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取威虎山是反映的什么年代的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5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冬季,解放战争初期,东北牡丹江一带。我军某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三十六人的追剿队,在击破奶头山之后,乘胜进军,准备消灭座山雕匪帮。

杨子荣自请改扮土匪胡标,假借献图,打入威虎山。杨子荣来到匪窟威虎厅,战胜了座山雕的种种试控,并把“联络图”献给了座山雕,取得了初步信任。

栾平突然逃到威虎山,他在座山雕面前指控杨子荣。杨子荣在这生死成败关头,发挥了革命军人的大智大勇,战胜了栾平,并把这个顽匪置于死地。在“百鸡宴”上,杨子荣把匪徒灌醉,追剿队及时赶到,全歼匪众,无一漏网。

扩展资料:

1947年2月7日,战斗英雄杨子荣深入匪巢,活捉国民党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张乐山,也就是“座山雕”。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17年出生于山东牟平。13岁时随父母闯关东。1943年春,因反抗日本工头,被迫跑回山东老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随部队开赴东北,被编入牡丹江军区第2团某部炊事班当战士,不久调到战斗班当班长。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在战斗中的突出表现,荣立特等功,后提升为侦察排排长。

“座山雕”,本名张乐山,原籍山东昌潍,两岁时随堂兄到牡丹江,15岁进山当土匪,18岁当上匪首,有50多年的土匪生涯。

此人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在匪徒中颇俱声望,人称“三爷”。日本投降后,他接受国民党的委任,当上了“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

1947年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杨子荣一行6人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向海林北部的密林深处开拔。在一个叫蛤蟆塘的地方,找到一座工棚。工棚里住着十几个人,样子像是伐木工人。

杨子荣先是用土匪手势和黑话试探,意思是自己遇了难,走投无路,想请人帮忙牵线,投奔个山头。开始没人搭理,后来,一个自称姓孟的工头搭了腔,答应领他们去一个地方。

他先从屋里拿出一把锯、一把斧子、一把小铁锹和一个盛着半桶苞米面的小铁桶,交给杨子荣等人,然后,把他们带到了20里外的一个空木棚子,交待了几句后就走了。

杨子荣他们在工棚里一连等了两三天,也不见孟工头的影儿,心里不免有些着急,担心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变化。正在着急的时候,孟工头回来了,这回他把杨子荣一个人领到了附近的一个屯子,并在屯长家里见了两个人。

两人先是一番土匪黑话试探,见杨子荣对答如流,才亮出了真实身份。一位自称姓刘,是“座山雕”的副官,另一位被称为连长,两人表示同意引荐杨子荣等人上山,并说要下山办些酒肉,准备在山上过元宵节,等禀报“三爷”后,再来接他们上山入伙。

两天后,两人如约来到杨子荣他们住的工棚。杨子荣让战士把两个土匪给绑了,并假意解释说:现在不知道是否是自己人,只好先委屈一下,到了山上再说。两个土匪觉得到了山上自会见分晓,也没太在意,就领着杨子荣他们直奔“威虎山”。

狡猾的“座山雕”一路上设了三道哨卡。如果派大部队清剿,不论惊动了哪一道哨卡,土匪都能逃得无影无踪。

杨子荣他们每过一道哨卡,都由两个土匪上前搭话,然后,把岗哨也一块绑了,一同押上山。过了第三道哨卡不远,就到了“座山雕”的老巢——一座被当地人称做“马架房子”的木棚。

杨子荣命令三个战士在外面看好土匪,他带领另外两个战士冲进棚子,各自占据有利位置,枪口对准土匪。棚子里一共7个土匪,其中一个白头发、黑脸膛、长着一副鹰钩鼻子、留着一把山羊胡子的瘦小老头就是臭名远扬的“座山雕”。

杨子荣命令战士把“座山雕”和其他几个土匪一起绑了。没费一枪一弹,端了土匪的老窝,活捉了阴险狡猾的“座山雕”和土匪13人。

当年,《东北日报》以《战斗模范杨子荣等活捉匪首座山雕》为题进行了报道——“智取威虎山”半个月后,杨子荣牺牲,(资料汇编)年仅30岁。

杨子荣的英雄事迹,后来被作家曲波写进了小说《林海雪原》。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京剧院抽取其中部分章节改编为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并搬上银幕,从此家喻户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智取威虎山