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辅材料浪费惊人 如何科学地为教育花钱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8-09-24
又到期末,家有中小学生的,免不了要整理下这一学年来的各类学习书籍和用品。
家长陈女士近日联系记者,反映在和读初一的女儿进行期末整理时,发现教育浪费颇多,不少崭新的教辅书、练习册未经一用便被丢弃。“都说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差钱”,但也不等于就要随意浪费,况且学生众多,若人人都是如此,数目便是相当惊人。陈女士所言的“教育浪费”是否存在?又缘何造成?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和采访。
家家有闲置浪费现象家长多有共鸣
  针对陈女士说的现象,记者也采访了多位中小学生家长。没想到,这类教育浪费的情况在家长中颇多共鸣。
  女儿读小学五年级的宋女士说:“学校发的英语教材到现在还配磁带,完全是浪费,谁用呀?老师都转成音频文件在群里发给我们的;还有美术课,这周要买国画颜料,下周又是水粉颜料了,过一阵又是橡皮泥、彩陶、彩纸等等,还有毛笔、墨汁、调色盘,都只用过一两次,就扔一边了。颜料不用就干掉了,到时又得重买,确实也是浪费。”
  中考结束后,初三学生家长许先生这几天正在帮儿子处理旧书,可这“旧书”堆里其实有不少新书。《初中数学必考压轴题型大全》、《初中化学知识清单》、《语文阅读得高分策略与技巧》……都是簇新的,“小家伙一翻都没翻过,这就要卖到废品收购站了,真是浪费啊。”事实上,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教辅书买得多用得少的情况,几乎所有中学生家长都承认有“躺枪”,“什么黄冈中学、AB卷、实验班之类的,谁没买过呀?”一位妈妈说,“只不过爹妈买是一回事,娃做不做是另一回事了。”
为何不能“书”尽其用?
师生细解“闲置”
  对于家长们口中的浪费现象,记者又深入中小学校进行了采访。“从我们小学来看,国家教材、教辅配套练习册都是使用的,应该不存在闲置的现象。每个小学生的作业本是按年级配送的,按需发放。一个学期基本用得差不多,如有多的,就留给孩子假期里用。”沧浪实验小学陈敏老师说。
  在中学里情况如何呢?“确实有些教材配发练习册会被弃用,因为质量不高,或者不符合学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初中语文老师说,“相比小学,中学生的学业情况差异很大,中考应试的压力也大,有的教材配发的免费练习册对于学业水平中上的孩子来说太浅太易,吃不饱,只能另订其它;再加上中学的学科多,各种配套教辅都要用足,课时不够,学生也来不及做,往往只能被弃被闲置了,这就导致浪费严重。”
  市二十四中副校长黄素心则告诉记者:一些科目教材配发的教辅,老师往往会挑些合适、优质的题让孩子做在作业本上,所以有些配发教辅看起来空空如也,其实还是派上了些用场的。“教辅书的编写者,从受众面整体出发,要考虑基础题、拓展题、难题的比例,但具体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情况和需求,都不一样,老师对于这些教辅的使用侧重点也就不同。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论就是浪费。”
  还有大量家长自行购买的课外教辅书、习题册,许多中学生吐槽:有一种“买买买”是爸妈觉得“有用”。初二学生小徐告诉记者,每逢重要的考试之后,自己书桌上都会多出几本参考书。“比如期初考试,数学大题没做好,他们就买回‘压轴题宝库’;期中考试,语文阅读得分偏低,第二天晚上就会多出一本‘阅读技巧大全’……再有,某学霸家长买了某书,那爸妈得知后必然要杀到文化市场买买买……”“这些书的最终命运就是捆捆扎扎,以全新的面目低价卖回给收废品旧货的,想想真是浪费。”小徐感叹说,其实学校里作业不少,周末双休还要上各种补习班,“我们哪还有时间对付这么多参考书、习题册呀?!”
反思:教育“不差钱”更要“会花钱”
  采访中,不少家长也承认,很大程度上,买买买就是个“心理安慰”:“也帮不上孩子啥忙,就觉得别的同学有的,咱也买上;老师推荐的,当然更要买上;不买好像孩子就吃亏了。”“万一恰巧中考做到了其中的一两道题呢,这就值了呀;没空做,翻翻看看也好呀,反正买这点书也花不了多少钱。”
  “为了孩子的学习‘不差钱’,这是家长中很普遍的心态。对比动辄数千上万的报班费,区区几十元、上百元的课外教辅书只是‘小意思’了。然而细想想,中小学生群体巨大,每个孩子身上浪费点‘小钱’,加起来数目就非常惊人了。”黄素心说。她建议家长们还是要调整好心态,客观分析孩子的学业实情,避免盲目从众和期望值过高,同时给予孩子、老师多点信任,“与其只是买买买,不如多多关注孩子的努力,学习习惯的构建,规划时间的能力。”她还指出,“不差钱”不等于“宁滥毋缺”,“停留在‘买买买’阶段的家长,某种程度是用金钱推卸责任,正因为不差钱,家长这方面的消费要更理性:如有需要,可与老师沟通,并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有针对性地买,买了就用实、用足、用透。”
  而针对校内国家教材配套教辅的一些“被弃用”,也有老师建议相关部门可多做调研,根据地区或者生源差异层次,与时俱进,提供更科学更优质更多元的选择性菜单。事实上,在为了孩子的教育“不差钱”已成共识的今天,不管是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每位家长,如何理性、科学地为教育“花钱”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