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十年》第一章 文学思潮与运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1
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结束,为中国社会的转型创造了基本的条件。第1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趁机发展,新兴的社会力量增长,又为新的文化和文学运动提供了物质的阶级的基础。更加直接的原因是随着废科举、兴学堂,新式文化教育得以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自主开放意识的新型的知识者群体,他们成为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

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了“文章八事”,还引发了“意象派”诗人庞德冠诗歌要靠具体意象的主张,提出写“具体性”,“能引起鲜明圤人的影象”的“新诗”。

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接翻译来介绍外国文学思潮,向闭塞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比如《新青年》引用了易卜生专号等等。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10年。

第1个10年,1917~1927。

第2个10年,1928~1937年6月。

第3个10年1937年7月到1949年9月。

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第二,是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风气,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结局;第3次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第四是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事迹。

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这对文学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这使得具有初步理论意识的想法落入到实践中来。

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蒋百里等等。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月刊等等。主张:将文艺作为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关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创造社。 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陈成仿吾,田汉穆天等等。都是当时日本留学的学生。刊物有《创造刊》,《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等,他们的文学主张是必须忠实的表达着自己内心的要求,讲究文学的全美,通常文学的创作的直觉灵感比较尊重文学的美感作用。

新月社,1923年由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在北京发起。社员基本上是旅一旅美留学生不久。他们所接受的外来文学思潮影响很复杂,思想上比较倾向自由主义。

其他一些活跃的文学社团有“语丝派”,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福伏园,俞平伯等。注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

在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时,当时的先驱有一种公司共识,文学革命体现了历史发展趋势,白话文必定取代文言文的正宗地位。

但是胡适将这种共识理论化形成人可以被接受的概念而加以推广。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死文学,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和思想。

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尤其是底层人们的“非人的生活”,作者必须是认真严肃的并且非游戏的态度。人道主义具体是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只有作家自己觉悟了,占的人的位置,才能讲人道,做人类。

平民文学的主要区别是文学的精神的区别,指它的普遍与否,真挚与否,普遍男女的悲欢成败中的反应。

后来周作人又在1920年1月,做了一次《新文学的要求》的演讲,提出人生派的流弊容易讲到功利里面去,以文艺为理论的工具变成台上说教。所以1923年周结集出版了评论集《自己的园地》,既要强调尊重创作个性,抒写表达作者各自的情思,既反对以个人为艺术的为艺术派,又反对以艺术为人生的为人生派,而主张人生的艺术派。

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才真正从理论上确立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那种以抒情叙事为主的艺术性的散文式唯美文摆到了一些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位置。。

文学创作流潮潮流和趋向,一,是理性精神的显现;其二,是感伤情调的流行;其三,是个性化的追求;其四,是多样创造方法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