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凉渐重,凉燥伤人,养生重在“防燥润肺”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21

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秋分与春分一样,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此时昼夜等长,从这之后,北半球的夜将越来越长。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霜降为秋季的结束,秋分正好是这九十天中的一半。

自2018年起,“秋分”又有了新的 历史 意义——-中国农民丰收节。旨在颂扬农民群众的勤苦劳作,传递丰收带来的幸福感。

秋分这天既是“秋收冬藏”的起点,又是“春耕夏种”的终点,正如我国华北地区的一句农谚所言及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这个节日代表了对“二十四节气”的重视与传承,更代表了中国人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

一候雷始收声

二候蛰虫坯户

三候水始涸

保养肺气

秋分以后,气温骤降,雨水开始频繁,寒气袭人。如果人体抵抗力差,稍不留心就会引起口干舌燥、干咳,甚至感冒、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此时一定要多注意保养肺气,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尤其是老人、小孩及体质较弱的人,更要注意保暖。

饮食方面少吃生冷食物,多喝水,多吃莲藕、葡萄、银耳、梨等能生津润燥的食物。

养护胃部

中秋之后,秋风渐紧,寒凉渐重,所以多出现凉燥。温与凉的变化,也容易导致胃病的多发。

肠胃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动,不注意饮食和生活规律,就会引发肠胃疾病。患有慢性胃炎的人,更要注意胃部的保暖。

谨防“心衰”

秋分时节,落叶纷飞,各种萧条的景象容易令人忧愁、敏感多疑,久而久之对人的身心 健康 非常不利,甚至出现头晕、心慌等所谓“心衰”的症状。

所以要调整好心态,谨防“心衰”。

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心态要平和,不要过于敏感;遇到压力和痛苦,要多和朋友亲人交流,闲暇时间多去锻炼身体,不仅有利于身体 健康 ,还是使心胸开阔。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能提醒肌体开始收敛阳气,对于冬之收藏阳气有利,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经得起冻。

三个部位冻不得

腰部不能冻,腰部着凉容易导致寒邪侵犯腰腹部,导致腰腹部的疼痛;

腹部不能冻,腹部属阴,脾为至阴,最不能受凉,受凉则会引起腹痛腹泻,日久脾胃受损;

后背部不能冻,后背受凉最容易导致寒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发热。

四种人群不宜秋冻

体质虚寒者最好不要秋冻;

像体质较弱的儿童、容易感冒哮喘、体质偏寒的孩子都不适合“秋冻”;

患病期间也不要秋冻;

天气忽冷忽热的时候不宜秋冻。

秋分吃的秋菜其实是一种野苋菜,在岭南地域,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采回的秋菜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 健康 。”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现代营养学也表明,食用秋菜可以增强抗病能力,无论是炒着吃、凉拌吃还是做大馅包子,味道都极好。

【乌龙茶】

不寒不热、温性适中,有润肤、润喉、生津、清除体内积热之效,让人体机能更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花茶】

菊花茶护眼明目,清甜舒爽;茉莉花茶舒心养神,解秋燥。用花茶开启秋分好心情。

【老茶】

三五年的老白茶,少了寒凉,进而平和;老熟普暖腹安神,调节肠胃。此时茶饮也应遵循“养收”之道。

秋分,

分开了初秋的闷躁与末秋的寒凉,

却让两种温度在同一天相遇,

过渡,也留下了两种美。

愿生活恰如其“分”。

既带着昨日的不甘,

又不失明日的期许;

既幻想着永恒的安稳,

又有迎接风云不测的勇气。

不争,却守住一方宁静;

不守,却争得一丝乐趣。

柴米油盐的麻烦,

世俗沉浮的刁难,

分得清好坏,握得紧原则,

活出自己的姿态。

秋分节气亦是在告诉人们:

愿生活更美,要懂“以分共合”。

中医三人行所发图文仅作公益性分享,意在分享积极 健康 的内容供大家学习参考。涉及治疗需要,请联系中医师诊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