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谊生的履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1.专著:《现代汉语副词研究》(330千字)学林出版社,2000年6月。
2.研究生教材:《现代汉语虚词》(220千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10月。
3.专著:《助词与相关格式》(310千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4.专著:《现代汉语副词探索》(340千字)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
5.专著:《现代汉语副词分析》(300千字)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2月。 其中国家一级刊物《中国语文》4篇
1990年—1999年十年的科研成果
1副名结构新探,《徐州师院学报》1990年3期;
2《语助》释词浅析,《淮北煤师学报》1990年3期;
3《现代汉语词典补编》商榷,《徐州师院学报》1991年2期;
4“N”+“们”的多角度考察,《现代汉语语法论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作者);
5《马氏文通》与《新著国语文法》句法理论比较,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一作者);
6 无动把字句浅析《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2期(第一作者);
7“才”与“纔”《辞书研究》,1992年4期;
8“非X不Y”及其相关句式,《徐州师院学报》1992年2期;
9“除非”及其句式 ,《汉语研究论集》第一缉,语文出版社1992年;
10谈谈前置的“的”和“之”,香港《语文建设通讯》40期,1993年6月;
11现代汉语副词“白”“白白”,《淮北煤师学报》1993年1期;
12谈谈新词新语的缩简方式,《上海师大学报》增刊 1993年;
13近代汉语副词“才”的特殊用法,《徐州师院学报》1993年4期;
14“白”类副词的表义特征及其个性特点,《徐州师院学报》1994年3期;
15副词与状词的区别,《汉语学习》1995年1期;
16“有失”“失之”,《语文学习》1995年5期;
17“有失”“失之”及其相关格式,《上海师大学报》增刊 1995年;
18汉语吸收外来概念的方法和特点,《洛阳大学学报》1995年3期;
19副词的篇章连接功能,《语言研究》1996年1期;
20释数词“兆”,《辞书研究》1996年1期;
21副词的连用类别和共现顺序,《烟台大学学报》1996年2期;
22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句式与搭配,《汉语学习》1996 年3期;
23现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的表义特征,《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2期;
24汉语语序研究要略,《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3期(合作);
25交互类短语与连介兼类词的分化,《中国语文》1996年5期;
26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4期;
27上海浦东新区普通话使用状况和语言观念的调查,《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4期(合作);
28现代汉语语言单位的结构关系和构成方式,《中文自修》1996年10期;
29现代汉语复句的误用,《中文自修》1996年11期(合作);
30把+N+VV”祈使句的成句因素,《汉语学习》1997年1期;
31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换与副词修饰名词,《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1期(续);
32交互动词的配价研究,《语言研究》1997年1期;33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4期;
34“白”类副词的表义特点及其个性特征,邵敬敏主编《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年;
35说“永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2期;36近代汉语预设否定副词探微,《古汉语研究》1999年1期;
37汉语变换理论研究的总结、探索与创获,《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1期;
38现代汉语名词的AABB重叠式,《徐州师大学报》1999年1期;
39说“难免”——兼论汉语的虚化方式和羡馀否定,《中国语言学报》9期,商务印书馆1999年;
40现代汉语副词“才”的共时比较,《上海师大学报》1999年2期。
41副词的重叠形式与基础形式,邢福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面面观》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00年以后
1.动词AABB叠结式的内部差异,《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商务印书馆2000年。
2.现代汉语副词的性质、范围与分类,《语言研究》2000年1期。
3.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中国语文》2000年1期。
4.程度副词充当补语的多维考察,《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2期。
5.评注性副词功能琐议,《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
6.试论前置的结构助词“的”和“之”,《汉语学习》2000年5期。
7.略论时制助词“来着”,《大理师专学报》2000年4期。
8.复句研究综述,《语文论丛(6)》上海教育2000年。
9.列举助词“等”、“等等”,《华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3期。
10.把+N+VV祈使句的配价分析,《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
11.N+们的选择限与N们的表达功用,《中国语文》2001年3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12.说“的话”,[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1年3期。
13.现代汉语时间副词三论,《语言问题再认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14.论现代汉语的范围副词,《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期。
15.试说表数助词“把”,《华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期。
16.表数助词“来”和“多”,《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3期。
17.现代汉语列举助词探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年6期。
18.助词“给”及其相关句式,《汉语学报》2001年上卷(2002年7月出版)。
19.“V中”的功能特征及中的虚化历程,《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一,商务印书馆2002年。
20.“就是”的篇章功能及其语法化历程,《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3期。
21.“个”从量词到助词语法化过程分析,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一),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22.说“X式”——兼论汉语词汇的语法化过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23.近代汉语情态化副词“白”再议,《乐山师院学报》2003年1期。
24.“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语言科学》2003年3期。
25.范围副词“都”的选择限制,《中国语文》2003年5期。
26.当代新词“零X”探微,《语言文字应用》2003年1期。
27.从量词到助词——量词“个”语法化过程的个案分析,《当代语言学》2003年3期。
28.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汉语学习》2003年5期。
29.助词“被”的使用条件和表义功用,《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一)商务印书馆。
30.统括副词前光杆名词的指称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
31.近代汉语强调肯定的“白、再、更、通”,《汉语史学报》第四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32.试论汉语语素的确定与分类,《语文论丛(8)》,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
33.试论“由”字被动句——兼论由字句和被字句的区别,《语言科学》2004年3期。
34.副词“不”独用的语用功能和篇章功能,《乐山师院学报》2004年第8卷。
35.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成因与功用,[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004年。
36.“总(是)”与“老(是)”的语用功能和选择差异,《语言科学》2005年1期。
37.副词“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1期。
38.现代汉语羡余否定现象探微,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二)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
39.述结式把字句的配价研究,《南开语言学刊》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40.近代汉语“把个”句研究,《语言研究》2005年3期。
41.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探微,《汉语学报》2005年3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42.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的性质、成因和功能,《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43.“都”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二)商务印书馆2005年。
44.羡余否定的类别、成因与功用,北京大学《语言学论丛》31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
45.论与汉语副词相关的虚化机制,《汉语语法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4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中国语文》2006年2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47.“看起来”与“看上去”,《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3期。
48.“太”的语义内涵和语用规约,《中国语言学报》1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49.“以至”与“以致”,《对外汉语研究》2期,商务印书馆2006年。
50.“同比”与“环比”——统计术语的个案分析,《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3期。
51.元语言理论与汉语副词的元语用法,《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7月。
52“由”字被动句研究《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
53.副区兼类词的句法分布及功能发展,《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6期(第一作者)。
54.现代汉语“把+个+NP+VC”句式研究,邵敬敏等主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三)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55.“稍微”类程度副词的历时来源和发展演化,《忻州师院学报》2007年3期(第一作者)。
56.程度副词对状态形容词的二次记量与主观赋量,[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九期,2007年。
57.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和“间”的形成和发展,《汉语学报》2007年4期。
58.从间接的跨层连用到典型的程度副词,《古汉语研究》2007年4期。
59.试论汉语非典型持续体标记“中”与“间”,《语言研究》2007年4期。
60.英语无标记不定式充当宾语补足语浅析,《廖序东先生纪念文集》高教出版社,2007年9月。
61.试论“X然+间”,《汉语学习》2007年6期。
62.当代汉语摹状式“X状”探微,《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1期。
63.从“非常X”的陌生化搭配看汉语修辞学的现代取向,《修辞学习》2008年2期。
64.当代汉语摹状格式探微,《语言科学》2008年2期。
65.对集合量词典型性问题的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期(第二作者)。
66.从“A/V了许多”看汉语概量化程度补语的演化动因、格式鉴别及其互补关系,《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年8月。
67.从加强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跨文化交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68.从加强中文学科建设的角度看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跨文化交流》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
69.“透顶”与“绝顶”的句法功能和搭配选择,《语文研究》2008年第4期。CSSCI扩
70浅析“X客”词族 —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新探,《语言文字应用》2008年4期(第一作者)。
71网络新词“败”的形成与发展:汉语同形语素的感染生成及修辞解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72 “一”和“该”在当代新闻语篇中的指称功用与照应方式,《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73介词悬空的方式与后果,动因和作用,《语言科学》2009年3期。(人大全文复印)。
74试论连词“及其”的词汇化动因、连接方式及指代歧义,《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四)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
75“更”字比较句中多项比较的程序与格式《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4期.
76是“统括全体”还是“限制个体”?——兼论“净”与“尽”的进化后果与趋同倾向,[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十一期,2009年。
77“X然”+“间”的两种表达功能,《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78“绝对X”的功能扩展与错位兼容,《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期。
79“极尽”的构式化表达及其双重副词化的功能、演变与分化,《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1期。
80副词“有望”的功能、特征及发展,《汉语学报》2010年1期。
81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中国语文》2010年2期。
82现代汉语指称词“本、贵、该”关系试析,《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三),复旦出版社2010年。
83“用来”与“拿来”——兼论介词叠加与格式套用于介词悬空的关系,《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五商务印书馆2010年5月。
84试论骂詈语的词汇化、标记化与构式化——兼论演化中的骂詈语在当代汉语中的表达功用,《当代修辞学》2010年4期。
85语法化现象在不同层面中的句法表现,《语文研究》2010年4期。
86略谈汉语语法化研究中的若干疑难现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2期。
87表迅捷义的“X速”词族的功能、用法与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4期。。
88从标记词“的”在相关分布中的隐现与位置看汉语前加词的性质,《汉语学习》2011年3期。。
89从错配到脱落:附缀“于”的零形化后果与形容词、动词的及物化,吴福祥、张谊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五),商务印书馆,2011年,北京。
90预设否定副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动因与作用,《语言科学》2011年5期。
91谈谈现代汉语语法论文的写作,《阐释的力量》,上海三联书店,2011年8月。
92当代流行构式“X也Y”研究,《当代修辞学》2011年6期。
93统括副词前光杆名词的指称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精选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
94“极尽”的构式化表达及其双重副词化的功能、演变与分化,《汉语语法研究的新拓展》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95评注性副词“所幸”的功能、特征与发展,(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13期,朝日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作者)。
96试论主观量标记“没、不、好”,吴福祥主编《汉语主观性与主观化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11月。
97试论叠加、强化的方式、类型与后果,《中国语文》2012年2期(人大资料全文复印)。
98试析一价动词和形容词在事件存现句中的构式分布,《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六,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
99现代汉语副词状语的标记选择,《汉语学报》2012年4期。
100介词叠加的方式与类别、作用与后果,《语文研究》2013年1期。
101程度副词“到顶”与“极顶”的功能、配合与成因——兼论从述宾短语到程度副词的结构与语义制约 《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1期。
此外,还参与主编(副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综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参与编写张斌先生主编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新编现代汉语》和《新编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与训练》。为《新编现代汉语》主要编写者之一。参与主编(副主编)《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1.承担2000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项目《面向应用的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经费4万元,2003年结项;2.承担2002年度上海市教委哲学社会科项目《汉语语法化的诱因、机制和模式》经费2万元;2006年结项;3.承担2005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项目《汉语副词的性质、功能与发展》经费5万元,正结项中;4.承担2006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语法化理论与汉语虚词的发展演化》经费4万元,已发表10多篇论文,撰写一部语法化研究的书稿;5.承担200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项目《近30年来汉语虚词的演化趋势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经费9万元,目前正在研究、分阶段完成实施过程之中;6.作为第二申请人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现代汉语描写语法》于2009年12月获批正式立项。资助经费20万。已经完成初稿。负责的上海市重点学科(三期)汉语言文字学2010年中期评估获得优秀,受到市、校奖励。2012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代汉语流行构式研究”(2012BYY002),经费5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