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信阳属于哪个州(豫州、荆州等)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08-11-16
  据考古发现和研究,早在8000多年前,信阳淮河两岸原始农业已具有相当规模。夏商之际,经移居江淮的淮夷和苗蛮部族进一步开发,农业生产由原始形态发展到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另从出土的大批商代铜兵器、礼器、玉器、陶器、木漆器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手工业已达到中原商王武丁时期的水平。商周之际,中原部族南进,与土著部族融合,形成申、息、弦、黄、蒋、蓼、赖、江等诸侯国,并出现负函、白邑、雩娄、鸡父,梁等城市
  日益强盛的楚国在楚文王继位后,采取北进方针,开始登上中原各诸侯国风云际会的政治舞台。从公元前688年开始,楚国用50多年的时间,相继灭掉申、息、弦、黄、江、蒋、蓼等国。楚灭申、息后,开始大力经营这片具有战略意义的要地。在政治方面,建立直属楚国中央领导的地方政权申、息等县,委派官吏进行治理;在军事方面,建立地方军队——申息之师,用以戍边征伐;在经济上,重视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大力开发淮上农业区,著名的期思陂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据记载,期思陂是期思人孙叔敖(楚国令尹)设计并主持修建的,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比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要早300多年,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期思陂的建成,保证了期思、雩娄一带(即今淮滨、固始、商城3县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用水,对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提高产量起到了重大作用。历经数十年发展,申、息、期思之地成为楚国新兴的经济区。这里北连中原,东接淮夷,不仅是楚国防守北部边疆的北大门,也是楚国挥师北进东击的桥头堡,在春秋战国几百年中,其地位十分重要。�
  春秋战国时期,细腻浪漫的楚文化和绵密柔美的中原文化在这里交会溶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淮上文化,科学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固始侯古堆吴王夫差夫人墓出土的编钟、木瑟、彩绘鼓等28件乐器,音律准确,可演奏古今乐曲;出土的代步工具肩舆,为我国先秦考古前所未见。平桥区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计有1500多字,对研究楚文化有重要价值;尤其是毛笔的发现,推翻了秦代蒙恬造笔的旧说;300多件彩绘木漆器上的各种画面,体现了当时画师的高超技艺,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当年楚国人狩猎、宴饮、伎乐、歌舞、征战的情景。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出土的蚕丝织成的紫色绣绢及冲压纹铜盒,证明了当时丝织业、金属冶铸业的高度发达。�
  秦灭楚,汉灭秦,旷日持久的战争使淮上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西汉王朝建立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凋蔽的淮上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汉武帝时,各地纷纷兴修水利工程,汝南、九江郡(两郡辖今信阳市沿淮7县(区))引淮河之水,灌田各万余顷。著名的鸿隙陂就是在这个时期兴建的。鸿隙陂是利用自然地势修建的用于灌溉的水库,位于息县西北淮、慎二水之间,周围有田数千顷。它的兴建,使大片土地得到灌溉,并可种植水稻,数年后,这里成了当时富饶的鱼米之乡。西汉末,鸿隙陂因水溢成灾而被罢毁。东汉初,邓晨任汝南太守,辟举水利专家许扬为都水掾,主持修复鸿隙陂,起塘400多里,历时数年才完工,“百姓得其便,累岁大稔”,“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
  东汉末年,兵燹遍地,群雄并起,人民饱受战祸之苦。曹操针对当时农田荒芜、百姓挨饿、军粮不继的状况,首先在许昌屯田积谷,然后逐渐向周围地区普及,推动了土地的大量开垦和水利的兴修。在今固始县境内,修建了茹陂等水利工程。在今潢川县境内,截断山溜长溪水,修建了小弋阳陂。曹魏后期,司马懿命邓艾在淮河南北实行屯田,其中淮南屯田区方圆400多里。数年后,“淮南淮北皆相连接”,“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手工业和副业生产也日趋繁兴,本地出产的木材、皮革和价格昂贵的山漆,由淮河运往寿春等地销售。这种发展趋势至西晋末年因全国陷入大动乱而发生逆转,南北纷争300年,淮河上下遭到极度破坏。�
  唐王朝建立后,本地百余年间桴鼓不鸣,百姓安居乐业,人口迅速增长,各地还修复和新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光州的雨施陂、新息县的玉梁陂等。至唐代中叶,本地农业经济呈现出新的繁荣,这里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粮食、财源、兵源的重地。光州、申州出产的石斛、绯、葛、苎布、赀布、茶叶均成为年年必送的贡品,绢布质量居全国第五位。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江河日下,由盛转衰,地方藩镇乘机崛起。自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起,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先后割据淮西,控制申、光、蔡三州,对抗中央王朝达38年之久。其间,叛乱与平叛的战争持续不断,淮西经济日渐凋蔽。唐末农民大起义后,淮河上下又成为重要战场。五代时期,淮河两岸屡经战乱,闾里丘墟,饿殍盈野,人口锐减。据统计,唐天宝元年本地有74000多户、43.8万人,至唐末仅剩4000多户、2万余人,五代后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宋崇宁元年(1102年)才恢复到4万户、21万人。
  唐代,光州人为开发闽南做出了突出贡献。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以后的数十年间,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先后率两批府兵共7000多名入闽平叛,并鼓励子弟兵在闽南定居,屯垦建宅,发展农桑、水利和文教事业。陈氏父子及所率子弟兵(共58姓)经数十代繁衍,成为今天潮、汕地区人口的主要成分,并向外扩散至揭阳、澄海、惠州、梅州、台湾、海南岛和海外。陈元光被后人尊称为“开漳圣王”。唐末,固始人王潮、王审、王审知参加起义军,并率军攻克泉州、福州,统一了全闽,王审知后来被封为“闽王”。王氏兄弟和所率义军(27姓)的后裔广泛分布于福建和邻近地区,与当地人民一起创造了祖国边陲的辉煌历史。�
  北宋时期,本地境内长期无战事,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社会秩序也比较安定。当时,由于引进、推广了耐旱耐涝、早熟高产的占城稻,稻播面积和谷物总产量有了较大突破。茶叶、油料、蚕桑等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发展。尤其是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成倍增长,制茶技术也超过历代。据《梦溪笔谈》载,光山、商城、子安三场年产茶达百万斤。所产茶叶质佳味浓,苏东坡曾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品评。北宋末年,民族矛盾空前激化,金兵于1127年攻入汴京,北宋王朝覆灭。1128年金兵大举南下,其取道河南的一路于年底便进抵淮河沿岸。从此,信阳州、光州一带成为宋金反复争夺的前沿阵地和淮河两岸民众保国家、卫乡土的战场。1141年,南宋与金签订了屈辱投降的条约,把淮水以北地区割让于金。此后,宋金以淮水为界,形成长期对峙局势。金占领淮北后,把大量的猛安、谋克迁居于此,筑寨于村落之间,与汉族百姓杂处,称之为“屯田军”。又以新息、褒信、新蔡、正阳4县地置息州,调集重兵驻守。在淮水以南,宋设屯田官兵,边耕边守,又在光山县中渡镇(今息县中渡店)置榷场,恢复对金贸易。1208年,金应南宋请求,在新息县置榷场,允许淮南商贾来此交易。宋金对峙期间,淮河上游保持了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在战争的间歇中艰难恢复和发展。自1217年起,金又展开对南宋的军事进攻,迅速攻占信阳军、罗山县、定城县(今潢川县)、光山县等地。正当宋金纷争不已之时,勃兴于北方的蒙古族向金朝展开了凌厉的攻势,并于1234年与宋军联合灭掉金国。金亡后,蒙古族又立即发动了长达40年之久的灭宋战争。1236年,蒙古军攻占信阳军、光州、固始等地,当地民众组织“义甲”、“牛社”,屯聚相保,伺机袭击蒙古军,并一度收复信阳。光山、信阳等地民众10余万人在天台山筑寨设防,同心协力抵御蒙古军达40余年。�
  元朝建立后,开始重视农业,实行一些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社会逐渐安定下来,南宋末年几乎是“十室九空”的淮西地区,到元朝中期又出现了“桑麻蔽野”的繁荣景象。元朝末年,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元朝的暴政。1325年,息州民赵丑厮、郭菩萨以“弥勒佛当有天下”号召民众起义反元。1337年,陈州人棒胡(即胡闰儿,因善使棒,人称棒胡)在信阳州组织白莲会起义,克鹿邑、焚陈州,震动中原。1351年,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在豫南横扫元军,先后攻克朱皋(在今固始县北部)、罗山、真阳(今正阳县)、确山县、汝宁府(今汝南)和息州、光州。从此,农民起义席卷大江南北和淮河上下。�
  明代,申、光、息三州曾一度划属中都临濠府,因而在生产开发等方面获得了中央政府的优待。尤其移民垦荒、兴修水利、安置流民等措施的实施,使耕地面积、人口大幅度增加,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终明一代,光州、信阳州中进士百余名,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光州的刘绘、息县的黄绾,俱是名噪一时的硕儒;信阳州的何景明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当时华靡卑弱的文风,成为明代“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明末,农民起义军纵横豫南,曾在光州、信阳州及光山、商城、固始、罗山、息县建立了由农民主宰的州、县地方政权。�
  进入清代,南汝光道设于信阳,光州升为直隶州,豫南的区域地位进一步提高,经济、文化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适应国内商业市场日益扩大、国外贸易急剧增长的需要,山区资源得到开发,并带动交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深山藏巨富,丛林之下兴起一座座商贸繁荣的市镇,其中商城县的南溪、光山县的新店、罗山县的宣化店、信阳州的明港,都成为新的农村商品经济中心,这标志着清代豫南的资本主义因素比明朝又进了一步。水利建设规模空前,卓有成效。如固始县,除整修了“百里不求天”的清河、堪河两大灌区外,还兴建了史灌河下游的柳沟灌区、白露河下游的兴龙灌区及急流涧河、羊行河的千工堰、古城坝等灌区。此外,又修筑了淮河干流三河尖至往流集段的防洪大堤。科技、文化在专制主义的窒息下,取得了难能可贵的成就。清代会考32次,光州、信阳州中进士200多名,超过明代1倍。其中,光山的胡煦曾任皇帝老师,是清代知名的书画家,所著《周易函书》、《释经文》等具有独到的创见,至今仍为学术界称道;罗山的黎世序以治水闻名,为后人留下了《东南河渠提要》、《续行水金鉴》等巨著;植物学家吴其睿(固始人)著《植物名实图考》,公认属国际水平的权威著作;商城的周祖培官至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武英殿总裁。

参考资料:http://www.gsweb.com.cn/NewsHtml/2008-01-13/763_1.htm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