村蜈蚣山麓,坐落着一座建于五代的太王、太妃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俗称“圣王公墓”,系闽南名神广泽尊王郭忠福的父母坟。两圹并列,左祀“太王”,右祀“太妃”,中立“圣旨”坊,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在古墓葬建筑史上,构式罕见,别具一格。墓前有一井,泉水清纯甘洌,泡茶尤为清香,名曰“圣泉井”。该陵墓坐落的山脉从永春、南安境内蜿蜒而来,峰峦叠嶂,曲折迂回。陵墓对面,山峦层叠,计十八重,形状千奇百怪:似雄狮怒吼,香案祭天,山鹰啄蛇,母鸡孵蛋……景色天成,惟妙惟肖。墓山上茶绿金谷镇草青,树密林茂,前方溪流迂回流淌,活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大自然山水画,是著名的游览和避暑胜地。 在洋内村有两座著名的古墓葬。一是明代叶公荫昆仲的东山龟形墓。叶公荫(1519—1596年),字希爵,号阳春,兄弟四人,天资刚毅,丕振士风,敦邻睦友,勤耕力作,崇尚俭约,乐善好施。其事迹闻于上,获赠“恩施懿行”匾,并榜其地为“阳春境”。生前,兄弟同德;殁后,昆仲同茔。墓为糯米灰三合土构筑,呈交椅形,墓前四副旗杆夹石。二是位于大尖山南麓的明代契真院舍利塔。契真院始建于唐天祐四年(907年),1971年遭毁,仅存墓塔。舍利塔为糯米灰混凝土构筑,在宽广祭台上,筑六角形,三层出檐,仰莲葫芦刹顶,前后筑交椅形护坡。塔中纳历代僧人骨灰罐。2002年,侨亲叶长鹏捐资重建,规模恢宏,建筑独特。 金谷历史悠久,在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许多才彦英豪。
金谷溪榜人陈铮,又名瑞金,字铁卿。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生于缅甸仰光。后随父回国,就读于“两广师范”,学成到该乡龙坑角落任塾师。民国11年(1922年),陈铮弃教从戎,卖业产买枪炮,投靠于民军陈岳、杨汉烈麾下,任第三旅少将旅长,后自兼县长,于是办学校,修公路,发行“建昌汇票”。民国18年(1929年),离开军旅,寓居厦门,开设铁峰茶庄。民国21 年(1932年),陈国辉被国民党第十九路军铲除后,陈铮始东山再起,回乡当起安南永三县边区联防总队长,收集民枪,拥众自卫,并大力开垦茶园,设店经营粮食。在家乡营造“晚香别墅”。其女莫耶,原名陈淑媛,笔名白冰、椰子、沙岛。自幼聪明,10岁即景吟诗:“春日景色新,行到山中亭,亭中真清朗,风吹野花馨。”被乡人誉为才女。民国26年(1937年)10月投奔延安,后入鲁迅艺术院第一期戏剧系学习,创作《延安颂》,歌声响彻大江南北,成为一曲激发抗日爱国热情的战歌,至今仍传唱不衰。
吴宗海,讳名春夏,别名泽如,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出生于安溪县金谷村,缅甸中国同盟会会员。他 19岁出洋谋生,六渡缅甸,一旅印尼,从事店员、财会、教员之职。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勃生接受革命思想后,立即投身革命事业,到处鼓吹革命,秘密发展同盟会会员,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勃生埠最早参加和组织同盟会的先辈和骨干。其遗作手迹《七次出洋日记》和《每次寄回家信汇记》是颇有价值的珍贵史料,已由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予以收藏和展出。
金谷是一块革命的热土。民国17年(1928年)初夏,猎户陈体第一个站在镰刀斧头红旗下宣誓,成为安溪第一个共产党员,次年又建立东溪党团支部,成为安溪最早的党组织,领导安溪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民国23年(1934年)3月,陈体夫妻双双英勇献身。在这块土地上,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而名列志传的还有刘由、陈仲琪、曾奎(女)等一大批革命烈士。
当代金谷人才荟萃。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祖籍金谷美洋,出生于新加坡,20世纪50年代回国就学,他以其渊博的法学知识,为国家的法制建设、侨联工作、统战工作做出殊多贡献,成为致公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在日理万机之暇,他数度回乡,关心家乡的建设和发展。
安溪县第一个清华学子吴秀水,出生于民国26年(1937年)7月,金谷镇金谷村人,196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交通部科学研究院,1980 年以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高级工程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机应用学组委员等,还受聘为香港理工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高层建筑及桥梁结构的力学分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曾参加深圳52层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中央彩电中心主楼等的设计计算,主持设计过世界上地震区最大的球形水塔(建于阿尔及利亚),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部级二等奖2次。此外,有曾任福建省林业厅厅长的傅圭璧、福建省审计厅厅长的温海树及现任福建省水利厅厅长的杨志英。
金谷是闽南主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现有旅外乡亲7万人。长期以来,旅外的金谷侨亲热心桑梓,慷慨解囊,关心支持家乡建设事业。出生于金谷渊兜村、旅居印尼的侨亲沈清江,1957年受中侨委邀请,任回国观光团团长,进京参加国庆观礼,并回乡捐建清江小学,全国侨联主席庄希泉为其题写校名;2002年,侨亲沈福昆、沈福璋、沈福源昆仲捐资210万元支持清江学校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侨胞陈松基弘扬陈嘉庚“倾资办学”精神,捐资3000万元,创办陈利职业中专学校,学校现被泉州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职校。旅居泰国的陈芳明创办东溪中学,并先后捐建“勤学楼”、“忠诚楼”、“博爱楼”、“发奋”与 “创新”学生宿舍楼、“启智科技楼”,还与叶德隆分别捐建金谷医院门诊大楼和宿舍楼。广大侨胞捐资兴学,拳拳爱心,垂范后世,功彪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