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百工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北京百工博物馆,又叫百工坊,藏品为“百工绝技”、 “传世之作”——皆为中华民族之国粹。“百工”一词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书《考工记》。自元起至明清,历代皇家御用工艺品制作设置了专门机构,元称工部、明称少府监、清称内务府造办处,民间对其统称为百工坊。
百工坊堪称京城第一坊。全部建成后总面积4.2万平方米,有近百个艺术门类,百余位工艺美术大师在此设立特色工坊及大师工作室。博物馆的陈列有核心主展区、综合陈列区,还配有电化教育区、学术交流研讨区、鉴定区和综合服务区。一期工程已于2003年底开放,陆续接待各界中外游客数万人,举办了学术研讨、藏品拍卖、大师讲座、宝石鉴定、设计大赛等多种活动。
2005年3月,京城百工坊被有关部门正式批准为博物馆——百工博物馆,这也是北京第一个“活”的博物馆。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前来参观的人不仅能够欣赏各种民间手工艺制品,了解各个门类工艺制品工艺的发展史,甚至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余名民间手工艺大师零距离接触,和他们一起创作、探讨。百工博物馆是由北京市和崇文区两级政府共同立项、扶植,并由北京工艺美术行业
协会联合上海、江苏、陕西等八省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共同合建的。百工博物馆整体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工艺、技艺门类共计超过200种,可以收藏1.7万余件大师作品。现在投入使用的一期工程,包括30多个特色工艺坊和100位大师工作室,品种设计景泰蓝、玉雕、牙雕等“燕京八绝”。所有进入百工博物馆的大师必须带一个徒弟,从而使用这些技艺得以继承、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