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思维与解决方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7
1:不要试图取悦所有人。只要做事,这种局面是不存在的。要在潜意识层面,去掉这个“自设的标准”。

2:一切关于任务进展的汇报,都要紧紧对照目标来说。和目标无关的,哪怕做了也不用说。

3:处理具体问题时,要根据自己感觉有把握的情况,决定和调整自己的参与深度。哪怕你是最高领导。国人的毛病是:领导不说几句,好像就不重视。

4:有些人能力不足,要去细分2种原因:缺少学习,还是不会学习。因为需要你做出的处理的方式,可是不一样的。

5:所谓的管理,就是设定一个机器,它会不断给你产生结果。你要做的事,就是确保该机器运转正常,并及时纠偏和调试。

6:复盘研究整个任务和机制,建议以“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回顾过去,可以让人理清思路。

有时,人们很难理清当前状况,或是预测未来走势;

有时,人们对因果关系有不同看法,或是过于专注细节,而忽略大局;

有时,人们忘记是什么人或者什么原因,导致事情成功或失败……

这时候,无论是让他们“讲故事”描述每一步的进展,还是自己“讲故事”,都可以让我们理清思路。这种做法,能突出重要事件的结果是好是坏,让人关注整体目标,从而达成一致意见。

讲述从过去到现在的过程,能帮助你续写这个故事(即设计计划)。要做好计划,需要列出发生过的重要事件,然后按照顺序,思索细节内容。这样做完计划后,最终的故事既生动,又容易理解。其他人就能理解这个计划,提出建议,最终信服该计划。计划中应该指明:什么人负责;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7:在决策过程中,要把自己没把握的那部分,白纸黑字地写出来。

8:要知道:人和人生来和后天塑造,是不同的;要知道,人和人又是差不多的,共同点,即人性。

9:所有问题,都是其根本原因的表现,要不断深挖和转化根本原因,无限接近真相和决定力量。

10:遇到争辩,首先要区别:这是无用的抱怨和推卸任务;还是有可能优化决策的探讨过程。这样你能看得更清楚。

11:人的语言是不足信的,只有人的行为是可验证的。要通过人的行为,倒推其动机、思维方式、做事原则和价值观。

12:如果大领导必须去做一个特别琐碎的事,这不是一个好信号。

13:发现没:完成每件事所需的时间,总比计划的要长;应该付出的代价,也总比计划要大。要一直有这个心理准备和应对预案。

14:在合作过程中,有些人还要“实现自己的优越感”。注意:这是一种需求,必要的时候,将此明确化,纳入成本,纳入自己的任务和目标考核中。所以,“捧”是有市场的,虽然很难量化,但又是真是存在。

15:思前想后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描述为:一级反应、二三级反应。有时候一级反应是好的,二三级反应恰恰相反。所谓的留有余地,就是在不确定性中,留足二三级反应的空间。但人往往只认真考虑第一级反应。

16:要以目标为中心,建立机构、部门或临时工作小组,并明确人员;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这是重中之重。如果业务有交叉,但目标不同且机构庞大,建议拆分开。因为目标不同还搅和在一起,就会互相矛盾和内耗。另一个需要分拆的情况是:两个部门需要的工作技能不同。

17:除非非常有必要,否则不要剥夺具体落实人的知情权。因为这样:不仅失去了他们的创意,还减弱了他们的主人翁精神。

18:工作任务和目标是不同的:任务是为目标服务的。要警惕不能理解这一点的人,容易误事。

19:经常有人任务完成的不错,但是和个人的奋斗目标没有关系。这是因为没有把实施方案和任务,同自己的目标对照起来。所以,要常常问:自己这么努力,是为什么。

20:常看到有人(不只是领导,普通人更严重)一有想法,就不假思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就这么决定了。因为我们终究是在“拿可能性打赌”。所以要预留一个过程,即做进一步调查,来评估自己决策是否正确。

21:不要试图从一个点,去获取大量信息,而要快速寻找其他“大量的关节”点,并将它们相互连接,从而形成更丰富的图像。

22:计划不必让所有人满意,但落实中的关键人物,要同意该计划可行。如果此事从单位顶层角度出发,必须要做,那么不换思想就换人。这个没什么犹豫的。

23:关注他人的行为模式,但不要“过分解读”任何单一事件。

24:制度设计中,不要让人逃避责任。这比事后修补简单很多,更主要的是:减少误事。

25:计划的设定,要明确目标(含阶段性目标)、相关负责人、任务、完成标准、截止时间、配套的激励机制。同时要在决定事态的关节点上,随时查看进度,决定是否需要调整。

26:要避免“上级卷入下级工作职责”现象:一是对下级工作不力而亲自上手;二是责任分工本身不对。领导往往为了完成当下任务,而忽视机制设计的问题,更不好的是:拒绝承认这是个问题。

27:很多目标实现很慢,是因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满意,特别是感觉不完美,所以没有采取行动。

28:意见分歧:一方面来自个人利益不同,一方面来自思维方式不同。如果是前者,需要摆平或追加奖惩激励,把个人利益和整体目标相统一,这是正常的调整。

对于思维方式不一样的人,首先明白他们认知偏差,并非本意,其次考虑多从可能性;再者反复之前步骤,以达成统一。人们往往不这么做,是因为自认为表达很清楚了,而对方没有听明白。这个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29:不要混淆小事和不重要的事,因为有的小事也很重要。

30:经得起诱惑,不要在不能妥协的地方妥协。

31:不要下意识地认为:某件事他不擅长(擅长),其他事也不擅长(擅长)。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人们的建议和答案,都是正确的。他们提供的答案,很可能只是:错误百出的理论,或自己的困惑。

32:帮助手下或合作伙伴,渡过“发现缺点的阵痛期”。

33:花点时间做计划,至少要几个小时。这是效率最高的办法,也是偷懒的办法。顶层设计一定要请高手一起,因为方向的错误,往往是致命的。

34:前进之前,请先回顾。重点考察运作机制。太过于强调下一步的进展,会让人过于关注手头的工作,而忽视了整个机制的运行情况——这可不是良性循环。不要过度关注眼前的问题,而忽视了你的职责,以及机制怎样运行,并达成目标。要经常对比目标、任务以及实现机制之间,是否配套。

35:已达成共识的目标、任务,要让所有相关人士都知道,包括有关中层和员工。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家充分认清目标、计划、该事负责人。这能增强大家对计划的信心,包括各自一律和建议。这样做,也能看清楚哪些人在计划中,能坚持到底;哪些人,可能会中途退缩。这些方式,每季度通报一次,甚至是每个月通报一次。

36:如果有可能,要以人论酬,而非以岗论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