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6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如果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劳动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长,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

在资本主义早期,主要是手工劳动,资本家经常用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来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此外,资本家还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来榨取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同样工作日时间内支出了更多的劳动量,实际上等于延长了工作日。这是一种延长工作日时间的隐蔽的形式。

工作日的最低界限不能少于或等于必要劳动时间。若没有剩余劳动时间去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生产就不复存在。因此,工人的工作日必须大于必要劳动时间。

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制约:

一是劳动力的生理界限 工人必须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用于休息、吃饭等,以满足生理需要,恢复劳动力;

二是道德的界限 工人在一天内需要一定的时间用于家务活动、参加社会活动与文化生活,以满足精神和社会的需要。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取决于一国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上述两个因素制约下,工作日的现实长度取决于雇佣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力量对比。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 

那么,怎样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呢。必要劳动时间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价值由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其水平高低受两个条件制约:

其一,生产工人及其家属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要降低生活资料价值就必须提高这些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其二,与生产这些生活资料相关的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这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也会降低生活资料的值。

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扩展资料:

定义假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即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一定义表明:首先,价值是商品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没有市场就没有商品;其次,价值是劳动的凝聚,所以机器不能创造价值。

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认为,机器和其他的原材料,虽然不能创造劳动,但是可以把其作为商品的价值转移到新的产品中去;这种转移是通过生产过程完成的,而新价值的产生也是通过这个过程完成的。这一个统一的过程隐盖了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商品流通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而商品流通具有两个基础的表现形式——为要买而卖,以及为要卖而买;如果用G表示商品(Goods),用C表示货币(Currency),则前者可以简写为GCG(商品-货币-商品),后者亦可写作CGC(货币-商品-货币)。

马克思提出,这两种流通形态的主要不同在于,前者是为了换取商品而出卖已有的等价商品,后者则是为了得到增额的货币而进行商品买卖。在G-C-G的流通过程中,虽然前后商品的使用价值会有不同,但是价值量是基本相等的,即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货币在其中只是充当“垫支”的媒介。而在CGC的过程则大不相同,在一轮交换过程结束后,商品买卖者可以从中取回一笔增加的货币:譬如,用100元购买棉花,再将此棉花贩卖出去而得到110元,最终所得的货币比开始时增加了10元;

此时,这一过程的表示应该写作CG-C',而C'比C增加的货币量,即C'-C=ΔC被称作剩余价值,即流通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当人将财富(货币)视为最重要,忽略了真实世界及人本身,称为异化。

通过剩余价值,我们很容易推出,工人们所得的总收入是永远比他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要少的(否则没有剩余价值);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购买力是低于社会所生产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经济学:“供过于求”),因此,经济危机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