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问题一:如梦令 李清照 意思是:……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问题二: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分别是什么啊???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迷醉那种快乐而不知道回来的路。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但是却错误地划进了莲花塘的深处。怎样划出去,怎样划出去,抢着划呀,惊得这满滩的白鸥和白鹭,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点疏少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却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回答说,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道吗?知道吗?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问题三:如梦令――李清照词的大意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

问题四:李清照的《如梦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李清照的《如梦令》,
作者采用委婉含蓄的手法,表达了:对春花的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问题五:李清照 如梦令 译文 如梦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雨疏风骤(zhòu):雨点稀疏,风声急骤。
③浓睡:沉睡。
④残酒:残余得酒意。
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
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
【译文】
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品评】
这是一首清新可喜的小词。清晨女诗人从沉睡中醒来,还带着一些酒意,隐约记得夜间曾听见急风夹杂着雨点敲打窗户,不由得担心正在盛开的海棠花。赶紧问正在卷帘得侍女,侍女回答:海棠还和昨天一样。女诗人显然不满意侍女的粗心,有些埋怨地说:“知道吗?经过一夜风雨,现在应该是绿叶多红花少啊。短短地一问一答,把女诗人对落花的痛惜、对春天的留恋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最后一句,诗人不说叶多花少,而说“绿肥红瘦”,非常传神。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问题六:李清照的如梦令意思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尽兴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
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问题七:李清照写的两首《如梦令》,有什么异同? 同:从内容上说,对生活的态度。闲适,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从语言上说,都擅长白描,善用口语。(如绿肥红瘦)。都使用了叠词。
异:从内容上说,“常记”一词作者是非常怀念当 初的美好生活,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赞美。后一首是惜花之情。前者是动态的外景;后者是静态的室内场景。
从感情基调上说,前词欢快明朗,后词因惜花之情而带悲伤之调。

问题八: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这首小令是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共六句话,却似一幅图.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象∶“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悄,答得淡漠.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然而这偿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